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滥用兴奋剂的危害

奥林匹克精神是“互相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各国运动员都以此精神为指导,朝着“更高、更快、更强”的目标努力。但兴奋剂的出现和不合理使用给这种精神带来了挑战。英国的戴维尔·米尔勒在《奥林匹克革命》一书中指出:“兴奋剂对奥林匹克和整个体育界的严重威胁,远远大于职业体育和商业体育。使用兴奋剂欺骗是从根基上打击体育的可信赖性,它比本世纪以来任何一种危害体育的弊病,都更加摧毁公众的信任。”

1999年WADA成立,2004年第一部《世界反兴奋剂条例》实施,标志着世界范围内反兴奋剂规则标准化的开始。世界反兴奋剂的力度在不断加强。2003年至2011年,世界反兴奋剂机构总检测样本数量不断升高。世界反兴奋剂机构2020年度年报显示,2018年总检测样本量达到37万份。据中国反兴奋剂中心2020年度年报显示,我国反兴奋剂治理体系成效显著,2020年我国反兴奋剂中心共实施检查14 072例。阳性率由2019年的0.23%下降至0.16%。

竞技体育的魅力在于运用方法和技巧,通过不断的进步,实现超越人类极限的目标,而不是通过不惜一切手段与代价获取胜利。兴奋剂的滥用显然背离了竞技体育的根本目标和宗旨。通过使用兴奋剂,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运动员的生理功能,达到提高成绩、比赛胜利的目的,是滥用兴奋剂的动机之一。

本章节将滥用兴奋剂产生的危害分为对运动员的危害、对体育的危害、对国家和社会的危害三个层面。

一、对运动员的危害

由于兴奋剂具有特殊性,滥用兴奋剂对人的身体健康是有危害的。不同种类的兴奋剂,其药理作用不同,滥用后对人体产生的影响和危害也不相同。滥用兴奋剂对运动员的危害包含生理危害和心理危害。

(一)生理危害

不同种类的兴奋剂对人体的影响是不同的,但滥用后对身体具有危害性是一致的。不同种类的兴奋剂根据其不同作用机制、使用剂量,对身体会产生不同类型和程度的危害。滥用或者大剂量服用刺激剂(如可卡因),可能会导致运动员失眠、焦虑、体重降低、依赖、脱水、四肢震颤,并加重对心血管的刺激,提高心率和升高血压,严重者可引起脑缺血或脑卒中,甚至导致猝死等。长期使用合成类固醇存在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同时还可导致严重的肝、肾功能损害,甚至出现女性男性化、男性女性化等情况。如男性出现乳房增大、秃发、精子生成减少、前列腺炎、睾丸萎缩等;女性出现多毛、月经紊乱等。如果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青少年运动员长期使用此类兴奋剂,则会影响生长发育,如促使儿童、青少年骨骺提早闭合。滥用血液兴奋剂后表现为人体内红细胞数量增多,会使血液变得黏稠,进而导致血液的流速相对变慢,最终可导致静脉血栓、静脉炎以及一些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同时由于血液制品的输注,也有引发血液传染性疾病的风险。滥用兴奋剂对运动员身体的危害不一定会立即表现出来,可能会出现在使用后数分钟、数小时、数天甚至更长时间之后。

充分了解滥用兴奋剂对身体的危害,可以让运动员对兴奋剂的认识更系统、更全面,同时促进了运动员参与到反兴奋剂工作中。

(二)心理危害

兴奋剂对运动员的危害,不仅是对运动员生理危害,同时也存在精神和心理危害。心理危害包括对人体带来精神和心理上的障碍,严重者还可能危及生命。以合成类固醇为例,可导致注意力不集中、焦虑不安等,容易造成人体对这类药物的依赖。同时,短时间内使用超量的雄性激素,会打乱人体内雄性激素的正常代谢,抑制体内激素的正常分泌。刺激剂类兴奋剂会导致机体产生亢奋,甚至疯狂的状态。麻醉剂的致幻作用在药效失去后带来的沮丧感、焦虑感,以及麻醉剂的使用可导致依赖、性格改变等,都是兴奋剂滥用可能造成的心理危害,值得所有人提高警惕。

二、对体育领域的危害

(一)破坏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

竞技体育的精神是“公平竞争”,无论是何种体育比赛,都应该在公平的原则下进行。极少数运动员滥用兴奋剂破坏了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这种行为不但影响了体育项目科学的训练,也影响了体育产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运动员滥用兴奋剂是一种欺骗行为,也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亵渎。兴奋剂的滥用还会诱使运动员丧失比赛精神和自律意识。

(二)影响了体育项目的科学训练

对于运动员,尤其是青少年运动员,兴奋剂的滥用违背了人体的正常生理规律,同时也扰乱了正常的体育项目科学训练规律。在现代体育快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新技术被用于运动员的日常训练以及比赛中。教练员通过这些新技术对运动员生理、运动体征指标进行汇总记录分析,针对不同情况运用不同训练手段,制定不同的训练方案以及比赛策略等,兴奋剂的滥用会在一定程度上使运动员各类指标的真实性出现偏差,进而导致训练手段、训练方案以及比赛策略的偏差。由于偏差的存在,训练并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或目标,最终导致训练越来越背离科学性的要求,影响体育项目的不断进步。

(三)挑战了体育的法规权威

兴奋剂的滥用,在对体育公平竞争原则挑战的同时,也是对世界体育法规条例权威的公然挑战。目前出台的有关兴奋剂管理的法规和条例有世界反兴奋剂机构发布的《世界反兴奋剂条例》 《禁用清单》,以及我国发布的《反兴奋剂条例》 《反兴奋剂管理办法》 《体育运动中兴奋剂管制通则》等文件。

随着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改革的不断深入,兴奋剂领域出现了新问题与新挑战,针对兴奋剂的管控不断升级,相关法律问题凸显,对兴奋剂管控提出了新的要求。相关法规中关于兴奋剂条款修改的呼声越来越多。为更好地发挥《体育法》的引领作用,202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将修改《体育法》列入年度立法计划,《体育法》修改工作取得重大突破。随着相关法规的日趋完善,必将为未来反兴奋剂工作进一步发展提供保障。

三、对国家和社会的危害

每一个运动员,尤其是参加国际比赛的运动员,无论是荣誉还是耻辱,都不仅仅是代表自己,更是代表一个国家。如果运动员使用了兴奋剂,一旦被曝光、追究处罚,也不仅仅是影响运动员个人的声誉,更影响了他所代表国家的声誉和运动集体的形象。同时也会影响社会的风气,浪费社会的公共资源。在现代体育背景下,运动员尤其是知名运动员,他们一旦出现兴奋剂丑闻,同时还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这个损失同样不局限于个人。职业运动员使用兴奋剂对于广大体育爱好者及青少年运动员来说,一方面会成为反面教材,另一方面也会产生不良诱惑,最终影响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四、历史上由于滥用兴奋剂而造成身体伤害的实例

(一)苯丙胺——克努德·詹森和汤米·辛普森

克努德·詹森是一名丹麦自行车运动员。据《当代体育科技》报道,1960年,其代表丹麦参加了在意大利罗马举行的第十七届夏季奥运会。克努德·詹森在进行公路自行车比赛时突然死亡。后来人们发现他是因为服用过量的苯丙胺和尼古丁酸的混合剂造成的急性中毒而导致死亡。克努德·詹森服用兴奋剂过量死亡,是奥运会历史上第一位因服用兴奋剂死亡的运动员。詹森之死引起了赛会的震惊和重视,同时促使国际奥委会开始重视反兴奋剂问题。自此事件之后,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滥用兴奋剂的严重性和危害性。

汤米·辛普森是一名有才华的英国自行车运动员。据《中国科学报》报道,在参加1967年环法自行车赛第13天的比赛途中,汤米·辛普森因心脏病意外死于法国境内的旺图山峰。后来,尸检医生和病理学家对他的尸体进行了解剖分析,并在他体内发现了苯丙胺。调查显示,汤米·辛普森因服用酒精和苯丙胺的混合物死亡。

(二)类固醇——盖斯·滕博格和海蒂·克雷蒂

35岁的盖斯·滕博格,是民主德国链球运动员中第一个突破80m大关的优秀运动员,在1980年的莫斯科夏季奥运会上,获得了链球第5名的成绩。据中国反兴奋剂中心官方账号报道,盖斯·滕博格因为长期使用类固醇导致肝脏和胰腺破裂而死。他身高1.86m,体重113kg,然而他告别人世之时,体重只有43kg。最后盖斯·滕博格被折磨成皮包骨的痛苦状态,让他的父亲老泪横流。他的父亲说:“我儿子10年来一直服用类固醇药丸,否则他保持不了世界级优秀运动员水平,谁知道这下要了他的命。”

海蒂·克雷蒂是前民主德国一名女子铅球运动员,她从16岁开始大量服用类固醇,造成了身体的异化,最终不得不实施变性手术。海蒂·克雷蒂先后于1983年获得了欧洲田径赛青少年组冠军、于1986年获得了欧洲田径锦标赛冠军。之后,她开始喉结突出,脸上长出浓密的汗毛,这些生理上的改变,让海蒂·克雷蒂恐慌不已,在心理上大受影响,痛不欲生。直到1997年,她在无奈中选择进行了变性手术,摘除了自己的乳房,并改了一个非常男性化的名字——安德鲁。从此以后,世上再也没有海蒂·克雷蒂。

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案例,让我们意识到滥用兴奋剂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