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师生兑现“承诺”,舒健平学中医“幸运又幸福”
2016年6月,舒健平大学毕业。从大一下学期开始,他就跟随陆小左和阎金海两位导师上临床。“大学五年,平时除了上课就是跟师,跟师兄师姐相处得比同班同学还近”的他想回到毕节跟王春学习。
因此,他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选择继续攻读研究生,或者留在天津就业,而是回到家乡毕节,进入一家乡镇卫生院工作。因为王春老师介绍的缘故,他没有像大多数毕业生一样先到病房,而是直接被安排到门诊部坐诊,一干就是两年半。
2017年的一天,舒健平在微信群里看到王春老师发了一本书的照片,告诉学生们“你们必须人手一本,这本书写得特别好。”于是,他就立刻买了这本名字叫《黄帝内针——和平的使者》的书,读了大概三遍后,他就开始照着书给病人用上了。不过,效果并没有想象中的理想,只能说是“偶中”。

舒健平在贵州毕节基层卫生院工作(舒健平提供)
舒健平认为是自己的问题,虽然暂时找不出原因,但他还是兴趣不减,随手发了书上的一段话到朋友圈上。可能是天意使然,被他读本科时候的学姐岳冬梅看见了。当时岳冬梅在北京一家教育机构工作,当得知他使用黄帝内针后,她告诉舒健平自己曾经在一次山西省忻州市的黄帝内针义诊活动中接触到了黄帝内针,并把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感受分享给他,舒健平感觉自己茅塞顿开。
第二天,他就在门诊上尝试。有一个病人他记得非常清楚,因为右侧偏头疼,一直在医院里住院治病,但是挂点滴一周多也没见好转,就被介绍到中医科试一试。当舒健平在患者左侧中渚穴一针扎下去后,他就听见患者用本地的方言说:“咦,怎么不痛了?”病人继续晃了晃头说:“就是不痛了,不痛了!”舒健平还是不放心地问病人:“你确定不痛了吗?”病人说:“是的。”
舒健平激动不已,他围着诊室转了好几圈,差一点就蹦了起来。
从此,他的诊室,经常有七八个病人坐成一排让他给扎针。他俨然成了一名针灸专科大夫。变得信心十足的他,兴奋地在微信群里跟大家分享自己的扎针照片。
因为黄帝内针给他们“牵线搭桥”,舒健平和岳冬梅,志同道合的两个年轻人慢慢走到了一起。就读过三和书院一届的中医硕士岳冬梅也有意回归临床,当她听说舒健平在毕节跟王春老师学习的情况后,心生向往,舒健平带她拜访了王春,一转身,舒健平又成了岳冬梅的“师兄”。
2019年4月,岳冬梅结束了一个阶段的毕节跟诊学习后,回到老家安徽省蒙城县开了一家中医诊所。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她一个大学生模样的女孩子,第一个月的门诊量就达到了1000多人次,她一个人忙不过来。舒健平心疼岳冬梅太辛苦,就跟单位提出了辞职,几经争取终于获得了批准,6月份,他赶到了安徽蒙城。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凭借扎针效果好,药效好、药量小、药价便宜,他们6月份门诊量超过2000人次,7月份就过了3000人次。接诊最多的一天,他们两个人一共看了238人,那个月病人量达到3700多人次。

互为“师兄”的舒健平与岳冬梅(舒健平提供)

岳冬梅和舒健平在安徽蒙城期间照片(舒健平提供)
到蒙城后,舒健平还有一个重大收获,在门诊帮忙的准岳父眼中“看着挺会看病的”的他,获得了岳冬梅一家人的认可,他们于2020年元旦幸福成家。突发的新冠疫情下,他俩的诊所停业三个月,后来他们商量诊所房子8月份到期后,搬家回到贵州,重新创办一家诊所。王春老师建议他们干脆到省会贵阳闯一闯,即使他们小两口已经有了爱情的结晶,也不要着急赚钱,让患者认可和接受年轻中医是第一位的。经过找房子、装修、诊所备案等,2020年11月21日,他们小夫妻的诊所再次在贵阳市花溪区开张接诊了。
跟在安徽蒙城差不多,初期他们也是通过针灸(黄帝内针)义诊来让患者感受中医的简便效验,再加上方药,半年时间不到,患者从每天一两个逐步增加到四五十人甚至六十人,舒健平统计2021年4月份接诊了1000多人次。从蒙城到贵阳,他们从来没有用过发传单等常见的方式去做宣传,就是一心做好看病这一件事,他们认为疗效就是口碑,患者都是互相介绍,口口相传来的,这样心里才踏实。

位于贵阳市花溪区的舒健平中医诊所(老才提供)
因为岳冬梅要在家照看孩子,平时都是舒健平一个人在门诊。今年3月份,岳冬梅看到北京同有三和中医药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同有三和基金会”)跟陕西榆林子洲卫健局联合举办的黄帝内针公益培训和义诊的招生宣传,黄帝内针传人杨真海老师亲自主讲,她喜出望外,主动给舒健平报了名,虽然才开几个月的门诊要被迫停诊十多天,但他们认为这样的机会是值得的。幸运再次降临到舒健平身上,经过网络面试,舒健平从541名全国各地个体诊所的报名医生大名单中脱颖而出,成为了被录取的1/51。
5月19日下午,远在子洲参加义诊的舒健平跟我微信连线说:“此行有两大收获,第一是亲见杨真海老师,深刻感受到了传承的力量和他老人家对‘人人知医,天下少病’的拳拳之心;第二,认识了很多同行,自己从前在小圈子里面待得久了,认为自己30岁不到,离乡背井、单枪匹马也能把中医做起来,多少有点心生傲慢。
“当我来到子洲县,我连续两个晚上跟培训班同学、来自甘肃漳县的包芳芳大夫吃饭,从她身上,我深刻感受到,学中医真的不在于学历,她初中毕业,但是从她身上透发出来对中医的感觉非常感染我。接触很多包芳芳这样优秀的青年中医后,我就感到自己的圈子太小了,出来见下世面很值得。这次学习回去后,不能说因为要照顾小孩等就懈怠了,得加紧学习。所以我从子洲回来后跟王老师汇报说,请老师一定要严格要求我们。”
“一条朋友圈消息引发的连环惊喜,恭喜你。作为一个有五年基层临床经验的青年中医,你自己总结过什么吗?”
“年轻中医,在基层看病,首先要通过效果在老百姓心中建立对中医的信心,至于传播中医,也一定要建立在王春老师反复强调的疗效基础上。因此,作为一个青年中医,如何提高临床效果,是最重要的。也就是杨真海老师讲课时候所强调的‘青年中医一定要立信,通过建立信心,把自己腰杆挺直了,信就是疗效’。

2021年5月舒健平(前排右一)在子洲县(舒健平提供)
“三十而立,我还有两年,我能走到今天,感觉自己很幸运。一方面,要不是当年王春老师给我治好了病,我很可能就变得自卑,甚至自暴自弃了。更加幸运的是,我能够听从老师的建议学中医,还能跟他学习看病和更多做人的道理,而且接触到黄帝内针这样理法方针俱足的稀有针法,因为热爱中医,志趣相投跟心爱的人走到一起,我们的小宝宝出生四个月了。一路走来,我感到很幸福。”
“你的大学同学怎么说你?”
“很多同学都说羡慕我。内心里我觉得自己选择中医,坚持中医,做自己热爱的事情,幸福感很高。有的病人知道我们的宝宝出生了,他们来看病的时候就带点土鸡蛋什么的,心意无价,病人信任我们,我们也感恩他们信任年轻中医,于是和很多患者在看病的过程中成了要好的朋友。我跟妻子说,我们当中医大夫到这一步,感到很幸福,真的是这样的。而且,有时候自己的家人也很受益,我母亲是吃不了苦药的人,我可以给他扎针或者做艾灸。”

舒健平在贵阳诊所工作,边出诊边带教(老才提供)
6月16日上午,我走进舒健平的小诊所,从8点半到12点多,他看了50个患者。他一个人,把脉、开方、扎针,基本上一刻不停,有两个女学生旁边坐着跟诊,一个调剂员,在抓药空隙帮助患者拔针。我注意到,他的方子很小,基本上每张方子都是六味药,开六天,六小包药合起来,好像还没有常见的中医开的一包药量多,加上六天针灸,大部分都是收费80块。
当天晚上,今年整50岁的王春看着身边28岁的舒健平对我说:“不算上我带的最早卫校那批学生,这十多年,我带过三四十个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健平大概算是第二批和第三批跟我学习的学生之一。他属于很自强的那种人,自己敢去外面闯,遇到什么问题,都跟我交流。”听到老师提到自己名字,坐在椅子上双手下垂、端坐着的舒健平,略显拘谨地目视自己前下方,一位四个月宝宝的父亲,大男孩般的脸上,是满满的幸福微笑和几许羞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