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王春:踽踽独行书做伴,有教无类师带徒

从贵阳到毕节的高铁上,舒健平说:“我曾经帮王老师搬过两次家,后来他送给我三百多本书。”6月17日中午,我走进王春的家,两层的楼房,楼上有两个房间,从天棚到地面,书架、书桌、书堆,到处都是书,看名字中西医学、东西方人文书居多,一本本大部头的学术专著、精装书,看着价值不菲,俨然一座私人藏书楼。

王春在家中接待来访(老才提供)

在一间相对小点、更像他的书房的屋子里,王春坐在藤椅里,周围都是书。我对他的采访正式开始——

“王老师,请您简单概括下自己的诊疗模式吧。”

“注重元气,以脉定药,小方,药量少,口感好。简单说,就是‘元气、脉、药、方’五个字。我看病非常快,基本上一分钟一个病人,看病感觉不到累。”

“您这个颇具自创色彩的诊疗模式的独特之处是?”

“中国人讲究精气神。气是精和神的桥梁。身和心之间,只有通过气才能成为一元,融为一体。所谓治病就是治气,气足了,神就来了。而在此过程中,药物的作用只是引导气,达到身体五脏六腑气的平衡。这也是我把自己的诊所命名为‘扶元堂’的原因。”

“您大概一周出诊几天?每天看多少患者?”

“现在我每周出诊6天,每天看3个小时,平均90个患者左右。上周六,半天(3个半小时)看了150人,我一个人,一直没歇气(休息),还要带几个跟诊的学生。”

“3个半小时看150人?”

“是的。最多的一天,从下午1点到6点,我看了220多个病人。跟诊的几个学生,都去帮忙抓药,即使他们5个人一起干,还跟不上我开方的节奏。”

“您学生舒健平说您这套体系的方子很小,大概是小到什么程度?”

“我一般开方是五六味药。”

“我在贵阳舒健平诊所看他基本是六味药。”

“是我定的规矩。为什么定六味?前三味,定大方向,后三味,上中下三焦。”

“在毕节市,一般来说,一个中医诊所,每天门诊量是多少?”

“二三十个吧,我十几年个体中医干到现在,可以说对毕节中医情况了如指掌。在毕节中医诊所里,我的患者是最多的,患者数量长盛不衰,说明我的疗效是经得起考验的。而且病人遍及十多个省市,2020年疫情以来,外地患者少了些,不过本地患者增加了。”

“1分钟看一个患者?”

“有的还不到一分钟,有的患者不了解我的,慕名来的,以为我是敷衍了事,但是我也不去解释,患者说我什么的都有。”

“还有说您什么的?”我望着衬衫开着两个扣,手里拿着烟的王春。

“任何一个高明的医生,都不可能满足所有的患者。但是你不要在乎那些东西,只要你不断有患者就好。”

“您还没回答我?”我紧追不舍。

“我喝酒、吸烟。有人听说我看病好,从外地专程来找我看病,见到我后跟我的学生说‘你的老师不像搞中医的,不重视养生,又抽烟又喝酒’。其实,这些人有所不知,毕节比较寒湿,对于酒,我当药来用,适量,从来不喝多,吸烟,从来不真吸进去。这两个算是我的生活小爱好,好比人看书看累了,要休息一下,有人会外出散步,我选择抽几口雪茄,仅此而已。因此,刘琼也不反对我这两个习惯。”

1998年王春在大学宿舍手抄《医学见能》的笔记(王春提供)

“您这套特别的诊疗模式,从探索到定型用了多少时间?”

“我自己一个人从2007年开始探索到基本成型,如果中间身体不累垮掉必须休养一段时间,5年时间就应该完成了。那时候我还没有从医院辞职,整天非常忙碌,我在单位和诊所两边出诊,往往是刚端起饭碗又来患者了,晚上还要给学生讲课。主要是身体累得太虚了,整整休息了3个月。后来通过做艾灸,更主要是站桩,逐步把散的气收回来,慢慢就恢复过来了。其实,这个过程也有一个好处,让我对虚证的治疗有了切身的体会,对后面自己研究中医也有了一定启发。”

“祸兮福所倚。您带学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2007年元旦的时候,一个卫生局的朋友调到毕节卫校当副校长,他邀请我到卫校给学生上课,讲《中医内科学》。我们医院院长支持我去当老师,他说只要不影响本职临床工作就好。2007年3月,我正式开始给学生上课。后来,学生们说我教书风格与其他老师不同,讲课很有意思,就问我是否能到我的诊所看我怎么看病,我说没问题。学生越看越有兴趣,我也乐意给他们多讲些课,自然而然,就不断教他们更多东西了。当时,我考虑他们将来毕业后是回到农村,针灸应该用得上,就重点培养他们搞针灸。”

“后来您又带了包括舒健平在内的中医院校的学生?”

“说来话长,我从小对改变社会的人物就崇敬。走出大学校门后,这么多年,自己摸索着走中医这条路,这段经历,算是有些体会。我不敢说改变社会,如果能有机会帮一帮年轻的中医学生,就是为社会尽一点力,共同把社会建设得更好一点。中医临床人才,是中医事业和发展的核心和关键,中医当务之急是培养临床医生人才。中医临床人才的质量和数量决定中医的生死存亡。我一个人看病多厉害是没用的,我们先把中医血脉续上,不要断气。

2000年王春硕士研究生毕业照(王春提供)

“坦诚讲,我通过培养舒健平他们,就是在搞一个教育模式,看学生能否短时间内独立看病,这样他们对当中医就会有信心,我们也就不必担心中医的未来。我跟学生们说,你们跟我学习,学好中医,看好病,就是发展中医。我不会跟你们喊什么口号,你们也不要跟我说振兴中医,你有这个能力吗?如果你没有这个能力,就不要说这个话。好好干好临床,看好病,做好事。”

“从探索自己的诊疗模式到探索带学生的过程中,您得到了什么经验?”

“教中医课,通常认识是离不开各种中医经典的。一开始我也给他们讲了100多个小时的课,后来发现他们根本听不懂,我也就不再讲了。于是,我就改成先教他们把脉,把看病套路和心法教给他们,他们心定了,再去看书,这样很快就会看病了。中医就是一门武功,看病就是打仗,如果中医的脉、药、方对应不起来,临床上就打不赢病。虚证怎么把握,药用多少剂量,指下空几分,对应多大剂量,等等,这些我都已经在临床上总结出来了。药味越少,方越难开。通过脉象把虚实、药物、剂量,完全对应上和全部量化起来,否则学生心里没谱,就没法开药。

“中医四诊,我尤其重视脉诊。我常跟他们讲要做‘指尖上的中医’,实践出真知。我告诉他们,经典不是嘴皮子功夫,要把经典都用到指尖上。八纲的表里寒热虚实阴阳,要在手指头上说清楚。想要把中医效果做起来,我有几个标准:几味药,药好喝,疗效好,花钱少。从2018年开始,我就开始进入无方的境界了。关键是要懂我的原理。目前学生看病上跟我有些差距,但是如果大方向不错,懂了原理就会变通。这些年学生们学完离开我后,所反馈的临床疗效和门诊量,早已经证明,我教给他们的大的原理是可以复制的,我对这套诊疗和教学模式越来越有信心。”

2018年3月王春题赠杂志给舒健平(舒健平提供)

“带学生迄今十四年了,您对他们感觉满意吗?”

“中医突围需要做的是,大力培养一大批有真功夫、能看好病的中医临床人才,形成真正的中医中坚力量。客观地说,现在不能光指望中医药大学,如果学中医读到博士毕业哪怕科研成果再好,要是不会看病,中医就不会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因为大部分老百姓看病不看你的科研成果和职称,看疗效。我带的这几十个学生,我允许他们跟在我身边最多一年,然后我就要派他们出去,看我教的这套东西是否能够立得住,现在事实证明,完全可以。

“我的学生,按照县城来说,少则三年,多则五年,就能成为当地的名医,大大缩短了培训周期和探索周期。舒健平的出现,是不是对年轻学子们的一个刺激?这就是榜样的力量。如果他五六十岁了,像我这个年纪再出去开诊所,就没有人羡慕了。如果贵阳有四五十家像舒健平一样的中医诊所,那很快就会把贵阳中医局面盘活了。”

“像健平一样的中医诊所,日门诊量很快就会有30多人,不少学生学成后短短几年,已成为年轻的名医。学生遍布体制内外,比如毕节中医院儿科主任刘丽,仅仅跟随王春学习了半年,她所在的科室成了医院的最热科室,月均接诊2700人次,获评贵州中医儿科重点专科。”

——《藏天下》2018.02

“我见过一些中医老师担心不能绑定学生,迄今一直免费带学生的您有这个顾虑吗?”

“我不担心,我现在就绑定学生了。现在这帮学生基本都会定期过来跟诊学习,他们很多人从在医院实习的时候就开始跟着我了。我是实实在在地带出了一帮学生。像舒健平一样,我已经改变了这些学生的命运。比如说,我要是到贵阳去开连锁医馆,学生们都能担起来,我给他们提供平台。即使他们将来出去了,也是传播我的东西。他不会不承认我这个老师吧?只要他能救人、帮人,就行了。如果舍不得老师,可以留下来,我会让他有一个比较好的收入。

“总之,第一,我留得住人;第二,我不怕人走。十多年来,这些学生跟我非亲非故,如果我没有心胸和肚量,我不会教他们。如果将来有一天,我遇到一个老师,他说我的学生在跟他学习,我不仅不会妒忌,还会恭喜他,我恭喜他培养高级人才,我给他培养初级人才,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目标:把中医搞上去。”

2021年4月王春(前排左五)率众弟子给舒健平(前排左四)贵阳新开诊所赠匾“气脉合璧”并合影留念(舒健平提供)

“做出来的心胸。说一说这些年您对中医的体会和心得吧?”

“很多,简单说几条。

“第一,学医,需要三分医学,七分杂学。《黄帝内经》就是一个杂学。我不保守,我认为他们虽然跟我学了好多年但是学得并不多,我真正的东西其实是来自东西方的大师。中医的传承和技艺层面,不需要那么多理论,只要耐心地去重复。想成为高手,文化底蕴、知识储备、思维高度,很重要。

“第二,学中医能不能学得好,关键就是两个字:热爱。

“第三,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悟性、学识、临床水平,这三点很重要。

“第四,看学生,注重看他的思维模式。我不太在意学生的在校成绩,我在意他们的思维方式,我发现,大专生、本科生、研究生,思维方式是一样的,同一个问题,大专生答不出来,本科生和研究生也答不出来。

“第五,我告诉学生们,既要会学东西,会看病,又要会玩,会‘混社会’。如果不能适应社会,即使再有武功也无法施展。

“第六,经过多年观察,我这套培养中医学生的模式,复制很快,现在的学生不是有一年实习嘛,送到我这里来,一年时间我就可以让他会看病。执业医师证考下来以后他就是一个合格的中医师了。不用再担心没有疗效和受医院的限制,自己就可以单独干诊所。

“第七,我的这套中医诊疗模式有个特点,因为逻辑性特别强,所以从事西医的大夫特别能够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