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肺系病证

第一节 感冒

本病临床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征。

续表

一、实证

实寒——头痛 肢体疼痛 恶寒喜热饮 痰质较稀量多 脉浮紧

麻黄汤(《伤寒论》)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麻黄 桂枝 杏仁 甘草

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

发散风寒,解表祛湿。感冒初起,恶寒,发热,无汗,剧烈头痛,肌肉关节酸痛,舌苔白腻,脉浮或浮紧。

荆芥 防风 茯苓 独活 柴胡 前胡 川芎 枳壳 羌活 桔梗 甘草

荆防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同,

外感身痛头项重,散寒祛湿并祛风。

葛根汤(《伤寒论》)

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表证发热,项背强痛,无汗恶风,口渴。

葛根 麻黄 桂枝 芍药 甘草 生姜 大枣

四两葛根三两麻,枣枚十二效堪嘉,

桂甘芍二姜三两,无汗憎风下利夸。

大青龙汤(《伤寒论》)

发汗解表,清热除烦。外感风寒,不汗出而烦躁,身疼痛,脉浮紧。

麻黄 桂枝 甘草 杏仁 石膏 生姜 大枣

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

太阳无汗兼烦躁,风寒两解此为良。

金沸草散(《博济方》)

散风寒,降气化痰。伤风咳嗽,恶寒发热,咳嗽痰多,鼻塞流涕,舌苔白腻,脉浮。

旋覆花 麻黄 前胡 荆芥穗 甘草 半夏 赤芍 生姜 大枣

金沸草即旋覆花,荆芥前胡麻黄加,

赤芍半夏姜枣草,疏散风寒化痰佳。

午时茶(《经验百病内外方》)

祛风解表,化湿和中。外感风寒,内伤食积,恶寒发热,头痛身楚,胸脘满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红茶 广藿香 羌活 紫苏叶 苍术 连翘 厚朴 六神曲 山楂 炒麦芽 甘草 柴胡 防风 白芷 川芎 前胡 陈皮 枳实 桔梗

午时茶麦芷前苏,苍陈枳防芎柴胡,

藿香楂曲红茶叶,桔草羌翘川厚朴。

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疏邪解表,化浊和中。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舌苔白腻。

大腹皮 白芷 紫苏 茯苓 半夏曲 白术 陈皮 厚朴 桔梗 藿香 甘草 生姜 大枣

藿香正气腹皮苏,陈皮甘桔厚朴术,

茯苓夏曲姜枣芷,风寒暑湿并能除。

羌活胜湿汤(《脾胃论》)

祛风,胜湿,止痛。风湿在表,肩背痛不可回顾,头痛身重,或腰脊疼痛,难以转侧,苔白,脉浮。

羌活 独活 炙甘草 藁本 防风 蔓荆子 川芎

羌活胜湿草独芎,蔓荆藁本加防风,

湿邪在表头腰痛,发汗升阳经络通。

九味羌活汤(《此事难知》)

辛温解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

羌活 防风 细辛 苍术 白芷 川芎 黄芩 生地 甘草

九味羌活防风苍,芷辛芎芩草地黄,

发汗祛湿兼清热,分经论治变通良。

麻黄汤用于风寒表实证,正邪斗争剧烈,邪气盛正气未虚。麻黄辛温燥烈之性比较强烈,煎煮时要先煮去上沫,减少辛温燥烈的副作用,否则服后容易出现心烦意乱、头痛、衄血等症。荆防败毒散原为治疗疮肿初起,祛风排毒,也可用于感冒初期,正气不虚而邪气较轻。葛根汤用于风寒外束,内有热邪,津液微伤。大青龙汤解表清里,用于外有表寒,内有里热,青龙之意离照当空,云升雨降,气化恢复。金沸草散外疏风寒,内降痰涎逆气,适宜咳嗽较为突出的风寒感冒。陈修园《医学从众录》中说:“轻则六安煎,重则金沸草散”。午时茶全方所治重点在湿、寒、食滞。本方是由清朝陈修园所创,因其所用之药物共研细末之后,须在农历五月五日午时这一特定时间内,制成茶饼状,亦因其中含有陈茶此味药,用时如茶一样煎煮后再服,故而名之。夹湿外感可选用藿香正气散、羌活胜湿汤、九味羌活汤,藿香正气散多有消化系统症状,羌活胜湿汤和九味羌活汤病位以膀胱经为主,以风药胜湿解表为特色,后者兼有清热作用。

实热——咽喉肿痛 鼻流浊黄涕 口渴喜冷饮 痰黏口燥 咳吐白沫 口出热气 小便赤热 舌红或干脉滑

银翘散(《温病条辨》)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连翘 银花 桔梗 薄荷 牛蒡子 竹叶 荆芥 淡豆豉 生甘草 芦根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

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新加香薷饮(《温病条辨》)

暑温初起,复感风寒。恶寒发热,无汗,心烦面赤,口渴,苔白,脉右洪大左反小。

香薷 银花 鲜扁豆花 厚朴 连翘

新加香薷朴银翘,扁豆鲜花一起熬,

暑湿口渴汗不出,清热化湿又解表。

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

辛凉解表,解肌清热。外感风寒,郁而化热,恶寒渐轻,身热增盛,无汗头痛,目疼鼻干,舌苔薄黄,脉浮微洪。

柴胡 葛根 白芷 桔梗 羌活 石膏 黄芩 白芍 甘草 大枣 生姜

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

芩芍甘桔羌姜枣,芷膏解表清热良。

防风通圣散(《宣明方论》)

发汗解表,清热通便。表里俱实,憎寒壮热无汗,口苦咽干,二便秘涩,舌苔黄腻,脉数。

防风 川芎 当归 芍药 大黄 薄荷 麻黄 连翘 芒硝 石膏 黄芩 桔梗 滑石 甘草 荆芥 白术 栀子

防风通圣大黄硝,荆麻黄芩栀翘膏,

芎归甘桔滑石芍,白术薄荷力偏饶。

葱豉桔梗汤(《重订通俗伤寒论》)

辛凉解肌,疏风清热。风温初期,头痛身热,微寒无汗,或有汗不多,咳嗽咽干,心烦口渴,舌尖红赤,苔薄白,脉浮数。

葱白 桔梗 淡豆豉 焦山栀 薄荷叶 连翘 甘草 鲜淡竹叶

俞氏葱豉桔梗汤,连翘竹叶薄荷襄,

加入焦栀与甘草,桑葱银翘排序详。

三花清解汤(《临证会要》)

清热解毒,疏风宣湿。恶寒发热,头痛以前额及眉棱骨痛为剧,腰背骶骨,及四肢皆痛,面赤,舌红,苔色灰白而干,口渴烦躁,咳嗽痰少,或带血丝,但脉反迟或缓。

忍冬藤 金银花 连翘 杏仁 淡豆豉 栀子 玉竹 桔梗 前胡 菊花 桑枝 薄荷 六一散

三花清解忍冬全,菊荷栀翘六一散,

杏豆桔胡玉桑枝,清热解毒疼痛安。

石膏汤(《外台秘要》)

清热泻火,发汗解表。伤寒表证未解,里热炽盛,壮热无汗,身体沉重拘挛,鼻干口渴,烦躁不眠,神志昏愦,或时呼呻,脉滑数。

石膏 黄连 黄柏 黄芩 香豉 栀子 麻黄

石膏汤中栀三黄,麻黄豆豉共煎尝,

伤寒壮热脉滑数,里清表解真良方。

风热感冒内有热邪、伤津液,不可过用辛温发散之剂。银翘散为辛凉平剂,辛凉之中配伍少量辛温之品,既有利于透邪,同时又与清热解毒相配,既外散风热,又解毒辟秽,从而构成清疏兼顾,以疏为主之剂。虽有苦寒之品,但是均气清味淡偏走上焦。金银花甘寒芳香故能消火热之毒,而又不耗气血;苇根甘寒和中却能清透。本方为散,勿过煮,香气大出即可,取其轻清发散,过煎则味厚入中焦矣。新加香薷饮中含有香薷,尽量要冷服,防止格拒呕吐。柴葛解肌汤以羌活、葛根、白芷、生姜、柴胡、石膏、黄芩清太阳、少阳、阳明风热邪气,外发皮毛腠理之风邪,内清中上两焦之热邪。又有白芍、甘草、大枣扶正,临证随机化裁,运化之妙,存乎一心。防风通圣散表里双解,常用于风热壅盛,表里俱实者。和大青龙汤比较,两者均有无汗高热,防风通圣内热更甚,兼有阳明腑证。葱豉桔梗汤是俞根初经验方,葱白辛温而不燥,豆豉苦寒宽中不伤气,温热邪气易伤阴津,方中多用辛凉清疏之品,避免苦寒化燥伤阴。三花清解汤治风湿郁热之外感,郁热阴伤,疏散之力较弱。石膏汤又名三黄石膏汤,长于泻火解毒,兼有发汗解表,用于表证兼里热炽盛,毒火攻心之证。

二、虚证

虚寒——少神 气短乏力 喜卧嗜睡 不思饮食 恶寒发热不著 脉象沉弱无力

桂枝汤(《伤寒论》)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桂枝 芍药 甘草 大枣 生姜

太阳中风桂枝汤,芍药甘草枣生姜,

解肌发表调营卫,啜粥温服汗易酿。

柴胡桂枝汤(《伤寒论》)

和解少阳,调和营卫。外感风寒,发热轻微恶寒,乏力,自汗,肢节烦疼,胃脘不适,或反复感冒,脉弦缓。

桂枝 黄芩 人参 甘草 半夏 芍药 大枣 生姜 柴胡

小柴原方取半煎,桂枝汤入复方全,

阳中太少相因病,偏重柴胡做仔肩。

参苏饮(《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益气解表,理气化痰。虚人外感风寒,内有痰湿,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咳嗽痰白,胸脘满闷,倦怠无力,气短懒言,苔白脉弱。

人参 紫苏 陈皮 枳壳 前胡 半夏 干葛 木香 甘草 桔梗 茯苓

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

葛根木香甘桔茯,气虚感寒痰湿宜。

再造散(《伤寒六书》)

助阳益气,散寒解表。阳气虚弱,外感风寒,恶寒发热,热轻寒重,无汗肢冷,倦怠嗜卧,面色苍白,语言低微,舌淡苔白,脉沉无力,或浮大无力。

人参 黄芪 甘草 桂枝 附子 羌活 防风 川芎 赤芍 细辛 煨生姜 大枣

再造散用参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参,

细辛加枣煨姜煮,阳虚无汗法当谙。

麻黄细辛附子汤(《伤寒论》)

温经解表。素体阳虚,外感风寒,发热,恶寒不解,神疲欲寐,脉沉微。

麻黄 附子 细辛

麻黄细辛附子汤,发表温经两法彰,

若非表里相兼治,少阴反热亦能康。

桂枝汤所治为中风发热自汗,但汗出不彻,是由于机体正气不足以对抗邪气出表。桂枝汤从内部鼓动阳气,通过微发其汗而收止汗之功,服后需啜热粥加温覆。柴胡桂枝汤是《伤寒论》中治疗太阳和少阳并病的方剂,是由小柴胡汤合桂枝汤各半量而组成。其用于太阳未解,而邪又入于少阳,正气不足,邪气式微,发热恶寒、肢体疼痛诸表证,更见心下支结、呕恶诸里证,能够表里双解。本方既能调和营卫气血,又能和解表里,疏肝利胆,故临证治疗范围颇广,应用机会亦甚多。参苏饮扶正解表,健脾化湿,用于气虚明显之证。麻黄细辛附子汤与再造散皆有助阳解表功用,两者均有神疲倦怠、嗜卧欲寐的症状,但麻黄细辛附子汤专于助阳发汗,宜于素体阳虚,复感寒邪者;再造散用桂、羌、防、辛、附子,更配大补元气之人参、黄芪,敛阴和营之白芍,故助阳解表之中,兼有益气健脾,调和营卫,宜于阳虚气弱,外感风寒者。前者以肾阳虚为主,后者脾肾均阳虚。麻黄细辛附子汤,先煮麻黄去沫,纳诸药,久煎以减轻其发散之力,防止过度耗散正气,配伍附子则通阳之力更强。

虚热——乏力倦怠 手足心热 甚则烦热口渴 痰少质黏

加减葳蕤汤(《重订通俗伤寒论》)

滋阴解表。素体阴虚,外感风热证,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汗少,咳嗽咽干,舌红,脉数。

生葳蕤 生葱白 桔梗 白薇 淡豆豉 薄荷 炙甘草 大枣

加减葳蕤用白薇,生葱豆豉桔梗随,

草枣薄荷共八味,滋阴发汗共可慰。

葱白七味饮(《外台秘要》)

养血解表。阴血亏虚,感受外邪,或失血之后,感受风寒,头痛发热,微寒无汗。

葱白 葛根 淡豆豉 生姜 麦冬 干地黄

麦冬干地劳水添,葛根生姜葱豉选,

产后出血兼外感,养血解表七味痊。

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

清暑益气,养阴生津。暑热气津两伤,身热多汗,口渴心烦,小便短赤,体倦少气,精神不振,脉虚数。

西洋参 石斛 麦冬 黄连 竹叶 荷梗 知母 甘草 粳米 西瓜翠衣

王氏清暑益气汤,暑热气津已两伤,

洋参麦斛粳米草,翠衣荷连知竹尝。

加减葳蕤汤、葱白七味饮为阴血不足外感的常用方剂,避免应用辛温发散药物伤阴,同时配伍滋阴养血药物,以资汗源。用劳水煎煮,是本方的特色之处。劳水也叫千扬水、甘澜水,就是“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可化气行水而不助水邪,具有滋养脾胃,养血而不伤血的功效。以此水泡茶做饭都有特殊的味道。清暑益气汤清补并用,既清热解暑,又益气生津,亦可用于气阴两虚、虚热留恋之外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