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肝素类药物临床应用精要
- 张进华主编
- 3028字
- 2025-03-15 05:34:39
第一节 肝素类药物的代谢
一、生理代谢特点
(一)普通肝素
普通肝素(unfractionated heparin,UFH)中各组分的分子结构差异较大,相对分子量为3 000~30 000Da,平均分子量为15 000Da,是由不同相对分子量组分所构成的混合物。UFH需通过包含在戊糖序列中独特的葡糖氨基与抗凝血酶(AT)结合,因此,仅有1/3左右包含特殊的戊糖结构的肝素(称高亲和力肝素)可通过结合AT发挥抗凝作用[1]。
UFH经静脉注射和深部皮下注射后均吸收良好,但是口服时不能被胃肠道吸收。UFH半衰期为30~150分钟(取决于剂量和给药部位以及在高剂量时较低的清除率)。其药物的起效时间多与给药途径和给药方式相关,静脉注射的生物利用度为100%,因此,静脉推注后再连续输注,抗凝作用起效很快,某些情况下(例如,在心脏手术过程中),可以反复静脉推注给药以维持预期效应[2]。深部皮下注射的生物利用度约30%,高剂量时可达到70%。抗凝量效关系在个体内和个体间会有显著的变异,抗凝作用通常可持续8~12小时,当同时使用血管收缩药或患者病危时,UFH的生物利用度会降低[3]。
UFH本身并不是均一体,而是包含不同分子量组分的混合物,因此,UFH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尚未完全阐明。UFH进入机体后,通过以下3条途径进行代谢和消除。
1.快速与血管内皮细胞相结合,亲和力随UFH相对分子量和硫酸根含量增加而增大,结合后的UFH还有部分释放到血循环中,释放的UFH,其抗FⅩa/抗FⅡa比值增加,表明UFH经由内皮细胞处理后可部分转变成低分子肝素,由此提示内皮细胞既是UFH的储库又有可能发挥相应的代谢作用。
2.网状内皮系统,如单核细胞可摄取UFH,然后经由内切糖苷酶和内切硫酸酯酶产生分解代谢。
3.通过肾脏消除,在肾小管发生主动分泌作用,小剂量时可排出肝素硫酸盐或部分去硫酸的分子,大剂量时可排出低抗凝活性的尿肝素及未代谢肝素。若尿液能够迅速排泄大剂量的未代谢肝素,将产生指数级的消除速度,并且进一步去除UFH能与AT相结合的外部环境。多数研究结果认为,UFH的药代动力学是非线性的,与剂量、用药时间、检测方法及个体差异有关。
UFH静脉注射后,在血浆中的活性呈指数级下降。其半衰期的长短与剂量有关,一般治疗时的用药间隔为1~2小时,若按用药者每千克体重计算,每次静脉注射100IU/kg、200IU/kg和400IU/kg时,半衰期分别为50分钟、96分钟和150分钟。如果大剂量使用时,不同患者之间的半衰期差异可达10倍左右,此类个体显著差异,可能是与代谢产物的抑制作用及消除缓慢而导致的UFH活性蓄积作用有关[4]。
经动物实验证明,给予UFH持续静脉滴注,可以使半衰期延长,故认为可能与UFH消除缓慢而活性较强的UFH的蓄积作用有关。因此,当患者需要长时间用药时,一定要注意减少本品的用药剂量。
目前认为,UFH还存在着与实验室检测相关的药代动力学现象。由于采用的检测方法不同,导致的药代动力学检测结果不一致。例如,血浆内UFH活性,采用凝血方法测出的结果比用化学中和方法检测结果高1.5~2倍。仅对于正常人而言,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的差异性约为20%,但对于患者差异范围会更大,故因此需要具体患者具体分析。
(二)低分子肝素
低分子肝素(LMWH)是通过化学或酶解聚的方法从UFH中衍生出来的片段,其长度约为UFH的1/3。由于不同的LMWH是通过不同方法制备的,因此其药代动力学特性和抗凝谱有某种程度的差别,在临床上不能简单的等剂量互相代替,不同的LMWH的给药剂量应根据其说明书来制定。LMWH的相对分子量为1 000~10 000Da,平均分子量为4 500~5 000Da。
同UFH相比,LMWH具有更优越的药理学特性,见表2-1。此外,LMWH与UFH对凝血因子作用的强度亦不相同,见表2-2。LMWH在巨噬细胞和内皮细胞中结合较少,被细胞灭活少,因而血浆半衰期较长,经由静脉注射后的半衰期为2.2~3.6小时,经由皮下注射后的半衰期为3~5小时[5]。
表2-1 UFH与LMWH药理学特性比较

注:s.c.,皮下注射;i.v.,静脉注射;RES,网状内皮系统;HIT,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
表2-2 UFH与LMWH对凝血因子作用强度的比较

LMWH主要通过肾脏途径消除,与剂量和血浆浓度无关,肾衰竭可使半衰期延长,长时间应用会产生蓄积而增加出血的风险。如果患者内生肌酐清除率(creatinine clearance rate,Ccr)小于60ml/min,LMWH的使用剂量需要根据不同LMWH要求进行减量,并严密观察临床有无出血倾向。若患者Ccr低于20ml/min,则禁忌使用。因此,使用LMWH制剂时,应监测肾功能,及时调整剂量。
二、特殊情况下的代谢
(一)年龄、性别、体重
一般认为,肝素总清除率和分布容积与体重有关,新生儿的肝素清除明显快于成年人,男性的肝素清除较女性更快、更多[6]。肥胖患者应根据非脂肪组织的比例调整剂量。吸烟者的肝素半衰期短于非吸烟者。
在老年患者(特别是年龄≥80岁),未发现预防剂量的LMWH引起出血事件增加,而治疗剂量时则可引起出血并发症。低体重患者(女性体重<45kg,男性体重<57kg)应用预防剂量的LMWH时,可能存在药物蓄积和出血并发症的风险。
(二)孕妇及哺乳期妇女
肝素不通过胎盘,也不向乳汁内分泌。如果孕妇存在潜在不稳定的因素(例如,肺栓塞伴有缺氧),或存在广泛的髂骨疾病和末端静脉淤血,或有明显的肾功能不全,应考虑住院治疗并通过静脉给药,调整肝素的剂量。根据母体和胎儿的安全性数据,妊娠期间治疗静脉血栓栓塞首选LMWH。与UFH相比,LMWH有更好的生物利用度,较长的血浆半衰期,可更好预测量效反应,更少地进行监测,并且减少了骨质疏松症和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肝素分布容积在妊娠期升高而产后降低,其肾脏清除在妊娠早期较快,随着妊娠进展而减慢。
(三)血栓形成与栓塞
在静脉血栓栓塞患者和伴有肺栓塞的患者中,采用鱼精蛋白中和法和抗FⅩa法检测结果表明,伴有肺栓塞的患者肝素的半衰期缩短更为明显,总清除也更快[7]。
(四)肝脏疾病
对肝脏疾病患者的研究结果,不十分一致。例如,以聚凝胺中和法检测肝硬化患者,发现肝素半衰期延长;而采用抗FⅩa法检测慢性肝病患者,则发现半衰期缩短,总清除率增加,但究其原因和机制并不明确。
(五)肾脏疾病
在肾炎或严重肾功能不全时,一般不需要减量。倘若发生明显过量,患者可产生自发性出血,通常需要采用鱼精蛋白缓慢静脉滴注加以中和,通常每中和肝素100IU需要给予鱼精蛋白1mg,若肝素使用时间超过30分钟后其用量应予以减半。
对尿毒症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若采用聚凝胺中和法检测,结果表明肝素的半衰期延长,而采用凝血酶时间法检测则半衰期不延长,但抗凝活性的衰减速度却有所减慢。用抗FⅩa法对血液透析患者进行检测,未发现肝素清除有改变[8]。因此,上述实验检测结果表明,肾脏疾病患者肝素药代动力学的变化与检测方法有关。
由于LMWH经肾脏清除,清除速率减慢可导致体内药物浓度和出血风险的增加。
(六)药物
1.肝素合并使用碳酸氢钠、乳酸钠等纠正酸中毒的药物可促进肝素的抗凝作用。
2.肝素与透明质酸酶混合注射,既能减轻肌内注射引起的疼痛,又可促进肝素吸收。但肝素可抑制透明质酸酶活性,故两者应现用现配,药物混合后不宜久置。
3.肝素合并使用华法林、阿司匹林、肾上腺皮质激素、磺吡酮及其他镇痛抗炎药物(布洛芬、保泰松),可增加出血风险,且其中有的药物可引起胃肠道溃疡,若接受肝素治疗,就有导致出血的可能性。
4.接受链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红霉素和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的患者加用肝素则可增强肝素的作用。头孢孟多、万古霉素、抗甲状腺药物如甲巯咪唑、丙硫氧嘧啶可引起低凝血酶原血症,因此可增强肝素的作用。
5.静脉注射硝酸甘油,须增加肝素剂量,才能使APTT延长到对照的2倍,因此,对急性心肌梗死或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使用硝酸甘油时,若用肝素应加大其剂量。
6.肝素可与胰岛素受体作用,从而改变胰岛素的结合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