- 江苏商务发展报告(2014)
- 张为付
- 4528字
- 2025-02-18 04:07:45
第七章 江苏各地区内贸发展比较分析
一、流通业整体规模上升,但地区发展差距较大
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江苏省现代流通业快速发展,2011年江苏省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推进现代流通业发展大会,确定把现代流通业作为江苏省的支柱产业来发展,使江苏现代流通业在产业规模、经营主体、经营方式、经营业态、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增强了竞争力,取得了很多成果。
(一)总体规模持续上升
“十一五”期间,江苏流通业快速、平稳发展。2010年江苏流通产值近7000亿元,增长率达到25.7%, “十二五”开局之年突破8000亿元大关,2013年达到9776.54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速度达19%。全省流通企业在做强、做大方面也取得了新突破,大型商贸流通企业特别是连锁企业发展提速,业态日渐多元化,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十一五”期间,江苏省共有苏宁、苏果、五星等五家流通企业进入全国30强,江苏省流通企业紧跟国际流通经济发展的潮流,积极运用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来改造、提升落后的流通业业态,开拓新的流通业领域。2011年,在国际经济形势不断恶化的条件下,江苏紧紧抓住扩大内需的战略机遇,把扩大内需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提升商务发展水平的重要任务,全年实现流通业产值总额8388.45亿元,同比增长21.1%。江苏流通业的快速发展实现了流通业与制造业的双轮驱动,是江苏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体现。
(二)地区发展差距较大
虽然江苏流通业快速发展,但由于历史、地域等原因,南部、北部、中部在经济发展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从GDP来看,2013年,苏南地区五市(南京、无锡、苏州、常州、镇江)的GDP共为3.64万亿元;苏中地区三市(南通、扬州、泰州)的GDP为1.13万亿元,苏北地区五市(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的GDP为1.26万亿元,苏中和苏北的GDP总和与苏南相差1.25万亿元。从流通业方面来看,苏南地区的流通业产值为6929.67亿元,苏中地区为1682.7亿元,苏北地区为2387.91亿元,苏南地区的流通业产值是苏中地区的约4倍,是苏北地区的约3倍,苏南、苏中、苏北地区三者的流通业产值之比大约为20∶5∶7,凸显了江苏各主要区域的竞争力的差异和不足之处,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江苏流通业还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从表7—1可以看出,苏南、苏中、苏北三区域的流通业产值占整个江苏省的流通业总值的比重分别为63%、15.3%、21.71%,明显看出苏南地区流通业所占比重超过一半,因此,江苏地区服务业以及大流通业的发展多数还是由苏南地区带动起来的,在未来的区域发展中,应当重视苏中、苏北城市流通业的协调发展。在13个城市中,流通业发展占据最大比重的是龙头地区苏州,占比23.37%;其次是无锡和南京,分别占15.37%和12.19%,即使同属于苏南地区,也有流通业发展相对比较滞后的地区,例如镇江,占比仅为4.34%;相比之下,苏北地区的宿迁、淮安和连云港占比均为2%左右,可以看出江苏这13个城市的流通业发展整体出现了不平衡的情况。
表7—1 2013年苏南、苏中、苏北三区域的流通业产值

资料来源:根据《江苏统计年鉴》(2014)的数据整理而得。
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规模扩大,但地区差距明显
苏南地区是县域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区内有14个县(市),其中12个县(市)已经进入2013年百强县名单,在整个江苏处于经济龙头地位,整个苏南地区的五大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都相对比较高。2013年,作为江苏工业发展最为发达的地区,苏州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662.24亿元,位居全省首位;作为省会城市的南京,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531.73亿元,位居全省第二位;作为江苏经济的领跑者,苏州、南京这两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都突破了3000亿元,相比2012年有了明显的提升。然而并不是江苏所有城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都很高,镇江、泰州、连云港、淮安、宿迁五个地区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都在1000亿元以下。
从服务业的细化产业来看,江苏经济虽然整体呈现出高速发展的趋势,但是地区间差距仍然比较大。批发和零售业、餐饮业是内贸发展流通产业的两大主要产业,从数据可以看出,苏南地区除了镇江外,其他四个市(南京、无锡、苏州、常州)批发和零售业发展都很迅速,其中常州批发和零售业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经达到3996.73亿元,位居第一;其次,苏中地区(包括南通、扬州、泰州)批发和零售业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低于苏南地区,扬州批发和零售业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197.24亿元,接近苏州批发和零售业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03.34亿元;再次,苏北地区城市(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的批发和零售业以及餐饮业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都相对比较低(见表7—2),对于这些城市来说,服务业本身占的比重就比较低。随着经济的发展、制造业的逐渐转型、服务业的逐渐现代化,这些城市与南京、苏州等城市在产业发展方面有了较大的差距。所以尽管江苏13个城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相比之前有新的突破,但是地区间差异仍然较为明显,应通过产业转移、技术发展改善这种不平衡状态,从而加快江苏各地区的均衡发展,共同推动江苏经济走向繁荣。
从2013年整体来看,江苏省批发和零售业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最高的城市是常州,高达3996.73亿元,最低的城市为苏北地区的宿迁,批发和零售业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00.91亿元。住宿业和餐饮业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则都是苏南地区的南京最高,分别为136.77亿元和1031.18亿元。13个城市中住宿业占比最低的是扬州,餐饮业占比最低的为宿迁。整体来看,不仅苏南、苏中、苏北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而且每个区域内的城市之间由于地域、文化、主导产业的不同,也存在不均衡。
表7—2 2013年苏南、苏中、苏北地区分行业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根据《江苏统计年鉴》(2014)的数据整理而得。
三、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收入差异明显
随着江苏内贸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江苏消费市场规模增长速度较快,我们通过对“十二五”期间的2013年与“十一五”期间的2008年13个城市的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支出方面的数据进行比较,来阐述有关问题。
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从总的情况来看,苏南地区为39224元,比2008年增长72.3%;苏中地区为29706元,比2008年增长1.8倍;苏北地区为22933元,比2008年增长1.77倍,三个区域中五年间增幅较高的是苏中、苏北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方面,2013年,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区域的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9107元、14375元、11769元,比2008年分别增长82.7%、89.6%、94.9%,可以看出苏北地区的收入增长幅度比较大(见表7—3和表7—4)。
表7—3 2008年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区域的居民收入消费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江苏统计年鉴》(2009)中的数据整理而得。
表7—4 2013年苏南、苏中、苏北的居民收入消费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江苏统计年鉴》(2014)中的数据整理而得。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方面,2013年,苏南地区为24728元,比2008年增长69.2%;苏中地区为19063元,比2008年增长51.1%;苏北地区为15851元,比2008年增长92.1%。苏北地区增幅最大,比苏南地区高出近23个百分点。从2013年13个地级市的居民收入消费数据可以得出,苏州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2748元,消费支出为26739元,都位居全省第一,这和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是分不开的。苏州市现代流通业和先进制造业同时发展,相辅相成,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后,目前已经摸索出产业融合的业务发展模式,实现了社会化大生产,因此人均可支配收入也随之提高。尽管城乡之间的差距在不断减小,尤其农村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支出都大幅度增长,但是地区之间的差距较大,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角度看,苏州作为工业强市,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2748元,宿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18846元,前者是后者的2.27倍,数据表明,虽然江苏居民生活水平比往年有所提高,但是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收入差异明显。
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方面,2013年苏南地区为33.79%,相比于2008年下降了将近3个百分点。恩格尔系数是指居民食品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系数越低代表居民生活水平越高,因此恩格尔系数最能体现“十二五”期间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程度。苏中地区的恩格尔系数为35.02%,相比2008年下降了约4个百分点;苏北地区的恩格尔系数为34.77%,低于苏中地区,意味着到2013年苏北地区的发展使其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恩格尔系数相比2008年的39.4%,下降了近5个百分点,发展速度快于苏南和苏中地区。
除了城镇居民收入消费状况有所改善外,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也在逐步提高。首先,2013年苏南、苏中和苏北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9107元、14375元和11769元,相比2008年(这三个区域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0458元、7582元和6038元),上涨幅度分别为82.70%、89.59%和94.92%。人均生活费支出相对于2008年也一直处于快速增长趋势,2008年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居民的人均生活费支出分别为7779元、5444元和4010元,到了“十二五”时期,仍呈高速增长趋势,2013年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农村居民的人均生活费支出分别为13726元、10214元和7367元。
四、旅游业持续增长,但是地区间的增速不均
2011年,江苏省出台了《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把旅游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江苏旅游业的发展也就此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产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创造就业多、综合效益好。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国际国内环境来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高速交通体系的快速完善,都为江苏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推动了江苏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
从表7—5可以看出,2013年,从市级区域来看,苏州在入境游客数、外汇收入和国内游客数、国内旅游收入方面均领先于其他城市,其入境旅游外汇收入达到135687万美元,占全省旅游外汇总收入的57.01%。排在苏州之后的是南京,2013年南京入境旅游外汇收入比苏州少了将近95624万美元,占全省旅游外汇总收入的16.83%;国内旅游收入超过1000亿元,占全省的比重为18.98%。排在苏州和南京之后的是无锡市,无锡市的国内旅游收入占全省的15.86%,入境旅游外汇收入也占全省旅游外汇总收入的11.34%,均已超过10%。常州、扬州、镇江和南通四市处于第四层次。苏北的宿迁以及淮安的入境旅游外汇收入占全省的比重都不到1%,吸引的国外游客数量极少。从区域来分析,总体上苏南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具有绝对的优势,不管是国内游还是海外游客入境游,都比苏北地区优势大。
表7—5 2013年江苏13个地级市的旅游业发展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江苏统计年鉴》(2014)中的数据整理而得。
五、对外开放步伐加快,但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江苏的对外开放程度也在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外商投资企业已经涉足批发和零售业、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多个流通行业,流通业对外开放的步伐明显加快,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2013年,江苏外商投资总额达到614272万美元。从2012年和2013年江苏13个市的对外投资项目数量来看,13个城市的项目数基本都在增加,对外投资额也是飞速攀升。582013年对外直接投资项目数最多的是苏州,其中方协议投资额高达161851万美元,项目数为159个;其次是南京市,总项目数为90个,对外投资额为100663万美元。然而经济落后的地区在国际化水平上相对有所欠缺,其国际化发展比较缓慢。2013年江苏13个地级市中苏北地区的对外投资项目较少,总投资额也较少(见表7—6)。总体来说,江苏的国际化水平在缓慢上升,但是由于存在地理环境差异,各区域之间的国际化水平不均衡。
表7—6 2012—2013年江苏13个地级市对外直接投资项目数及投资额

资料来源:根据《江苏统计年鉴》(2013—2014)中的数据整理而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