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外教育简史
- 黄思记 黄宝权 王立
- 2928字
- 2021-03-29 00:57:59
序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科学和历史,犹如车之两轮,在研究当代、面向未来的过程中,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巨大作用和意义。科学给人机智与敏锐,历史则给人深邃与开阔。探讨历史发展的规律,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与走向,正是为探索未来奠定基石。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当代中国著名经济学者顾海良教授,面对“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学科,越来越向自然科学靠近,逐渐偏离了对历史的关注、对人文的关切”的情况时说:“缺乏对经济思想史的研究,就难以理解经济学的根本内涵和现实意义。马克思在开始经济学研究时就认为,自己‘完全埋头于政治经济学批判和政治经济学史’两个方面的研究;在《资本论》创作中更是强调,只有通过对经济思想的‘历史的评论’,才能理解‘政治经济学家们以怎样的形式自行批判’,才能把握‘政治经济学规律最先以怎样的历史路标的形式被揭示出来并得到进一步发展’的。”(1)武汉大学经济思想史研究所所长颜鹏飞教授说:“人文社会科学尽管林林总总、种类繁多,但都是一种历史的科学,可以说,历史研究是一切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经济思想史和经济史是经济学之源,经济学理论总是在持续的历史检验和学说交锋中得以发展的。”(2)毫无疑问,教育学是一门直面人的典型的人文社会学科。就其直面人的特点而言,我们认为,在人文社会各学科中还没有哪一门学科能够超过它。因此,教育学研究不仅要重视实证性研究与数字的统计,更要重视一切人文性的方法与路径;不仅要研究当前的问题,更要研究当前问题所承载的背后历史的因素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特有的、更适合自身需求与发展的方法与路径。由此,对教育史(含中外教育史)学科的学习和研究,就成为整个教育学领域进行研究的基础性学科。我们不是为历史而历史,回顾历史是为了更扎实、更加步履坚实地迈向更遥远的前方。也就是说,往后看是为了更好地往前看。
教育史对于师范教育(包括普通高校的小学教育专业)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基础课程之一。当然,由于普通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尤其小学教育全科方向,面临着需要开设的课程多、时间有限等问题,难以像教育学专业一样用相对多的时间分别开设中国教育史和外国教育史两门课程,因此南京大学出版社把《中外教育简史》作为普通高校小学教育专业规划教材,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这确实是一件好事。
《中外教育简史》全书共十五章,第一章介绍了教育的起源与原始社会的教育,第二章至第八章为中国教育史部分,以时间为序,分别介绍了先秦时期的教育、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隋唐时期的教育、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的教育、近代教育的发展和现代教育的发展。第九章至第十五章为外国教育史部分。从古到今,分别介绍了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古希腊与古罗马的教育、西欧中世纪、拜占廷与阿拉伯的教育、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近代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教育、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革新运动、现代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教育。整体而言,该书体系完整、内容全面、详略得当、深浅适度,可以满足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史课程开设之需要。而该书设计的“扫码学习方式”,则为读者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
对于这样一部《中外教育简史》,普通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的同学们,亦即未来的教师们如何进行学习和研究?在此提出几点个人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第一,学习和研究中外教育史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从《共产党宣言》发表到今天,170年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马克思主义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来说仍然是完全正确的。我们要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性、历史性及其相关规律,关于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规律,关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等原理,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群众观、阶级观、发展观、矛盾观,真正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学精悟透用好。”(3)中外教育史的学习和研究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尤其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就要以历史的眼光看待当时发生的教育实践、当时产生的教育思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就要防止机械、片面、割裂地看待人类教育的发展。
第二,学习和研究中外教育史要秉持比较的方式和方法。“比较”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该书把中外教育史放在一本书中编写,就含有促使大家以比较的眼光来学习和研究的初衷。采用比较的方式和方法学习和研究中外教育史,能够使我们以更为开阔的视野审视中外教育发展的历史,可以使我们在这方面获得更为清晰、深刻的认识,提升我们的思维水平,从而更好地汲取教育发展史上的宝贵经验以及沉痛教训,以便更有效地服务于当代教育的发展,服务于我们将来所要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该书在课后的“思考与拓展”设计中,有中外教育比较方面的思考题,正是这一学习和研究方法的体现。认真分析这些题目,将有利于大家对教育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大家养成比较的思维习惯和学习方法。
第三,学习和研究中外教育史应立足本国国情,服务时代发展需要,谨防食古不化与崇洋媚外两种极端。立足本国国情,就是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通过学习和研究,实现中、外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现代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做到以古鉴今,继往开来;借鉴外来,为我所用,而不是为我所困。此方面,中国古代哲学及教育中重要的思维概念和具体做人处事的重要原则,也是儒家道德的最高境界——中庸之道,即“执两用中”、行为适度而避免走极端的方法,应该成为我们学习和研究中外教育史的基本方法。
第四,学习和研究中外教育史要养成爱读书和勤读书的好习惯。读书是终身学习的基本途径,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更是我们学习和研究中外教育史的基本途径。不读书,教育史的学习和研究就会大打折扣。只有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并在读书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思考,才能不断促进我们的学习和研究。那么如何读书?建议大家拿到这本书后,尽可能先通读一遍,对中外教育发展史形成一个整体的大概印象。之后,在教师讲授和指导下的学习过程中,再认真阅读本书的相应章节和相关资料,进行深度学习。该课程结束后,建议大家以通过该书学习获得的教育史知识为基础,围绕学习、研究和工作需要,进一步阅读教育史专题研究方面的书籍。与此同时,还可涉猎一些与教育史知识密切相关的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美学、历史学等书籍,获得更为广博的知识,从而扩大知识视野,进一步提升思维水平。
可以明显地感到,《中外教育简史》的编写团队是一个有着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团队,为该书的撰写和出版付出了大量而辛勤的劳动。相信该书的出版,定能为教育史学科的发展、为教师教育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李申申
2019年12月19日
于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1) 顾海良,颜鹏飞,竹永进,张雁.探索经济学的“历史路标”[N].光明日报,2017-1-3(11).
(2) 顾海良,颜鹏飞,竹永进,张雁.探索经济学的“历史路标”[N].光明日报,2017-1-3(11).
(3)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