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江苏内贸发展的比较优势

一、国内经济高速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从表8—1中可以看出,200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即GDP)及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99214.55亿元、14944.72亿元、45555.88亿元、38713.95亿元。2004年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社会化、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相比2000年提高了5.25个百分点;2008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后期,“十一五”期间我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强调产业技术进步战略,优化升级经济结构,2008年GDP及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314045.43亿元、33702亿元、149003.44亿元、131339.99亿元,但是2008年的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导致中国当年人均GDP增长率相比2007年有所下降,为8.01%;2012年,中国经济已经从金融危机中恢复过来,国内生产总值突破50万亿元,产业结构发生转型,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产业增加值为231934.48亿元。2013年,我国的GDP总量以及三次产业增加值都有了质的突破,GDP总额达到了568845.21亿元,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了56957亿元、249684.42亿元、262203.79亿元。从经济总量和三次产业增加值来看,中国经济增长的确取得了巨大成就。另外,从人均GDP的角度看,国内经济发展速度也相当快,2000年中国人均GDP为7857.68元;2004年人均GDP为12335.58元;2008年“十五”计划期间人均GDP为23707.71元,相比2004年,增长速度较快;2013年,中国人均GDP已经达到了41907.59元,年均增长率为13.82%。

表8—1 2000—201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及三次产业增加值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9—2014)中的数据整理而得。

二、城镇化进程加快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以城市社会为主的新成长阶段,城镇化无疑将成为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参见张志坤:《我国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发展研究》,载《理论探索》,2013(10)。纵观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进程可以发现,城镇化进程和产业结构调整是密不可分的,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工业化是城镇化的主要推动力量,第三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加快了城镇化进程,同时,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又为产业的演进升级提供了重要的空间载体。城镇化是由传统的农村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转变的历史过程,是人口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的统一。从本质上说,城镇化意味着更多的人由从事较低效率的农业劳动转变为从事较高效率的第二、第三产业劳动,由传统的、保守的生产生活方式转变为积极的、富于开拓进取的生产生活方式,由低消费群体转变为高消费群体。从这个角度和意义看,不断推进城镇化的过程,就是发挥城市的中心作用、逐步提高经济效率、消除二元结构、实现社会公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过程。换个角度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核心是推进城镇化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一直处于加速发展的阶段,如表8—2所示,1978年改革开放伊始,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3.7%,相对还是比较低,说明江苏省城镇化水平比较低。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到了2000年,江苏的城镇化水平已经有了大的突破,提高到了41.5%;2005年,江苏的城镇化水平已经突破50%,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江苏城镇人口少于农村人口的现状已基本得到改变;2013年,江苏省内外贸发展速度加快,江苏省城镇化水平有了质的突破,达到了64.1%,这些数据的变化都直观体现了江苏省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

表8—2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城镇化水平

资料来源:根据《江苏统计年鉴》(2003—2014)中的数据整理而得。

三、消费市场容量增加

消费市场容量是一定时期内能够吸纳某种产品或劳务的数量。随着消费者群体的物质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消费市场容量有扩大的趋势。江苏是科技大省,随着科技创新产品的不断推出,消费者因为商品使用价值的不断提高而增加消费,科技创新可以通过降低可支配的消费支出起到扩大市场容量的作用。部分江苏企业通过采取“走出去”的战略开拓国外市场,使国内消费品市场容量增加。2008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14830.1亿元,201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了200000亿元。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发展,201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37809.9亿元,比起2008年,增幅高达1.07倍。作为流通业的主要细分行业,批发和零售业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08年的208230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496604亿元,增长幅度接近2.5倍。同样,住宿业和餐饮业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逐年提升(见表8—3)。

表8—3 2008—2013年中国分行业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年鉴》(2014)中的数据整理而得。

四、科技进步与信息化发展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信息化的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得以凸显。科技进步是江苏全面实施科技驱动战略、增强区域竞争力、率先建成创新省份的必然要求。二十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最为深远的影响莫过于加速了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源于生产实践,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会为科学技术的进步提供强大的物质财富保障。参见田东奎、郑卫华:《科技进步与信息化的关系分析》,载《工程技术》,2008(7)。江苏省省委对科技进步在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区域核心竞争能力、培育新经济增长极、实现经济可持续跨越式发展中的作用予以充分肯定,明确提出把科技创新驱动战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指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是关系江苏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表8—4中可以看出,2000年,江苏的科研机构数目(包括科研单位以及高等院校等)仅1784个,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江苏的科研机构数量逐年增加,2013年增加到将近20000个,增幅高达10倍多,可见,江苏对于知识经济的发展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高等院校数量增加了一倍,这代表江苏对高校教育的重视程度提高,不断通过高等院校向学生普及科技知识,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了整个江苏省知识人才的培养,为江苏省的科技进步发挥了基础作用。

从科技活动人数可以看出,2000年,江苏参与科技活动的人数为19.42万人,科技人员数量比较少,到2013年,参与科技活动的人数已经达到109.46万人,比2000年增长了4.6倍。这一数据显示,随着科技元素的不断注入,整个社会对科技人才的培养高度重视,学生可以通过接受高等教育和学习专业技能加强对科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从而为社会的科技进步贡献力量。

表8—4 2000—2013年江苏科技发展情况(单位:个)

续前表

资料来源:根据《江苏统计年鉴》(2003—2014)中的数据整理而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