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邢福义《语言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 圣才电子书
- 6字
- 2021-05-21 19:17:57
第3章 语义学
3.1 复习笔记
一、语义和语义学
1语义的含义
语义是语言的意义,是语言形式所表达的内容。语义是客观事物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即人们对客观事物现象的认识,这种认识用语言形式表现出来,就是语义。因此,语义与客观世界、主观世界、语言世界都有密切的联系。语义是语言系统中最复杂的要素,不同的人对语义的认识很不相同,围绕着语言的意义是什么的问题,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意义理论。
(1)指称论
①观点
a.把词语的意义与词语指称的对象等同起来;
b.认为词语的意义是词语与其所指事物的关系。
②缺陷
a.词语的意义不具备词语所指对象的性质。
例如,事物“苹果”具有可食用性,但我们不能吃“苹果”—词的意义。
b.并非所有词语都有所指对象。
例如,表示虚概念的词语“孙悟空、金山、飞马”等在客观世界不存在指称对象。
c.同一个词语在不同场合可以指不同对象,词义并不因此不同。
例如,“我、老师、儿子”可在不同的场合指不同的人。
d.不同的词语可以指相同的对象,但意义显然不同。
例如,“鲁迅”和“《阿Q正传》的作者”所指对象相同,意义不同。
(2)观念论
①观点
a.词语的功用在于能明晰地标记出各种观念;
b.词语代表的观念是其固有的和直接的意义;
c.观念是在意识中通过内省可区别的东西,即“感觉和精神意象”。
②缺陷
a.许多词语无法在说话人或听话人心中产生意象。
例如,介词“当、因为”,名词“性质、矛盾”,动词“变得、担任”,形容词“好”等。
b.同一词语在不同的人在心中引起的意象很不相同。
例如,说“动物”时,张三头脑中出现一条狗,李四出现一头牛。
c.意义不同的词语,在人们头脑中可能出现相同意象。
例如,“猎狗、狗、哺乳动物、动物”都可能引起同一个意象:一条猎狗。
d.观念看不见摸不着,较为主观,若不通过某种形式表现出来,别人无法了解。
(3)用法论
①观点
一个词在语言中的用法就是它的意义。
②缺陷
a.把词语的意义与语法混为一谈;
b.片面认为语言的意义不需要通过实在或思维来解释,只需要在语言世界内部解释;
c.用法或使用规则不一定能跟意义划等号。
第一,音节的多少会影响词语的用法,却不一定与词语意义有关。
第二,思维规律、社会文化因素等会制约词语的用法,却不一定与词语意义有关。
2语义的性质
(1)语义的客现性和主观性
①语义客观性
语义作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来源于客观事物现象。
a.表示实有事物现象的词语,语义直接反映了客观事物现象的特征。
例如,“树、猫、小、肿、喝、笑”等。
b.表示虚构事物现象的词语,语义是客观世界在人们头脑中移花接木式的反映。
例如,“金山、飞马、地狱、凤凰、猪八戒”等。
②语义主观性
由于认识能力、认识角度等差异,人们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客观事物的特征。
a.表示虚构事物、抽象概念的词语,语义的主观性显而易见。
例如,“天堂、地狱、民主、幸福、恨、美”等。
b.表示实有具体事物的词语,也具有主观性。
③言语交际中的语义,也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
a.语义存在于言语活动和言语作品中时,是客观存在物;
b.语义贮存在人们头脑中时,是主观存在物;
c.言语交际活动是语义由主观变成客观和由客观变成主观的循环过程。
(2)语义的概括性和具体性
①词语的意义概括了它所指的各个具体对象的共同特征。
例如,“人”概括了各种人的共同特征,包括男人,女人;中国人,外国人等。
②语义作为言语交际的内容,在具体的话语中是具体的。
例如,“她都三十了,还没找到合适的人”,“人”特指结婚的对象。
③人们在理解和运用词语时,要经历从具体到概括,从概括到具体的转化过程。
(3)语义的稳固性和变异性
①为保证交际顺利进行,语义必须具有一定的稳固性。语义的任意改变会妨碍交际。
②为适应交际的需要,语义要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和人的认识的变化而发生相应变化。
a.用旧有形式表示新的意义,引起语义的改变;
b.运用比喻、借代等手法临时改变词义,临时修辞意义逐渐固定下来,造成语义改变。
例如,“包袱”用来比喻生活负担或精神负担,并逐步固定为语汇意义。
3语义的类型
(1)概念
①语义包括词语和句子的意义。
②词语的意义包括语言意义和言语意义。
a.语言意义是词语在语言系统中的概括的、一般的、固有的意义;
b.言语意义是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具体的、特殊的、临时的意义。
③语言意义包括语汇意义和语法意义。
a.语汇意义是词语在语汇系统中的独立的意义;
b.语法意义是词语在语法系统中的关系意义或功能意义等。
④语汇意义包括概念意义和附加意义。
(2)概念意义
①概念
a.概念意义(理性意义、指称意义)是人们对所指对象的区别性特征的概括认识。
b.概念意义的作用是区别不同的事物现象,是词语的主要意义。
c.一般实词都有概念意义,少数叹词、象声词、语气词等虚词没有概念意义。
a.通俗意义
一般人对所指对象的一般性特征的认识往往肤浅、模糊,只能反映事物外部的非本质特征。
例如,根据外部性征、外貌、声音和穿着打扮形成的对“男性”和“女性”的认识。
b.专门意义
具备某种专门知识的人对所指对象深刻、明确的认识,往往反映事物内部的本质特征。
例如,具备生理学知识的人知道“男性”和“女性”的本质区别是性染色体不同。
③词语的概念意义
a.通俗意义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专门意义一般只用于特定学科领域。
b.很多词语有通俗意义和专门意义的区别。
第一,有些词语的通俗意义与专门意义所指对象区别较大。
例如,“物质”作为哲学术语所指对象比作为通俗词语所指对象范围要宽得多。
第二,有些词语在专门意义的基础上派生出新的通俗意义。
例如,“亮相”、“感染”、“跑龙套”、“走过场”等等。
c.不是所有词语都有通俗意义与专门意义的区别。
第一,有些词语没有专门意义,如“桌子”、“椅子”、“哭”、“跑”;
第二,有些词语没有通俗意义,如“方程”、“函数”、“通分”、“约分”。
(2)附加意义
附加意义是词语所体现的联想意义或色彩意味,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①评价意义
评价意义是词语所反映出来的说话人对所指对象的肯定或否定的感情态度。
a.显性评价意义(感情意义或感情色彩)
反映说话人对所指对象的明显褒贬态度,包括褒义和贬义两种。
第一,表示说话人对所指对象的赞扬、喜爱、尊重、亲切等感情态度的是褒义。
例如,“聪明、顽强、请问、好走、先生,大妈”等等。
第二,表示说话人对所指对象的贬抑、厌恶、轻蔑、疏远等感情态度的是贬义。
例如,“狡滑、顽固、质问、滚蛋、家伙(指人)、老婆子”等等。
b.隐性评价意义(含蓄意义或内涵意义)
说话人对所指对象委婉含蓄的评价,也反映对所指对象非本质的偶有性质的主观认识。
例如,“他哪儿像个男人!”不是怀疑某人性别,而是说某人缺乏男人应有的坚强、勇敢。
c.两种评价意义的差异
第一,显性评价意义褒贬态度明显。
第二,隐性评价意义褒贬态度委婉含蓄,常有多义性,依赖于语境。
例如,“老实”,可以是“笨”的委婉表达,也可能指忠实可靠、踏实肯干等。
②形象意义(形象色彩)
第一,它是指是由造词理据引起的对亊物视觉形象或听觉形象的联想。
第二,用摹状、拟声造词法造的词,一般有形象意义。
例如,“鹅卵石、桃红、冷冰冰、席卷;布谷鸟、乒乓球、呼啦圈、劈啪”等等。
③文化意义(文化色彩)
它是指由造词理据体现的对相关事物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意趣情调的联想。
a.专有名称(人名、地名、机构名、店名、品牌等)
例如,“猪八戒、香港、清华大学、秦淮人家、娃哈哈”等等;
b.成语典故类词语
例如,“破釜沉舟、守株待兔、指鹿为马、胸有成竹、一字之师”等;
c.外来词语
例如,“巴士、沙龙、酒吧、咖啡、汉堡包、塌塌米、罗曼蒂克”等等。
文化意义和形象意义合称理据意义。
④语体意义(语体色彩或风格意义)
它是指某些词语由于常用于某种特定语体而形成的某种风格色彩。
a.口语风格
第一,一般通俗、活泼、亲切,如“老婆、汉子、小气、体面、利索”等等;
第二,方言词语一般带有口语色彩,如“婆娘、电驴、日头、闹热、埋汰”等等。
b.书面语风格
第一,一般庄重、文雅,如“妻子、男子、会晤、吝啬、敏捷”等等;
第二,专门语体的词语,如文艺语体“头颅、孩提”,科技语体“参数、方程”。
4语义单位
(1)义项(义位)
义项是指由语汇形式表示的、独立的、概括的、固定的语义单位。义项具有以下基本性质:
①义项由语汇形式表示
a.语汇形式包括语素、词和固定短语,一个语汇形式表示的一种意义是一个义项。
b.义项一般多指词的意义,语素和固定短语的意义,一般也看作义项。
c.单义词、多义词是指有一个义项的词、有多个义项的词。
d.一般短语表示的意义是若干义项的组合。
例如,“醋坛子”:装醋的坛子;在男女关系上嫉妒心强的人。第一种意义不是一个义项。
②义项能独立运用
a.无论是单义词还是多义词,每一个义项都能独立运用。
b.附着在概念意义上的附加意义同概念意义一起构成义项。
例如,“顽强”的概念意义是意志坚强,不屈服,附加意义是褒义,共同构成一个义项。
c.少数词只表示感情意义或语法意义等,但这些意义能独立运用,因此是独立义项。
例如,叹词“啊、哟、呸”,助词“着、了、过”,语气词“呢、吗、吧”等。
③义项是概括的、固定的语义单位
义项是从词语用法中概括出来的一般的、固有的、概括的意义。
例如,“笔”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所指对象不同,概括起来都是写字画图的工具。
(2)义素(又称语义成分、语义特征、语义标示、语义原子)
①义素是通过一组相关词语的比较而分析出来的相互区别的语义特征。
例如,“男人”的三个义素,是通过与“女人、男孩、女孩”相互比较而分析出来的。
②义素是一种没有特定语音形式的抽象的意义单位。
例如,“男人”的义素[成年],与“男人”的语音形式无关。
(3)义丛
①概念
a.义丛是由一般短语表示的语义单位,由若干义项组合而成。
b.有些短语不止一种意义,每一种意义是一个义丛。
例如,“烤羊肉串”有两种意思,一是指把羊肉串烤熟,二是指已烤的羊肉串。
(4)表述
表述是由句子表示的语义单位,一个句子表示的一种意义,是一个表述。
①有些句子可以表示几种不同意义,每一种意义都是一个表述。
②一个句子如果变成另一个句子的一部分,它的意义就不是一个表述,而是一个义丛。
例如,“小王来了”单独成句,其意义是表述;“我知道小王来了”中“小王来了”不单独成句,其意义是一个义丛。
③义丛、义项、表述的区别
a.义丛的意义等于其构成成分词的义项加上特定的语义组合关系。
例如,“吃苹果”的意义等于“吃”和“苹果”的意义加上“动作一受事”的语义关系。
b.固定短语的意义一般是一个整体意义,所以固定短语的意义是一个义项。
例如,“走后门”表示“通过托情、行贿等不正当手段达到某种目的”,它是一个义项。
c.义丛一般指不成句短语表示的意义,成句短语是句子,句子的意义叫表述。
5语义学
(1)语义学的发展
①概念
a.语义学是研究语言的意义的学科;
b.研究内容:语义性质、类型、语义关系、语义结构和组合规则、语义形成和演变;
c.性质:跨学科的交叉性学科。
②发展
a.20世纪50年代,义素分析和语义场理论产生,语义学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
b.从60年代开始,语义学的影响逐步扩大,现在已与语法学、语音学鼎足而立;
c.语义学理论流派:结构语义学、解释语义学、生成语义学、蒙太古语义学等。
(2)语义学的分支
①作为交叉性学科的广义语义学
a.语言学的语义学(狭义语义学)
研究语言的语义系统、语义的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以及语义变化。
b.哲学的语义学(语义哲学)
第一,研究什么是意义;
第二,研究意义与指称、内涵、外延、实在等的关系;
第三,研究如何证明句子意义的真实性等问题。
c.逻辑学的语义学(逻辑语义学)
研究语义的真值条件,语义的形式化、符号化,命题的逻辑演算问题。
②作为语言学分支的语义学
a.语汇语义学
研究语汇单位的语义问题,词语的语义结构和语义聚合关系,以及语义的发展演变。
b.句法语义学
研究句子的语义构造和语义组合关系,以及句子之间的意义联系。
二、义素分析
义素分析是指把词语的义项分析为若干义素的组合。
1义素分析的原则
义素分析通过分析一组相关词语,系统地分析词语的意义。
(1)对等性原则
义素分析的结果必须与义项的意义相等,所指范围不能过宽或过窄。
例如,“男人”分析为[男性、人],所指范围就过宽,不能区别于“男孩”。
(2)系统性原则
义素分析必须在一定的语义系统中进行。
例如,“叔叔”有两个义项,一个表示亲属称谓,一个表示社交称谓。分析表示亲属称谓的就必须在亲属称谓系统中,跟“父亲、伯父、舅舅、姑父”等比较分析。
(3)简明性原则
义素分析应力求简明,在明确的前提下,应用尽可能少的义素描述词语语义特征。
例如,“男孩”分析为[男性、未成年的、有高级思维能力的、动物],[动物]可再分析为[能运动的、生物],不符合简明性原则。
2义素分析的步骤和方法
义素分析有一套棊本步骤和方法,最基本的步骤和方法如下:
(1)确定范围 -
①找出一组相关的词语,确定比较的范围。
②一般采用从小到大逐步扩大范围的办法。
先比较关系密切的词语,不够时扩大范围,直到能准确揭示词语相互区别的语义特征。
例如,分析“父亲”的义素时,依次与“母亲”、“儿子、女儿”、“丈夫、妻子”比较。
(2)比较异同
①抽象出彼此相互区别的特征。
②比较异同可采用列表的比较办法:将各个词语竖行排列,相互间异同点横向排列。
③比较时可采用分类的方法,从各种角度分类,抽象出各类之间的异同点。
表3-1 家庭主要成员义素分析表

(3)简化义素
筒化义素是指系统而简明地揭示词语之间的异同。
①用符号来揭示彼此间的异同
一般用+、-表示两项对立的性质,用→、←、↔表示两项或三项关系对立。
例如,[男性][女性]可以表示为[+男性][-男性];[生育关系][被生育关系][同胞关系]可以表示为[→生育关系][←生育关系][↔同胞关系]。
②略去冗余义素
如果一个义素可以从另一个义素推知,就是指冗余义素,可以删除。
例如,表3-1中“辈分”一栏义素可从“关系”一栏的义素推知,可以删除。
③列出各个义项的义素结构式
—般用{ }表示义项,用[ ]将义素组合括起来,义项与义素之间用=或:连接。
例如,表3-1的义项的义素结构式如图3-1所示。
图3-1 家庭主要成员义素结构式
3义素分析的模式
(1)名词模式
义素模式:{义项}=[属件1、属性2……属性n、类属]
①“属性”
a.它是各个义项之间相互对立的性质,可以有多项;
b.其先后顺序可灵活处理,但各义项的同类义素应保持位置对应。
②“类属”
各个义项共属的类别,一般只有一项,可放在最后或最前位置。
(2)动词模式
①义素模式
{义项}=[主体、方式、动作、客体、因果]
a.“主体”是动作行为的主体;
b.“方式”是动作行为的时间、方位、工具、材料、情状、程度等,可有多项;
c.“动作”是动作行为的基本类别,如“移动/静止”“分开/结合”“获得/失去”等等;
d.“客体”是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包括受事、成果、对象等等;
e.“因果”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原因、结果等。
②说明
a.“主体、方式、动作”一般动词都有,客体、因果则不是每个动词都有;
b.“方式”和“因果”的位置可在“动作”的前面或后面;
c.“动作”义素一般是一组动词共有的。
③举例
{进来}=[物体、朝向参照点、从外面、移动、到里面]
{进去}=[物体、背向参照点、从外面、移动、到里面]
{出来}=[物体、朝向参照点、从里面、移动、到外面]
{出去}=[物体、背向参照点、从里面、移动、到外面]
{上来}=[物体、朝向参照点、从下面、移动、到上面]
{上去}=[物体、背向参照点、从下面、移动、到上面]
{下来}=[物体、朝向参照点、从上面、移动、到下面]
{下去}=[物体、背向参照点、从上面、移动、到下面]
(3)形容词模式
①义素模式
{义项}=[范围、方面、程度、性状}
a.“范围”是义项适用的范围,相当于动词模式中的“主体”;
b.“方面”是表示事物性质的方面,包括身体∕精神,重量∕高度∕长度∕温度等等;
c.“程度”是性质的不同程度等级,一般分“十分”、“相当”、“比较”等几级;
d.“性状”是事物属性的基本类别,如大小、多少、高低、远近、快慢等等。
②说明
a.“程度”是少数形容词才有的义素;
b.“方面”义素一般是一组形容词共有的。
③举例
{凉}=[物体或气候、温度、比较、低]
{冷}=[物体或气候、温度、相当、低]
{热}=[物体或气候、温度、相当、高]
{烫}=[物体、温度、非常、高]
4义素分析的优缺点
(1)优点
①深入到义项内部,进一歩说明义项的语义结构;
②系统反映词语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能较好地解释语义聚合和组合规律;
③对语义分析的形式化和精密化很有帮助,为计算机更好地处理自然语言开辟了道路。
(2)缺点
①有不少词语难以进行义素分析;
②一种语言中义素的数目难以计算;
③义素分析尚未形成客观标准,有较大的随意性。
三、语义的聚合
1语义场
(1)语义场的概念及性质
①概念
a.语义场是指若干具有共同核心义素的词语(以义项为单位)构成的聚合体,又称词汇场,有时简称义场或词场。
b.核心义素是指表示事物、动作所属类别或性状所属方面的义素,即名词中表示“类属”的义素,动词中表示“动作”的义素,形容词中表示“方面”的义素。
c.同一个语义场的词语,核心义素必须相同,其他义素可以不同。
②性质
a.层次性
第一,语义场有不同层级,较小语义场是它所属较大语义场的下级语义场(“子语义场”或“子场”);较大语义场是其上级语义场(“母语义场”或“母场”)。
第二,不同层级的词语不能列入同一级语义场。
第三,语义场的层级性体现了语义的纵向聚合关系。
b.系统性
第一,同一级语义场的词语的语义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
例如,“丈夫”与“妻子”相互依存,各自以对方为前提。
第二,一个词语的意义,取决于该词跟哪些词语构成一个语义场。
例如,“孩子”跟“大人”构成语义场时,意义为[-成年、+人],与“父母”构成语义杨时,意义为[―生育关系、+亲属]。
第三,同一个词或相当的词,在不同语言系统中可能有不同的语义价值。
例如,汉语“沙发”与英语sofa语义价值不同:“沙发”与“椅子、凳子”等构成语义场,包括单人的、多人的及坐卧两用的;英语sofa不包括单人沙发,单人沙发称chair。
c.相对性
第一,同一个词有几个不同义项,就分属几个不同的义场。
例如,“叔叔”有表示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两种义项,分属两个不同语义场。
第二,一个较大的语义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划分为不同的较小语义场。
例如,亲属语义场可按辈分、性别、直系/旁系、血亲/姻亲等角度划分。
(2)语义场的类型
①二元义场
二元义场是指由两个同级词语(以义项为单位)构成的义场。根据义项之间不同的对立关系,二元义场又可分为关系型和异质型两个小类。
a.关系型二元义场(关系义场)
第一,关系型二元义场是指表示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二元义场。
第二,关系义场中的词语具有相互依存性,可进行关系推理,从一方推知另一方。
例如,“师傅—徒弟”、“丈夫—妻子”、“上面—下面”、“出口—进口”等等。
b.异质型二元义场(异质义场)
第一,异质型二元义场是指表示事物之间不同性质的二元义场。
第二,异质义场中的词语具有相互对立的不同性质,不能进行关系推理。
例如,“白天—夜晚”、“硬卧—软卧”、“正确—错误”、“出—进”等等。
②多元义场
多元义场是指由三个或更多的同级词语(以义项为单位)构成的义场。根据义项之间有无顺序关系,多元义场又可分为有序型和无序型两个小类。
a.有序型多元义场(有序义场或顺序义场)
有序型多元义场是指义项之间具有大小、先后、高低等顺序等级关系的多元义场。
例如,“十、百、千、万”、“春、夏、秋、冬”、“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等等。
b.无序型多元义场(无序义场)
无序型多元义场是指义项之间没有顺序等级关系的多元义场。
例如,“蛙泳、蝶泳、仰泳、自由泳”、“金、银、铜、铁”、“酸、甜、苦、辣”等等。
2语义的聚合关系
(1)纵聚合关系
纵聚合关系是上下级语义场中词语之间的上下级关系,即母场和子场之间的层级关系。
①上下义关系
a.概念
上下义词是具有属种关系的一组词,其中上义词表示属概念,下义词表示种概念。
例如,“笔—钢笔”,“笔”是“钢笔”的上义词,“钢笔”是“笔”的下义词。
b.包容性
第一,上义词所指范围包容下义词所指范围,“乙是甲”成立,但“甲是乙”不成立。
例如,可以说“钢笔是笔”,但不能说“笔是钢笔”。
第二,从逻辑上讲,如果甲是乙的上义词,那么乙蕴涵甲。其逻辑特征为:乙真则甲必真,乙假则甲或真或假,甲真则乙或真或假,甲假则乙必假。
c.相对性
甲是乙的上义词,乙可能是丙的上义词。
例如,“枪”是“武器”的下义词,又是“手枪”的上义词。
d.传递性
第一,甲是乙的上义词,乙是丙的上义词,则甲也是丙的上义词。反之亦然。
例如,“人—男人”、“男人—老汉”是上下义词,则“人”也是“老汉”的上义词。
第二,上下义关系有远有近,分为直接上下义词和间接上下义词。
例如,“人—男人”是直接上下义词,“人—老汉”是间接上下义词。
②总分关系
a.概念
总分词是具有整体部分关系的一组词,其中总义词表示整体,分义词表示部分。
例如,“中国—上海”,“中国”是“上海”的总义词,“上海”是“中国”的分义词。
b.格式
第一,分义词所指对象是总义词所指对象的构成部分,可进入“乙是甲的一部分”格式。
例如,“上海是中国的一部分”。
第二,总分词可进入“甲包括乙”格式。
例如,“中国包括上海”。
c.相对性和传递性
第一,甲是乙的总义词,乙可能是丙的总义词。
例如,“头”是“身体”分义词,又是“鼻子”总义词,则“身体”是“鼻子”总义词。
第二,同一个词可能是几个表示不同事物的,没有上下义或总分关系的词的分义词。
例如,“驾驶室”既是“轮船”的分义词,又是“汽车”的分义词。
d.直接总分词和间接总分词
第一,直接总分词是表示最邻近的总分关系的词,如“中国一华中”;
第二,间接总分词是表示间接总分关系的词,如“中国一武汉市”。
③上下义关系和总分关系的联系
a.二者都是语义场之间的上下级关系;
b.二者共同构成语义场的层级体系。
(2)横聚合关系
横聚合关系是同一语义场中词语之间的同级关系。横聚合关系包括:
①同义关系
同义关系是语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之间的关系,具有同义关系的一组词是同义词。
a.同义词的某些义项相同或相近,并非所有义项相同或相近。
例如,“死”:失去生命;达到极点;不灵活……第一个义项才和“逝世”是同义词。
b.同义词的概括意义、固定意义相同或相近,不包括具体意义、临时意义相同的现象。
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中“机器”与“脑筋”临时同义,不是同义词。
c.等义词的概念意义完全相同,但附加意义一般有所不同。
例如,“聪明—狡猾”的评价意义不同,“时髦—摩登”的理据意义不同。
d.大部分同义词概念意义基本相同而有细微差别。其差别主要有五个方面。
第一,语义轻重不同,例如:“祝贺—庆贺”、“批评—批判”、“失望—绝望”;
第二,语义侧重不同,例如:“破除—解除—消除”、“稳定—稳固—牢固”;
第三,范围大小不同,例如:“边境—边疆”、“时期—时代”、“场面—局面”;
第四,个体集体不同,例如:“树—树木”、“船—船只”、“书—书本”;
第五,搭配对象不同,例如:“关心—关怀”、“维护—维持”、“干预—干涉”。
②反义关系
反义关系是语汇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语之间的关系,具有反义关系的一组词是反义词。
a.反义关系以义项为单位,多义词的不同义项,可以与不同的词构成不同的反义词。
例如,“孩子”可与“大人”构成反义词,也可与“父母”构成反义词。
b.反义关系以共同的论域为前提,同一个词处于不同论域,可构成不同的反义词。
例如“高”以个子为论域,与“矮”构成反义词;以位置为论域,与“低”构成反义词。
c.反义词以语汇意义为标准,不包括临时构成反义关系的现象。
例如,“亡国论者看敌人如神物,看自己如草芥”中“神物”与“草芥”不是反义词。
d.反义词一般分为绝对反义词和相对反义词。
第一,绝对反义词是构成矛盾关系的反义词,非此即彼。
例如,“动—静”、“死—活”、“有—无”、“公—私”、“正确—错误”等等。
第二,相对反义词是构成反对关系的反义词,有既非此、亦非彼的中间现象。
例如,“大—小”、“长—短”、“美—丑”、“上—下”、“赚—赔”等等。
第三,相对反义词与绝对反义词在特定情况下可以互相转化。
例如,某校只有大教室和小教室两种,这时“大—小”是绝对反义词。
③类义关系
a.概念
第一,广义类义关系是指横聚合关系,包括同义关系、反义关系和狭义类义关系。
第二,狭义类义关系是除同义关系、反义关系之外的横聚合关系。
多元义场中的同级词语都是狭义类义词,如“苹果、梨、桃子、香蕉”。
b.分类
第一,直接类义词是指属于同级语义场、具有共同的直接上位概念的类义词。
例如,“车、船、飞机”,有共同直接上位概念“交通工具”,属于同级语义场。
第二,间接类义词是指不属于同级语义场、没有共同的直接上位概念的类义词。
例如,“汽车、轮船、飞机”也是类义词,都属“交通工具”,但它们没有共同的直接上位概念,不属于同级语义场,是间接类义词。
(3)义项派生关系
派生关系是多义词各个义项之间的关系,一般后有义项在原有义项基础上派生出来。
①本义
本义是多义词语各个义项中最早的义项,是其他义项形成的基础。
例如,“手”的本义是“人体上肢前端拿东西的部分”。
②派生意义
派生意义是直接或间接从本义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意义。
例如,“手”的派生意义有:拿着、用手、便于用手操持的、擅长某种技能的人等等。
a.引申义
引申义是通过事物现象之间的相关性联系派生出来的意义。
例如,“拿着”、“用手”是某种行为,手则是这些行为的工具。
b.比喻义
比喻义是通过事物现象之间的相似性联系派生出来的意义。
四、语义的组合
1句义的构成
句子的意义涉及三个语言层面,构成三种不同的意义:逻辑意义、语法意义和语用意义。
(1)逻辑意义
句子逻辑意义是由句中实词本身意义和相互间语义关系构成,不涉及其语法性质。
例如,“小王打破了杯子”、“小王把杯子打破了”、“杯子被小王打破了”逻辑上等值。
(2)语法意义
句子语法意义是由词语语法形态、虚词或语序等语法形式表现出来的意义。
例如,上述前两个句子中,“小王”属于主语,“主语”就是语法意义。
汉语表示这些语法意义,主要靠语序和虚词,许多语言还用各种形态变化来表示语法意义,如性、数、格、时态、语态等等。
(3)语用意义
句子语用意义是说话人说话时的交际意图和交际价值。交际意图与语言环境密切相关。同一个句子,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说出来,可能有不同的交际意图。
例如,“今天星期天”,说话人可能想提醒听话人休息,或该去逛公园。
又如,“客人来了”和“来客人了”,前者“客人”已知、定指;后者则未知、不定指。
2述谓结构
分析句子内部逻辑语义关系,一般采用谓词逻辑法,把一个命题分析为一个述谓结构。
(1)概念
一个述谓结构由一个谓词和若干谓项组成。
①谓词与谓项
a.谓词
谓词是句义的核心成分,一般是谓语动词(或形容词),或某些动词(形容词)短语。
b.谓项(主目、题元、变元、词项)
第一,谓项是与谓词发生直接语义关系的语义成分,一般是名词性成分。
第二,谓词性质决定述谓结构谓项的数目及类型。
例如,“借”必须带三个谓项,意义才完整,“老王借给我一本书。”
②谓词的类型
根据谓词必须带谓项的数目,谓词分为四类。
a.必须带一个谓项的动词(不及物动词)是一元谓词,如“跑、游行”等等;
b.必须带两个谓项的动词(一般及物动词)是二元谓词,如“听、织”等等;
c.必须带三个谓项(施事、受事和与事)的动词是三元谓词,如“买、送”等等。
d.零元谓词,如英语rain(下雨)、blow(刮风),汉语“变天、秋凉”等等。
③谓项的格(角色)
a.概念
格是指述谓结构中谓项与谓词的语义关系。
b.类别
第一,施事格(A),表示动作或性状的主体;
第二,受事格(O),表示受动作支配的对象;
第三,与事格(D),表示动作的参与者或受益者;
第四,结果格(F),表示动作造成的事物;
第五,时间格(T),表示动作的时间;
第六,处所格(L),表示动作的处所方位;
第七,工具格(I),表示动作的工具材料。
c.格标
格标(记)是指用来标明格关系的虚词,一般是介词。
例如,汉语的介词“被”后面一般是施事。
d.谓词与格
一个述谓结构中的一个谓词不能带两个相同的格。并列成分、复指成分是同一个格。
例如,“我和她是同学”中“我和她”是同一个格;
又如,“这个人我不认识他”中的“他”复指“这个人”,也是同一个格。
e.分析述谓结构
一般找出句子的谓词和谓项,标明格关系,例如:
他 昨天 给我 买了 几本书。
A T D V O
(2)述谓结构的类型
①简单述谓结构
a.它由一个谓词和若干简单谓项构成,谓项与谓词都有直接语义关系。
b.简单谓项是不包含动词的一般名词性成分。
②复合述谓结构
a.它由若干相对独立的述谓结构复合而成,即语法上的复句。
b.它可用逻辑联结词标明各个述谓结构之间的逻辑关系。
第一,合取(∧),相当于并列关系。例如:
我 叫 刘冰, 是 中文系学生。
A V1 O1 ∧ V2 O2
第二,析取(∨),相当于选择关系。例如:
或者老张 去, 或者老刘 去。
A1 V1 ∨ A2 V2
第三,蕴含(→),相当于假设(条件)关系。例如:
如果明天 下雨, 我 就 不来。
T V1 → A V2
③从属述谓结构
从属述谓结构是充当一个述谓结构谓项的述谓结构,相当于语法上的主语、宾语从句。
例如:小 王 来 是 好 事。
A1(A2 V2) V1 O
④降格述谓结构
a.概念
一个述谓结构的某个名词性谓项在语义上包含一个述谓结构时,被包含部分就是降格述谓结构,相当于语法上的定语从句。例如:
他 把 我 借 给 他 的 笔 弄断了。
A1 O1(A2 V2 D O2 V1
b.活用
述谓结构某个简单名词性成分,与谓词没有直接语义关系,而与句中另一个名词性成分有直接语义关系,可将另一个名词性成分分析为降格述谓结构。例如:
王冕 七岁 死了 父亲(生育 王冕的 男人)。
O2 T V1 A1( V2 O2 A2)
3语义指向
(1)概念
语义指向是句子中词语之间的语义关系,主要指非连续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
例如,“他浓浓的泡了一杯茶”,“浓浓的”语义指向是“茶”,即描写“茶”的性状。
(2)作用
①语义指向分析是对述谓结构分析的必要补充。
例如,“他借了小王一辆车”有歧义,“一辆车”可指向“他”或者“小王”。从述谓结构来看,“他”都是施事,“小王”都是与事,“一辆车”都是受事,无法解释句子的歧义。
②语义指向分析可以说明句式变换的规律。
例如,有领属关系的词语可以变成偏正结构。“他浓浓的泡了一杯茶”可以转换为“他泡了一杯浓浓的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