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 研究内容

本书一共分为九章。

第一章是对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书研究的内容和研究方法做简单介绍。

第二章是对本书所涉及的概念进行界定,对相关的理论进行介绍。

第三章首先对武汉市集成电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状况进行研究。我们发现武汉市已经打造出强大的产业骨干企业,培育出较完善的创新生态系统,技术弯道超车趋势明显,优势较为明显。

其次是对武汉市集成电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的问题分析。归纳出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包括产业创新主体自主创新能力普遍较弱、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主体间对接不紧密、产学研主体间协同不紧密及创新生态系统运行环境差等。

最后是对武汉市集成电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的原因分析。武汉市集成电路产业存在着创新资源分配不合理、缺乏创新研发人才、产学研主体间缺乏有效合作、联盟运行机制不畅和政府整合作用不明显的问题,这些都限制了武汉市集成电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

第四章是进行数据模型分析。在查阅相关创新书籍、筛选最新权威期刊文献、阅读大量硕博论文的基础上,建立一个较全面影响集成电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功能的因素量表,运用主因子分析、回归分析的方法,使用 SPSS22.0软件来寻找影响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产业因素及作用关系;进而进行路径建模,用 AMOS22.0软件对模型的适配性进行检验,探索集成电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搭建路径,解析其生态条件构成。

第五章是对国内外主要区域的集成电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经验进行系统的总结,包括对典型地区,如北京、上海和深圳集成电路建设的个性和共性的总结;也包括对美国、韩国、日本的比较研究,汲取其他地区集成电路产业建设的经验。

第六章是对武汉市集成电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方案进行规划,包括方案的思路与原则、方案的构想、方案的具体措施等。

第七章是对武汉市集成电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的机制设计。包括动力机制、治理机制与保障机制。三个机制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相辅相成。

第八章是对武汉市集成电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这一章首先对全国典型省份的集成电路产业政策进行梳理,从政策的指导思想、立足点与政策重点等方面进行系统说明。

第九章是对本书的总结与展望。对本书的各个章节进行小结,同时对未来的研究从方法、理论和视角等方面进行全面展望。

图1-1 本书技术路线

二 研究方法

本书首先综合采用现状分析、理论分析、实证研究等基本分析工具,采取文献研究及国内外经验借鉴等分析方法,通过实地调研、访谈和专家咨询,结合已有研究和相关理论,对研究的问题进行逻辑论证和归纳推理。其次,进行模型构建,进一步对理论研究、评价体系和理论与实证模型进行完善,深入论证理论与模型的应用效果。最后,根据现状评估、调研数据、理论推导和模型评估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可行的、符合武汉市集成电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的机制方案,并通过政策梳理设计武汉市集成电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方案。

(一)实证研究方法

广泛收集武汉市集成电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的调查数据及各种资料,数据的类型包括定量的或准定量的数据,收集方法主要包括:第一,现有统计资料的查阅。优先查阅武汉市各集成电路企业官方网站,此外还将通过SIDI、网络数据库等权威来源获得相关资料。第二,开展一定规模的问卷调查。其中问卷调查既包括武汉市集成电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的现状调查,又包括企业高层管理者的需求调查,这种需求包括实际需求和潜在需求,尤其要对新的需求予以关注。针对一般的集成电路企业开展从基层到高层的问卷调查,对几个有代表性的集成电路企业开展全面深入的调研。第三,举办座谈会,进行个别访谈、个案研究,对小部分熟悉集成电路建设的对象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通过多样化的方式使调查真实、生动、丰富,提高研究数据的信度和效度。

(二)规范研究方法

通过文献研究,本书以文献分析为起点,通过“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Elsevier外文电子期刊”“Springer数据库”“百度学术”等文献数据库并结合谷歌学术阅读了大量国内外关于集成电路建设、生态系统健康评估、生态学和创新生态系统等多方面的相关文献资料,并进行系统的整理、归纳和分析。掌握武汉市及全国的集成电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建设情况,了解国内外集成电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机制、方案及政策的研究情况,为本书打下理论基础;采用系统分析方法,对武汉市集成电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现状、问题及相应的原因进行系统的研究;应用归纳分析方法从武汉市集成电路产业的实际调查中归纳出其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推演出武汉市集成电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的要求和机制设计。

(三)宏观数据结合微观调研

一方面,研究集成电路产业在全国的发展状况,以及各个区域的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概况都是采用宏观的公开数据;另一方面,对于武汉市集成电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剖析原因都是通过调研走访、深度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依次采集微观层面的数据,为差异化研究提供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