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小结

综而论之,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为本书提供了价值基础,奠定了理论依据,还提供了逻辑思维,诚然,其影响意义是不可忽视的。然而在研究目的的影响下,这些研究并没有给出“高校学术治理与学术职业关系”的理论内涵,因此,需要发展概念框架去描述学术治理的特点,研究学术职业发展的过程与内在机制,分析在不同的场合大学需要营造什么样的学术环境?为什么在类似的场合产生了不同类型的学术治理模式?为什么一种学术治理模式比另一个相对更有效率?为什么一些学术治理模式促进了根本创新,而另外一些学术治理模式只能促进渐进创新,还有一些治理模式甚至抑制创新?如何构建适应学术职业发展的学术治理模式?良好的学术治理模式具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吗?良好的学术治理实践可以促进学术职业的良性发展吗?本书将从学术治理与学术职业发展的关系出发,探寻学术治理模式优化策略,从而为中国学术职业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1].Tappan,H.R.,“The Idea of the True University”,Hofstadter,R.& Smith,W.,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A Documentary History,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61: 519.

[2].Birnbaum,R.,“The End of Shared Governance: Looking Ahead or Looking Back”,New Di-rections for Higher Education,2004(127),pp.17-22.

[3].Moodie,G.C.& Eustace,R.,Power and Authority in British Universities,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1974.

[4].亨利·罗索夫斯基:《美国校园文化——学生、教授、管理》,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5页。

[5].Birnbaum,R.,“The End of Shared Governance: Looking Ahead or Looking Back”,New Di-rections for Higher Education,2004(127),pp.5-22.

[6].Simplicio,J.S.C.,“Shared Governance: An Analysis of Power on the Modern University Campus”,Education,2006(6),p.763.

[7].Tierney,W.& Holley,K.,“Shared Governance Under Fire: Reform and Renewal”,Aca-deme,Washington,2005(5),p.2.

[8].Lapworth,S.,“Arresting Decline in Shared Governance: Towards a Flexible Model for Aca-demic Participation”,Higher Education Quarterly,2004(10),pp.299-314.

[9].Clark,B.R.,Th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Academic Organization in Cross-National Perspec-tive,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3,p.8.

[10].Dearlove,J.A.,“Continuing Role for Academics: The Governance of UK Universities in the Post-Dearing Era”,Higher Education Quarterly,2000,56(3),p.257.

[11].Moodie,G.C.&Eustace,R.,Power and Authority in British Universities,London:Allen and Unwin,1974,p.66.

[12].Beaver,D.,Rosen and R.,“Studies in Scientific Collaboration”,Scientometrics,1978(1),pp.65-84.

[13].参与第一次国际调查的14个国家/地区是:澳大利亚、韩国、日本、中国香港、巴西、智利、墨西哥、美国、英国、德国、荷兰、瑞典、俄罗斯、以色列。

[14].兹纳涅茨基·弗:《知识人的社会角色》,郏斌祥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92—93页。

[15].华勒斯坦等:《学科·知识·权力》,刘健芝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第20—21页。

[16].兹纳涅茨基·弗:《知识人的社会角色》,郏斌祥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92—93页。

[17].Peter Scott,The Academic Profession in A Knowledge Society,Portland Press Ltd,2006,pp.3-30.

[18].Alessandro Cavalli & Ulrich Teichler,“The Academic Profession: A Common Core,A Diversified Group or An Outdated Idea”,European Review,2010,Vol.18,Supplement No.1,S1-S5.

[19].科塞·刘易斯:《理念人——一项社会学的考察》,郭方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311页。

[20].[美]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王承绪等译,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2页。

[21].郭丽君:《学术职业视野中的大学教师聘任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3月1日。

[22].宋旭红:《论学术职业发展的内在逻辑》,博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23].别敦荣:《学术管理、学术权力等概念释义》,《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年第2期。

[24].Schimank,U.,“New Public Management And the Academic Profession: Reflections on the German Situation”,Minerva,2005(43),pp.361-376.

[25].Brennan,J.,“Quality Assessment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Experiences from 14 Countries”,Higher Education,2000(40),pp.331-349.

[26].Altbach,P.G.,“The Management of Decline-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the Academic Pro-fession”,Phi Delta Kappan,1984(65),pp.479-480.

[27].Murphy,J.,“Re-culturing the Profession of Educational Leadership: New Blueprints”,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2002(2),pp.178-191.

[28].Fox,M.F.,“Research,Teaching and Publication Productivity-mutuality Versus Competition in Academia”,Sociology of Education,1992(4),pp.293-305.

[29].Teodorescu,D.,“Correlates of faculty publication productivity: A cross-national analysis”,Academic Medicine,1995(1),pp.14-20.

[30].Musselin,C.,“Towards a European Academic Labor Market?Some Lessons Drawn from Em-pirical Studies on Academic Mobility”,Higher Education,2004(1),pp.55-78.

[31].Welch,A.R.,“The Peripatetic Professor: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Academic Profes-sion”,Higher Education,1997(3),pp.323-345.

[32].Blackaby,D.,Booth,A.&Frank,J.,“Outside Offers and the Gender Pay Gap:Empirical Evidence From the UK Academic Labor Market”,The Economic Journal ,2005(115),p.81.

[33].Ward,K.L.,“Academic Motherhood: Managing Complex Roles in Research Universities”,Review of Higher Education,2004(2),pp.55-78.

[34].Bryson,C.,“The Consequences for Women in the Academic Profession of the Widespread Use of Fixed Term Contracts”,Gender Work and Organization,2004(2),pp.187-206.

[35].[美]伯顿·R.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王承绪等译,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2页。

[36].Clark,B.R.,“Small Worlds,Different Worlds: The Uniquenesses and Troubles of American Academic Professions”,Daedalus,1997(4),pp.21-42.

[37].Altbach,P.G.,“Decline of the Guru:The Academic Profession in Developing and Middle-In-come Countries”,Palgrave/MacMillan,2003,pp.1-22.

[38].李武、董伟:《国内开放存取的研究热点:基于共词分析的文献计量研究》,《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年第6期。

[39].金俣昕:《共链分析用于管理咨询业竞争态势研究》,《情报杂志》2009年第11期。

[40].王崇德:《文献计量学引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62—164页。

[41].邱均平、温芳芳:《作者合作程度与科研产出的相关性分析——基于“图书情报档案学”高产作者的计量分析》,《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年第5期。

[42].李文兰、杨祖国:《从关键词的变化看中国图书馆学研究主题的发展》,《图书情报工作》2004年第12期。

[43].马海群、吕红:《基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中国情报学知识图谱分析》,《情报学报》2012年第5期。

[44].杨锐:《当代学术职业的国际比较研究》,《高等教育研究》1997年第5期。

[45].沈红:《论学术职业的独特性》,《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年第3期。

[46].郭丽君:《学术职业的思考》,《学术界》2004年第6期。

[47].张英丽、沈红:《学术职业:概念界定中的困境》,《江苏高教》2007年第5期。

[48].张英丽、沈红:《学术职业:概念界定中的困境》,《江苏高教》2007年第5期。

[49].沈红:《论学术职业的独特性》,《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年第3期。

[50].李志峰、沈红:《论学术职业的本质属性》,《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51].周艳:《中国高校学术职业的结构性变迁及其影响》,《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年第4期。

[52].李志峰:《学术职业国际竞争力观测指标的构成与特点》,《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年第1期。

[53].杨移贻:《大学教师学术职业的群体认知》,《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第5期。

[54].杨锐:《当代学术职业的国际比较研究》,《高等教育研究》1997年第5期。

[55].张斌贤:《学术职业化与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第2期。

[56].李志峰、易静:《美国学术职业流动的类型与特征》,《比较教育研究》2009年第2期。

[57].李志峰、易静:《美国不同类型高校学术职业的分层——基于卡内基分类法的考察》,《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年第2期。

[58].耿益群:《美国研究型大学学术职业的历史沿革及特点分析》,《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第5期。

[59].李子江、陆永:《美国学术职业安全的保障机制》,《现代大学教育》2006年第6期。

[60].吴岩:《美国大学教师的学术职业化过程及其意义》,《教育评论》2008年第2期。

[61].张丽英:《美国博士生教育与学术职业相关研究述评》,《中国成人教育》2010年第21期。

[62].宋旭红:《中国学术职业发展的制度创新》,《当代教育科学》2010年第17期。

[63].杜驰:《高等教育发展与学术职业的制度变迁》,《高教探索》2008年第4期。

[64].李志峰、王长喜:《学术职业专业化的路径选择与制度创新》,《高教探索》2008年第5期。

[65].阎凤桥:《转型中的中国学术职业:制度分析视角》,《教育学报》2009年第4期。

[66].刘献君:《高校教师聘任的制度设计》,《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第10期。

[67].郭丽君:《学术职业与大学教师聘任制》,《现代大学教育》2007年第6期。

[68].侯剑华、陈悦、王贤文:《基于信息可视化的组织行为领域前沿演进分析》,《情报学报》2009年第3期。

[69].栾春娟、侯海燕、王贤文:《国际科技政策研究热点与前沿的可视化分析》,《科学学研究》2009年第2期。

[70].杨锐:《当代学术职业的国际比较研究》,《高等教育研究》1997年第5期。

[71].奥默·巴托夫:《极端暴力与学术界》,《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3年第4期。

[72].张桂春:《德国学术新生代怎样获取高校执教资格》,《德国研究》1997年第2期。

[73].李志峰、沈红:《论学术职业的本质属性》,《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74].张丽英:《美国博士生教育与学术职业相关研究述评》,《中国成人教育》2010年第21期。

[75].胡四能:《高校教师薪酬制度和聘任制度改革的合理性与有效性研究》,《辽宁教育研究》2003年第8期。

[76].刘北成:《以职业安全保障学术自由——美国终身教职的由来及争论》,《美国研究》2003年第4期。

[77].荆建华:《对国内高校女教师发展问题研究的元分析》,《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78].Aarrevaara,T.,“Academic Freedom in a Changing Academic World”,European Review,2006.Vol.18,Supplement no.1,S55-S69.

[79].Kogan,M.& Teichler,U.,“Key Challenges to the Academic Profession and Its Interface with Management: Some Introductory Thoughts”,Maurice Kogan&Ulrich Teichler,“Key Challenges to the Academic Profession”,UNESCO Forum on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nd Knowledge,Paris and Kassel 2007.

[80].Arimoto,A.,“The Academic Profession and the Managerial University: An International Comparative Study from Japan”,Maurice Kogan & Ulrich Teichler,“Key Challenges to the Academic Profession”,UNESCO Forum on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nd Knowledge,Paris and Kassel 2007.

[81].Henkel,M.,“Shifting Boundaries and the Academic Profession”,Maurice Kogan & Ulrich Teichler,“Key Challenges to the Academic Profession”,UNESCO Forum on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nd Knowledge,Paris and Kassel 2007.

[82].Stewart,P.,“Re-envisioning the Academic Professionin the Shadow of Corporate Managerial-ism”,JHEA/RESA,Vol.5,No.1,2007,pp.131-147.

[83].Lincoln,Y.S.,“Academic Ethics: Problems and Materials on Professional Conduct and Shared Governance”,Review of Higher Education,2004(7),p.582.

[84].Scott,P.,The Academic Profession in a Knowledge Society,Portland Press Ltd,2006,3-30.

[85].Coates,H.,et al.,The Attractiveness of the Australian Academic Profession:A Comparative A-nalysis,[EB/OL]http://tls.vu.edu.au/sscoll2009/pres/COATESHamish.ppt.2011-11-25.

[86].Kogan,M.&Teichler,U.,“Key Challenges to the Academic Profession”,UNESCO Forum on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and Knowledge,Paris and Kassel 2007.

[87].郭丽君:《学术职业视野中的大学教师聘任制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3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