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肠内营养对肠屏障的保护作用

肠屏障是由一组实质性因素组成的功能,具有选择性调控肠腔内物质流向的作用。目前得到公认的观点是,正常的肠上皮能有效防止定植于肠腔内的细菌及其毒性产物进入其他器官和组织,而当肠屏障功能削弱或丧失时,肠腔内物质将失控地溢出至肠腔外组织中,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如全身性感染、多器官功能不全和细菌易位等。

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治疗是指经消化道采用口服或管饲的途径,为患者提供代谢所需营养物质及其他各种营养素的营养治疗方法。与全肠外营养相比,EN更符合人体生理需求,能够提供安全、平衡、全面的各种营养素。同时,能够预防肠外营养或长期禁食所引起的胆汁淤积性肝功能不全、肠道黏膜萎缩等胃肠道并发症、各种代谢性并发症和导管相关并发症,保护肠道屏障功能和免疫功能,维持消化系统正常生理功能,有利于蛋白质合成和代谢调节。

肠内营养维护肠黏膜屏障的可能作用机制包括:①维持肠黏膜细胞的正常结构、细胞间连接和绒毛高度,保持肠黏膜的机械屏障;②维持肠道固有菌比值的正常生长,保持肠黏膜的生物屏障;③有助于肠道细胞正常分泌SIgA,保持肠黏膜的免疫屏障;④刺激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保持黏膜的化学屏障;⑤刺激消化液和胃肠道激素的分泌,促进胆囊收缩、胃肠蠕动,增加内脏血液,使代谢更符合生理过程,减少了肝、胆并发症的发生。

在创伤、手术、饥饿、长期全肠外营养时,肠黏膜屏障功能减弱,肠黏膜的通透性增大,导致细菌易位、内毒素血症,直至败血症,最终的结果便是肠衰竭直至多器官衰竭而危及生命。因此,目前在危重病和外科围手术期患者的营养支持中,均强调早期进行肠内营养治疗,并尽早让患者恢复正常进食。1999年Alexander即提出,危重症患者早期给予EN能改善预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只要胃肠道功能允许,就应尽量采用肠内营养”已成为临床营养支持的基本法则。

以上的结论均建立在大量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之上,也是当前有关共识、指南中提出应激患者宜早期给予肠内营养治疗的依据。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欧洲肠外肠内营养学会指南、美国肠外营养指南、重症患者治疗指南、极度严重感染患者指南、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指南、烧伤治疗指南、加速康复外科程序(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等均推荐肠内营养作为临床营养支持策略中首先应当考虑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