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为中医,伤寒学专业硕士王春两次出走

王春,1971年生人,生在毕节长在毕节,1992年到省会贵阳读大学,当时读财经是热门,他报了一所省内高校的投资专业——热门中的热门,结果榜上无名,后来他被调剂到贵阳中医学院(现在更名为贵州中医药大学),读中医专业。

从小爱读书的王春,连自己都没想到,自从进入大学后他对知识的追求更加如饥似渴。他每周都去学校期刊阅览室,中医类期刊全部要看一遍。他读南怀瑾老师的书,广泛地接触中国文化。他很快掌握了易经卦象推演法,还练一些传统功法。涉及中医发展的东西,比如中医与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还有一些自然科学的书,等等,他都去读。

王春也是同学眼中的活跃分子。他说:“我字写得好,入学半年之后就担任班级的宣传委员,后来成为学校的大学生医学科学协会(简称科协)副理事长,因对传统功法感兴趣,在一些老师的支持下,专门在科协成立了全国高校第一家人体科学部,我任部长。当时我们有一帮人,平时交流很活跃,比如考虑如何把传统和现代结合起来。当时讨论的题目包括,中西医如何结合,如何发展中医,等等,讨论得热火朝天。我们那时候的探讨,放在今天来说,虽然过去20多年了,但是一点都不算过时。坦诚地说,现在看到很多市面上的东西,我不是很感兴趣,因为我们当时就有这样的认识高度。不谦虚地说,那时候,我的大学同学是听我讲中医的。”

王春读大三时在学校气功教研室练无极体式(王春提供)

他跟周围人说想做一个纯中医,很多人说他不会成功。有个大学老师告诉王春“你要准备坐十年冷板凳”。读到大三的时候,他开始感觉中医在传承方面有些问题,但是具体问题在哪儿当时没想清楚。他在书店买了一本《名老中医之路》,读了大概四十多位医者的故事。收获最大的就是认识到要研读经典,然后就报考了伤寒学专业的研究生。

1997年他以全校唯一的应届生身份考上研究生,并当选为研究生会秘书长,2000年硕士毕业后王春顺利留校工作。踌躇满志的他没想到,两道难题横在面前——第一,虽然自己读的是《伤寒论》研究生,但是不能去附属医院出门诊,自己的中医临床梦遥遥无期;第二,爱人刘琼(大学师妹)无法留校工作。

那是一个中医大学生普遍就业难的时期。思前想后,他“愤然”从大学辞职,应聘本地药企,后来远赴上海,做了一名医药营销管理人员。不过,他到哪都放不下自己的书和专业,一有机会就给人看病。

1997年王春考上研究生后在学校新大楼前留影(王春提供)

几年下来,虽然繁华大城市的工作收入不菲,王春夫妇还是在2005年“逆流”回到了黔西北的家乡毕节,因为王春忘不了他的中医梦。

2021年6月16日下午,舒健平、王春的另外两个学生和我一同坐高铁,从贵阳到达毕节。当见到王春夫妇后,我询问他们回毕节的具体原因,王春夫人刘琼说:“大城市固然有不少优越性,我们之所以想回毕节,一方面,王春自己在上海工作,我带着年幼的儿子在昆山,尽管两个城市距离很近,王春因为平时很忙,经常一周难得回家一次;另一方面,我们希望尽量掌握自己的前途。”

1999年王春与刘琼漫步贵阳花溪公园(王春提供)

回到毕节后,王春被“毕节市最好的医院”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录用,他终于成为一名中医科大夫。没想到,有一天儿子突发咳嗽,咳得很厉害,王春翻遍家里的医书,发现自己竟然治不好,身心备受煎熬。虽然后来孩子的病总算好了,但是关键时刻中医到底能不能解决问题,让他陷入沉思,继续寻求答案。有一天,渴求中医治病真谛的他,在网络上看到当时尚健在的民间中医学者王正龙先生讲中医治疗30种大病,他被深深地吸引了,他开始关注王正龙的学术思想。

王春说:“2006年左右,我被单位安排下基层,自己从四季不同用药思路开始,逐步摸索起来。当时脉象还摸得粗糙,剂量也不太会把握。但是干中医的积极性非常高,一边干一边琢磨,慢慢地,我就摸到了一些门道。

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医院官网)

“2006年10月23日,至今我都记得很清楚,当时我还在基层医院做帮扶工作,我跟该单位请假要去北京‘见一个高人’。当时我的运气好,到北京后下午就见到了王正龙先生,并在曲黎敏老师的安排下,有幸现场观摩王老师课堂上临床案例带教和讲解《伤寒论》,之后我买了王老师的讲课光盘。他的元气理论深深影响了我。同时,我也通读了《郑钦安中医火神三书》等书,并在基层做了尝试。

“后来我想从学于王正龙先生,结果机缘不够,没有如愿,就决定继续自我探索。虽然王先生没有带过我一天,但是我很感谢他。2007年我跟刘琼开门诊,一开始病人少,我们就从给人做针灸推拿按摩开始。当时我还在医院上班,是业余时间给人看病。”

自从认定了“元气亏损是发病的根本”之后,王春的探索之路一直走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