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方剂是中医临床实践的基石,是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重要一环,它同时综合了治法、组方、用药过程。临证时遣方用药有诸多准则和经验,同一病证不同医师有可能采取不同的方药,有不一样的疗效,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辨证有可能有差异外,治法用药的见解也可能不同。学习方剂的目的就是进一步熟悉治法和用药的规律,提高治疗的精准性。一般讲治法包括汗、吐、下、和、温、清、补、消,每一治法中又有不同的策略,所谓“八法之中,百法备焉”,既要灵活地组合使用这些治法,又要使整个方剂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切合治疗的需求,才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如果仅仅是方剂主治和病情符合,但寒热温凉、升降浮沉与病情病势不符,若求疗效恐怕是相去甚远。此外,在学习方剂的过程中,通过方与证的对应加深对典型证型的认识,了解古人的辨证思路,无疑是学习中医的一条捷径。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阴证多寒,阳证多热。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脉象和腹诊的寒热手感是区分阴证、阳证既准确又直观,非常实用的一种手段,综合四诊辨清阴阳虚实,用药遣方不错误。本书以常见疾病为线索,以寒热虚实将方剂进行分类,对应临床实际的诊疗过程,使诊疗思维简单化,然而临床病证多寒热虚实错杂,无法尽善尽美,部分病证因方剂较少不再细分。本书不仅适合中医院校学生学习时配合临床课程辅助用,更适合临证时查阅使用。本书部分方剂纳入不同方歌,便于读者选择性诵记。

书中不足之处,欢迎大家指正。

王思洲

2021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