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矢量推力发动机
- 挖矿太阳系,从奥陌陌开始
- 自由分子
- 3537字
- 2025-02-13 23:08:47
时间一晃又到了下半年,天工动力公司的第十六座发动机工厂建成投产,于洋受邀前去观礼。
天工动力旗下这十六座发动机工厂里面,八座是卡车、汽车、新能源车辆的发动机(电动机)工厂。
航空发动机工厂两座(一座涡扇、一座涡浆),火箭发动机工厂两座,船舶发动机工厂一座,电动机工厂三座(无人机、机器人使用的电机、电动机),特种发动机工厂一座(动力实验室附属制造工厂)。
要说工厂数量,整个一元科技集团就属天工集团的最多,绝对的装备制造业霸主级存在。
今年初的时候,天工集团旗下的工厂数量就已经突破一百座,技术工人、工程师,在于洋大量使用工业机器人的情况下还有近十万人。
加上其他几个集团子公司旗下工厂,也有着八万余名技术工人,加一起就是十八万的技术工。
经过多年的培养和淘汰筛选,这十八万多工人里面初级、中级工大约占了四万多人,高级工占了五万多人。
其余九万多人都拿到了工程师和高级工程师的职称,这里面最大的功劳还是魁星教育集团的技工学校,集团旗下的技术工人,每年都可以申请一次到技工学校培训。
只要通过严格的考核,就可以晋级,相应的工资、福利待遇也会随之上涨,培训费用公司全部给予报销,培训期间的工资也按全额发放,还有一定的奖励补助。
但是如果通不过考核,培训的费用就要自己支付,培训期间的工资还要减半发放,这么做的目的也是防止有人浑水摸鱼,只有认为自己达到晋级条件了再去申请,集团鼓励进步,但不放纵乱来。
……
这边于洋刚结束新发动机工厂的建成观礼,还没回到长安城,就被军部秘密请到了京城。
近些年来,随着夏国的崛起,外部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蓝星各国的武器装备不断地更新换代,夏国也得紧随潮流,毕竟落后就会挨打是亲身经历过的。
虽然开放多年,经济科技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某些武器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但是仍有很多短板和不足。
鉴于一元科技集团强大的科研能力和制造能力,这次军部想请于洋协助研发航空发动机的矢量推力技术,现在这个技术只有漂亮国和毛熊国掌握。
前些年夏国的战机都是用的毛熊的发动机,虽然夏国和毛熊表面上关系非常好,是对抗漂亮国的盟友,但是毛熊最尖端的技术装备仍然不会卖给夏国。
夏国得到的只是一些二流技术产品,不要说能和漂亮国势均力敌,就连毛熊自身都比不过,毕竟亲兄弟也不会把家底都拿出来。
都说了是尖端技术,虽然只是毛熊联盟时期的技术,但夏国在这方面仍然没有重大突破。
国产战斗机使用国产的发动机,性能和漂亮国仍有很大的差距,除了航电技术,其他方面的技术还比不过毛熊。
到了京城,和军部领导会谈了一番之后,于洋知道了叫他来的原委,于洋也是欣然答应,当然这么爽快也不是敷衍,而是于洋有这个实力和自信。
于洋离开京城返回长安的同时,军部迅速抽调了下属科研机构航空发动机方面的三十多名专家和技术人员,分批前往长安找于洋报到。
之所以另抽专家,是因为军部觉得于洋这边虽然科研能力很强,但是涉足领域毕竟不同,怕一元科技集团没接触过这方面的技术,从头来太慢。
所以就把自己的矢量推力发动机技术研发部门的专家抽调了一半,带着资料来一元科技集团共同研发。
实际上军部的担心有些多余,一元科技集团虽然没有矢量推力发动机技术,但是于洋有啊,未来二十年后,一些顶级的民用飞行器都用上了矢量推力发动机,军用的技术更先进。
之所以没早拿出来也是因为于洋脑子里的技术很多,平时没人提起这事,他一时也没想起来。
再一个之前这种技术一直也没有用武之地,如果直接拿出来放到民用飞行器上,有些大材小用。
现在既然军部需要,于洋就趁机慢慢把技术放出来,掺杂在这个研发项目里面,这样神不知鬼不觉,也算是支持防御建设。
在混沌研究院动力研发部门里,其实也有这方面的人才和项目,只不过在现阶段属于比较小众的,和集团不急需的技术都是顺带着研究,没有成立专门的项目组。
……
会谈结束,没有在京城多做停留,于洋坐着他的“祥云”7号机先一步回了长安城,他得先回来安排,混沌研究院抽调这方面的研发人员,在研究院腾出一个合作的场地。
军部的三十几名专家则是从多个科研机构召集,然后乘坐军部的运输机秘密前往长安城汇合,军部那边来之前也表过态,来到长安这边,这些专家全权由于洋指挥。
于洋安排下去之后,经过混沌研究院人事部门的筛选,适合参与矢量推力发动机技术研发的科研人员有八十多名,剔除了正在参与重大项目的研究员不抽调。
可以参与矢量推力发动机研发项目的还有43人,征求他们本人的意见之后,都表示可以参与项目。
除了在长安1号研发基地的三十人,其他十余人则是分布在魔都、京城、金陵和琼州的研发基地。
于洋也是雷厉风行,紧急派遣多架飞机去其他几个基地接人,从接到这个委托,到人员到位,成立项目组不到三天时间。
于洋亲自担任了矢量发动机项目组的组长,军部的专家选出一名副组长,混沌研究院也选出一名T15级的专家做副组长,两人辅助于洋管理项目和人员。
虽然一元科技集团和混沌研究院之前和夏国各大高校、科研机构还有军部已经多次合作,但是像这次郑重委托还是头一次。
看来这些年夏国外部环境压力又增大了,府院和军部都急需改变现状,任何人都不能阻挡夏国再度崛起的脚步。
长安城1号研发基地——天工大楼,于洋专门腾出半层作为矢量推力发动机技术项目组的驻地,初期的任务是两方人员的磨合和对现有技术进行整合。
两方的研发人员在一起交流研讨,然后根据人员的技术侧重不同,打乱重新进行分组。
技术方面,军部带来的,和混沌研究院现有的(夹杂着一些于洋拿出来的)还有国际上公开、不公开的,总之能得到的相关矢量发动机技术资料,花费了近一个月时间才整合到一起。
研发人员通过一个多月时间磨合的差不多,技术也整合了,确认了研发方向没有什么问题。
于洋就开始进行技术任务分组,两方人员近八十人,分成了七个小组,各自研究一部分,最后再融合在一起,像搭积木一样。
而于洋也不是一直待在这个项目组里面,除了刚开始的人、技整合阶段,后期的时候也只是偶尔参与技术难题公关,把自己脑子存储的技术夹杂进去,还有其他的研发工作和集团工作要做。
好在现在混沌研究院配备了大量的超级计算机,还有量子计算机,有人工智能,更有“虚拟实验室”这个大宝贝(虽然还没有完善),在这多重BUFF叠加之下,研发进度比喝水还顺畅。
……
要做就做最好,在于洋的带领(引导)之下,仅仅三个多月的时间的,技术突破比得上军部那边埋头五年的研究。
还没到年底,研发团队就已经开始制作实矢量发动机的原型机,并且进行了静态测试,一元科技集团的技术研发能力又一次刷新了军部的认知。
矢量推力发动机技术已经突破,但是军部计划采用这种技术的飞机还没有研发出来。
于洋想着帮人帮到底,送佛送到西,反正混沌研究院航空器研发部那里有很多设想中的飞行器设计,挑一款合适的机型,安装上矢量推力发动机试一试。
军部那边的飞机研发进度,仿佛受到于洋这边的刺激,也悄悄的加快了进度,同时再改造一架最新的20型飞机,来个三管齐下,最后哪个性能最好就留哪个量产。
又过了一个多月,矢量发动机技术的研发工作基本完成,项目随之进入试验阶段,研发团队的所有成员全部转战西北的2号航空(航天)试飞基地。
同时团队又增加了三百多人的飞行器研发人员,军部出了一百多人,混沌研究院出了一百多人,两组人马在此汇合,组建新的项目团队,代号40型飞行器项目组。
试验场地刚收拾出来,没多久,军部下属某飞机制造工厂,一架没有编号和涂装的20型飞机,趁着乌云密布的夜晚,秘密的也飞到了一元科技集团2号航空基地。
好在基地周围三五十公里都是荒无人烟的戈壁滩,最近的也只是金乌集团的发电站,而且军部在附近增派了两个连的兵力进行日常巡逻,确保秘密不被泄露。
2号航空基地,安排好这几百号研发人员,于洋就不再继续过问,矢量发动机的技术难题基本都被他解决了,剩下的就是不停的测试验证,再进行技术调整,直到测试成功,这个就是水磨工夫,不过也不会太久。
虽然矢量发动机这个项目在很短的时间就见到了成果,但是一元科技集团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
军部也不好意思白嫖,直接给一元科技集团补贴了10亿元夏币的技术研发资金,还有给天鹏航空的税收优惠政策,算是购买技术,最后,于洋这边几乎没赚钱,但也不吃亏。
半年后,三型装备了矢量推力发动机的多功能隐身战斗机研发成功,每种型号制造了两架原型机,一个用来飞行测试,一个用来地面静态测试。
接下来就看这三型战斗机的“比斗”结果,来个优胜劣汰。
不过明眼看来,20型的改进型战斗机,明显不如专门设计战斗机契合矢量推力发动机。
于洋觉得应该是自己这边设计的“40”型战机更胜一筹,毕竟军部的“30”型设计研发已经是多年以前的了,说句不中听的话,有些过时了。
但是于洋也不能直接对军部说,我的飞机好,直接用我的吧,还是得经过反复的测试,比较,才能最终确定采用哪个作为下一代的主力战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