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

  • 想乡集
  • 何强
  • 1218字
  • 2021-04-26 16:58:12

诗心向善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年少时读到的诗句,如今成为永志不忘的沉吟。

是的,从读书识字开始,都三十年了,在你愚钝的思维里,这样的诗句分明愈益深刻。

在平添诸多所谓人生的阅历后,每每夜阑人静,祛除芜杂与浮躁,书海慈航,一遍一遍默诵,不觉热泪盈眶。

生而为人,练就一副铁肩、一双妙手,何其不易,况且人间正道,难免沧桑。

可,还是有这样的人,铁骨铮铮,为了道义,洒汗流血,道德文章更像是晨钟暮鼓,敲响黎明,敲响夕阳,敲响一颗又一颗后来人的心灵。

他们引吭高歌,在你的骨子里,在你的潜意识,从未舍你而去。

他们是海洋,你渴望海洋里的一滴水,与辉映太阳的浪花比邻而居。

这一刻,你在想,原来,即使生活平淡,即使身陷困顿,即使满目疮痍,你的童话世界仍在,你依然拥有自己的“静夜思”,你照旧会留给心灵独享的时空。

这一刻,你在写诗,你无比稚嫩,又无比纯粹,因为你的全部心思只为一个字句而存在,哪怕它并无丝毫的文艺气息。

这一刻,你甚至把写诗当作占卜,一首诗,一个卦象,一种心情。

或像“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明证你追比先贤的意念。

或像“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寄寓你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志愿。

或像“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纪念你翩然而逝的青春。

或许仅仅是或许,有那么多未解之谜,有那么多不可思议。

你难以猜详,但却坚信,人真的要练就一副铁肩、一双妙手,而这又何尝少得了一颗诗心?一颗或豪放,或婉约,或“忧道不忧贫”,或“念天地之悠悠”的诗心,一颗究竟是上善若水、从善如流的诗心……

你在路上。你踏歌而行。你在寻觅诗意。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诗。一沙一世界,是诗。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是诗。

我思故我在,是诗。重估一切价值,是诗。存在先于本质,是诗。

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是诗。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是诗。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是诗。罗尔斯的《正义论》,是诗。

法治、人权、秩序,这些温暖而力量的概念,是诗。菲尔普斯、帕累托、拉弗,这些波折而律动的曲线,是诗。

…………

蓦然回首,向来属意的,艾青那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又或叶芝那句“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已然伴你“江湖夜雨十年灯”了。

诗无处不在。在喧嚣的世界,诗与人及人的一切天然连在一起,而与功利无关。

一行又一行的文字,是一种独到表征,大千世界,皆可融入其中。

诗行是万象的凝练,万象是诗意的显微。

诗心即良心。诗言志,思无邪。诗从想来,诗向善去。拥有诗心一颗,可寂然凝虑,可悄焉动容,可思接千载,可神游八方,可回到自己,就像回到故乡,回到父母之爱,回到绿叶对根的情谊。

我情愿做一只衔着诗穗而飞的笨鸟!

一个字,一个词,层层叠叠,是一起心,一动念,一发而不可收的追问与放逐。

在向隅的神伤,我甘愿献上我的所想,饱含心血与泪水。

在夜阑的岑寂,我甘愿献上我的所想,拓荒人性本善的鸿蒙,擦亮些许的光明。

我在想,我在写诗,我愿与善良同在,那该是一种丰盈而美好的人生了吧。

2013年4月记于银川,2015年5月改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