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磨除前床突

磨除前床突是神经外科颅底手术入路中非常重要的技术,不但适用于眼动脉动脉瘤、基底动脉尖动脉瘤等血管病变的手术,而且在磨除前床突后还可对眶尖和和海绵窦前部进行充分暴露。其优点是显著的,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种:①增加眼动脉或动脉瘤载瘤动脉的暴露;②可同时对视神经管进行减压,并可在术中适当移位视神经;③扩大海绵窦前方、眶尖、床突下三角的显露;④磨除前床突后可将视神经长度的暴露增加两倍,视神经颈动脉三角宽度的暴露增加三到四倍。

前床突由蝶骨小翼后内侧缘向后延伸突出而成,位于海绵窦顶壁的前方,硬膜下颈内动脉的起始部。在前方,前床突的基底部有一个外侧面和两个内侧面。外侧面,是由蝶骨小翼向眶上裂方向的延伸。内侧面,通过前床突的前根和后根与蝶骨相连。其中前根位于上方,与视神经管上壁相连;后根位于下内方,与视柱相连。所以前床突与颅底之间存在三个主要的连接,分别是蝶骨小翼、视神经管顶壁和视柱。只有彻底离断这三个连接之后才能将前床突完全取下来。

视柱是连接前床突基底部和蝶骨体的圆形骨柱,其前缘相对光滑圆钝,后缘相对锐利,如同飞机机翼。视柱分开视神经管和眶上裂,颈内动脉在颈动脉沟内向前行走至接触视柱时紧贴其后缘转向后方,形成颈内动脉的床突段弯曲。在视柱的前缘,包裹眶上裂的骨膜与包裹视神经管的骨膜相汇。视柱在与蝶骨体的连接处,在蝶骨体表面形成一个小的凹陷,即视神经颈动脉隐窝。磨除视柱是整个前床突磨除过程中最复杂、最危险的步骤,需详细了解其结构。

磨除前床突的技术主要有三种,硬膜外磨除前床突、硬膜下磨除前床突和硬膜外联合硬膜下磨除前床突。各有其优势,但是不管哪种技术,都需要离断前床突的三个连接,即蝶骨小翼、视神经管顶壁和视柱。

需要强调的是,磨除前床突从来都不是单独存在的技术或者步骤,其更需要把控之前的每一个步骤和细节,对于颅底手术入路而言,每一个细节都是相当重要的,微小的不足都有可能在之后的步骤中被逐渐放大,甚至导致手术的失败。

本章将详细介绍三种磨除前床突的技巧,并介绍各自的优缺点、适应证等,供读者参考练习。

前床突解剖(图4-1、图4-2)

图4-1 前床突解剖结构。前床突为蝶骨小翼向后延伸形成的突起,其大小常存在变异,有时较短,术中便于暴露,有时较长,甚至与后床突相连,术中暴露相对困难

1.蝶骨平台;2.前床突;3.视神经管;4.卵圆孔;5.斜坡;6.鞍结节;7.垂体窝;8.后床突。

图4-2 视柱解剖结构。前床突与蝶骨之间存在三个连接:蝶骨小翼、视神经管和视柱。其中视柱连接前床突和蝶骨体,分开视神经管和眶上裂

1.视柱;2.前床突;3.视神经管;4.圆孔;5.眶上裂;6.鞍结节;7.垂体窝;8.后床突;9.斜坡。

磨除前床突

●方法1:硬膜外磨除前床突

硬膜外磨除前床突最开始由Dolenc推广,并逐渐改进而来。主要应用于海绵窦、前床突附近和眶尖附近的占位和血管病变。

硬膜外磨除前床突时可采用眶颧入路开颅,或者采用经典翼点入路开颅并彻底磨平蝶骨嵴。硬膜外磨除前床突的前提和关键是完整的暴露出前床突,关于硬膜外暴露前床突的方法之前的章节已经详细描述。在暴露前床突后,便可进行磨除前床突的操作,其大致步骤可以归纳如下:①彻底磨除眶上裂上外侧的蝶骨小翼;②打开视神经管上壁;③磨断视柱与前床突的连接。从而将前床突的三个附着点离断,然后便可以取出前床突并剪开硬脑膜。

其中磨除视柱是最复杂、最危险的操作,颈内动脉紧贴其后方走行,眶上裂紧贴于其外侧,视神经管紧贴其内侧。但是对于眼动脉动脉瘤等复杂血管病才需要彻底磨除视柱,以便充分打开视神经管。对于占位性病变,往往磨断视柱与前床突之间的连接便可充分暴露床突三角。见图4-3~图4-6。

图4-3 翼点入路,已磨平蝶骨嵴并硬膜外充分暴露前床突

1.左侧前床突;2.颞部硬膜;3.额部硬膜;4.额骨;5.颞肌。

图4-4 进一步磨除蝶骨小翼后,找到视神经管颅口的内侧缘和外侧缘。连线视神经管颅口内侧缘和眶脑膜带,将其命名为“A线”,再以视神经管颅口外侧缘为起点,做A线的平行线,即“B线”

1.左侧前床突;2.颞部硬膜;3.额部硬膜;4.额骨;5.颞肌;6.B 线;7.A 线;8.眶脑膜带。

图4-5 B线与视柱的交点。其中绿色虚线所示的矩形代表前床突和视柱的连接,有学者对此连接处进行了详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B线47%的情况下与此连接处相交,53%的情况下位于此连接处的前方,而无完全出现在连接处后方的情况。需要指出的是,A线与B线之间虽然走行着视神经管,但并不完全代表着视神经管的走行方向,其仅为操作时的参考线

1.A线;2.B线;3.额部硬膜;4.颞部硬膜;5.颞肌;6.眶脑膜带。

图4-6 红色线条所示区域为床突尖的部位,也是在磨断前床突三个连接之后可以取出前床突的部位

1.A线;2.B线;3.额部硬膜;4.颞部硬膜;5.颞肌;6.眶脑膜带。

解剖过程见图4-7~图4-20。

图4-7 沿着前床突找到到视神经管颅口的内侧缘和外侧缘

1.前床突。

图4-8 标记并磨出A线和B线,可通过B线来定位磨除视柱的位置

1.前床突;2.A 线;3.B线。

图4-9 磨除A线和B线之间的骨质,暴露视神经管和视柱与前床突的连接处

1.床突尖;2.视柱;3.视神经鞘。

图4-10 进一步将视柱与前床突连接处逐渐蛋壳化,操作时注意不要将视柱与前床突连接处完全磨掉,应采用蛋壳化技术,避免损伤周围重要神经血管结构,并时刻保持冲洗,避免热损伤

1.床突尖;2.视柱;3.视神经鞘。

图4-11 充分蛋壳化后,先在高倍镜下使用剥离子充分分离与前床突相连的韧带和硬膜,然后取出前床突

1.视神经鞘;2.视神经管顶壁;3.视柱。

图4-12 取出前床突后进一步暴露视柱。可见视柱正好将视神经管和眶上裂分开。在硬膜外操作时,因为视野相对狭窄,暴露视柱时相对困难。眶脑膜韧带的残端对视柱的暴露也会有一定的阻碍,所以在剪开眶脑膜韧带时因尽量靠前。在头部过度后仰,颧骨上颌突位于最高点的情况下,视柱的显露也会受到影响,所以对于需要磨除视柱的患者,在体位上应做适当调整

1.视神经鞘;2.视神经管顶壁;3.视柱。

图4-13 取出视柱,暴露近环远环,以及床突下三角,其中近环为颈动脉动眼神经膜,远环为颈内动脉穿入颅内的部位

1.近环;2.远环;3.视神经鞘;4.视神经管顶壁;5.颈内动脉。

图4-14 剪开硬膜。先顺着外侧裂,指向视神经管方向剪开硬膜。或如图“T”形剪开硬膜

1.颈内动脉;2.视神经鞘;3.视神管顶壁;4.颞部硬膜;5.额部硬膜。

图4-15 进一步剪开硬膜。然后垂直剪开远环,再向远环两侧扩展。远环为牢固黏附于颈内动脉上的硬膜,操作时不要离颈内动脉太近,应保证数毫米的距离,从而避免损伤,也便于提拉等操作的进行

1.近环;2.远环;3.视神经鞘。

图4-16 剪开硬膜后,暴露硬膜下结构

1.近环;2.远环;3.视神经;4.颈内动脉。

图4-17 暴露眼动脉,眼动脉起自视神经下外侧的颈内动脉。其在视神经管内位于视神经下方,然后向前外侧走行,至眶尖处再次转向内侧,与鼻睫神经一起走行于视神经和上直肌之间。如图,视神经管未完全打开,有时会影响眼动脉的暴露

1.近环;2.远环;3.视神经;4.颈内动脉;5.眼动脉。

图4-18 进一步扩大视神经管,以明确视神经管与眼动脉的关系。此时视神经可部分移动,并扩大眼动脉的暴露

1.眶脑膜带;2.近环;3.颈内动脉;4.远环;5.视神经鞘;6.视神经管顶壁。

图4-19 眼动脉通常位于视神经下外侧,当出现变异或暴露不充分时,在进一步扩大磨除视神经管顶壁后,可适当抬起视神经,扩大眼动脉的暴露

1.滑车下三角(Parkinson三角);2.眼神经;3.滑车神经;4.动眼神经;5.床突三角;6.近环;7.颈内动脉;8.眼动脉;9.视神经。

图4-20 硬膜外暴露海绵窦神经血管结构

1.颈内动脉;2.动眼神经;3.滑车神经;4.三叉神经眼支;5.三叉神经下颌支;6.三叉神经上颌支;7.三叉神经节;8.岩浅大神经;9.外展神经。

●方法2:硬膜下磨除前床突

尽管硬膜外磨除前床突拥有脑组织牵拉较轻,前床突附近结构的副损伤少,术后脑脊液漏并发症低等优点。但是,很多神经外科医生更愿意尝试硬膜下磨除前床突的办法,因为硬膜下可以更加充分地暴露前床突,而且避开了烦琐的分离海绵窦外侧壁的过程。特别是对于眼动脉动脉瘤等血管病,既可避开分离海绵窦外侧壁的过程,又可在充分直视下更安全地磨除视柱。见图4-21~图4-46。

图4-21 常规翼点入路开颅,彻底磨平蝶骨嵴,“C”形剪开硬脑膜,分离外侧裂

1.颞肌;2.颞部硬膜;3.额部硬膜;4.额骨。

图4-22 分开外侧裂后,牵拉额叶至颅底,充分释放脑脊液后,再适当牵拉颞叶,暴露出前床突及其附近的神经血管结构

1.动眼神经;2.颈内动脉;3.视神经 4.镰状韧带。

图4-23 剪开硬膜,暴露前床突。类“T”形剪开硬膜,第一刀从小脑幕缘开始,沿着前床突外侧,向硬膜反折方向剪开,操作时应注意要超出硬膜反折处,以充分暴露出前床突;第二刀垂直于第一刀,向中线方向绕过视神经管弧形切开,此步操作时,硬膜瓣做得稍大一些,以便翻开硬膜后更好地保护视神经和颈内动脉

1.动眼神经;2.颈内动脉;3.视神经;4.第一刀路径;5.第二刀路径;6.镰状韧带。

图4-24 翻开硬膜,暴露出前床突

1.小脑幕缘;2.颈内动脉;3.视神经;4.左侧前床突;5.硬膜;6.动眼神经。

图4-25 如硬膜外磨除前床突那样,连线视神经管颅口内侧缘和眶脑膜带,将其命名为“A线”,再以视神经管颅口外侧缘为起点,做A线的平行线,即“B线”。以此定位视柱与前床突的连接点。相较硬膜外而言,硬膜下可更轻易找到视神经管入口

1.动眼神经;2.颈内动脉;3.视神经;4.左侧前床突;5.硬膜;6.A 线;7.B线;8.小脑幕缘。

图4-26 “B”线与视柱的交点。其中红色矩形代表前床突和视柱的连接,有学者对此连接处进行了详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B线47%的情况下与此连接处相交,53%的情况下位于此连接处的前方,而无完全出现在连接处后方的情况

1.动眼神经;2.颈内动脉;3.视神经;4.左侧前床突;5.硬膜;6.A 线;7.B线;8.小脑幕缘。

图4-27 磨开A线和B线之间的骨质,操作时注意蛋壳化技术,并保证冲水灌注,避免热损伤

1.动眼神经;2.颈内动脉;3.视神经;4.左侧前床突尖;5.硬膜;6.小脑幕缘;7.视神经鞘。

图4-28 由中心向四周逐渐“磨薄”前床突,将前床突“磨薄”后将更有利于取出,甚至可以用咬骨钳逐渐将其分块咬出。操作时注意放大显微镜倍率,并注意保持冲水降温

1.动眼神经;2.颈内动脉;3.视神经;4.左侧前床突尖;5.硬膜;6.小脑幕缘;7.视神经鞘。

图4-29 磨除视柱与前床突之间的连接处。操作时注意采用蛋壳化技术并注意保持冲洗,尽量将连接处骨质磨薄,避免取出过程中,形成的锐利骨刺刺破颈内动脉

1.动眼神经;2.颈内动脉;3.视神经;4.左侧前床突尖;5.硬膜;6.小脑幕缘;7.视神经鞘;8.视柱。

图4-30 取出前床突,取出时注意先用剥离子将附着于前床突上的韧带和硬膜彻底游离

1.近环;2.视神经鞘;3.远环;4.硬膜;5.颈内动脉。

图4-31 调整显微镜角度,暴露视柱。视柱连接前床突和蝶骨体部,并分开眶上裂和视神经管。磨除前床突,最复杂的步骤即为视柱的磨除过程

1.近环;2.视神经鞘;3.远环;4.硬膜;5.颈内动脉;6.视柱;7.视神经。

图4-32 彻底磨除视柱,暴露近环、远环。如视柱不能磨除,很难纵向剪开视神经管的远端,暴露出眼动脉

1.近环;2.视神经鞘;3.远环;4.硬膜;5.颈内动脉;6.视神经;7.动眼神经。

图4-33 远环剪开方法。先顺着视神经管方向剪开视神经管硬膜,然后再垂直向下,剪开至颈动脉附近,之后向前、后方向彻底剪开远环附近硬膜

1.近环;2.视神经鞘;3.远环剪开线;4.硬膜;5.颈内动脉;6.视神经。

图4-34 如硬膜外磨除前床突那样剪开硬脑膜。先顺着视神经管方向剪开视神经管硬膜,然后再垂直向下,剪开至颈动脉附近

1.近环;2.颈内动脉;3.远环;4.视神经。

图4-35 剪开远环。最后向前、后方向剪开远环附近硬膜

1.近环;2.颈内动脉;3.远环;4.视神经。

图4-36 剪开远环。常常只有彻底剪开远环后才能充分暴露出眼动脉,而视柱会阻碍远环前方的剪开,所以视柱是磨除前床突、剪开远环、暴露眼动脉的关键步骤

1.近环;2.颈内动脉;3.远环;4.视神经鞘;5.眼动脉;6.视神经管顶壁;7.床突三角。

图4-37 视神经管上壁,限制了视神经的移位。故根据具体情况,为了更好地暴露视神经下方,需将视神经管顶壁磨除,使得视神经可以部分上抬,增加显露空间

1.床突三角;2.颈内动脉;3.远环;4.视神经鞘;5.眼动脉;6.视神经管顶壁。

图4-38 进一步暴露视神经管顶壁。扩大磨除视神经管顶壁后,使视神经具有一定的活动空间,从而增加暴露范围

1.近环;2.颈内动脉;3.远环;4.视神经鞘;5.视神经;6.视神经管顶壁;7.床突三角。

图4-39 进一步扩大视神经管顶壁后,适当移动视神经,充分暴露眼动脉。对于眼动脉起始位置靠颈动脉内侧、眼动脉动脉瘤、颅眶沟通占位性病变等,此步骤尤为重要

1.近环;2.颈内动脉;3.远环;4.视神经鞘;5.视神经;6.眼动脉。

图4-40 另一标本,示意硬膜下磨除前床突的过程中,磨除蝶骨小翼的重要性,否则既会影响操作,也阻碍视柱的彻底暴露

1.视柱;2.视神经鞘;3.硬膜;4.颈内动脉;5.蝶骨小翼。

图4-41 在磨除蝶骨小翼后,视柱的显露明显增加。然后按照既定流程,完成后续操作:磨除视柱,剪开远环,解剖眼动脉

1.视柱;2.视神经鞘;3.硬膜;4.颈内动脉;5.蝶骨小翼;6.视柱(已磨除)。

图4-42 剪开近环,暴露眼动脉。远环剪开的方式同前,此例标本眼动脉起始部更靠近视神经管外侧

1.近环;2.视神经;3.眼动脉;4.颈内动脉;5.远环。

图4-43 眼动脉起始于硬膜外,即远环近端变异情况。眼动脉起始处常存在变异,一般位于硬膜下即远环远端,视神经的下外侧,有时可存在向内侧甚至硬膜外的变异情况

1.近环;2.视神经;3.眼动脉;4.颈内动脉;5.远环。

图4-44 磨除前床突后,牵拉颞极,自硬膜下暴露海绵窦

1.颈内动脉;2.视神经;3.额叶;4.颞极;5.海绵窦;6.大脑中动脉。

图4-45 切除海绵窦外侧壁,暴露海绵窦内神经、血管结构

1.颈内动脉;2.视神经;3.额叶;4.颞极;5.远环;6.大脑中动脉;7.动眼神经;8.滑车神经;9.三叉神经眼支;10.三叉神经上颌支;11.三叉神经下颌支;12.三叉神经节。

图4-46 向后牵拉三叉神经眼支,暴露外展神经

1.颈内动脉;2.视神经;3.额叶;4.颞极;5.远环;6.大脑中动脉;7.动眼神经;8.滑车神经;9.三叉神经眼支;10.三叉神经上颌支;11.三叉神经下颌支;12.三叉神经节;13.外展神经。

●方法3:硬膜外联合硬膜下磨除前床突

前文已经分别详细描述了硬膜外和硬膜下磨除前床突的技术,但是两种技术都有各自的优缺点。硬膜外磨除前床突技术的主要缺点是不能在直视前床突周围神经血管结构(如颈内动脉和视神经)的情况下进行准确操作。而硬膜下磨除前床突的主要缺点是在操作过程中暴露的附属结构(如额叶、颞叶、颈内动脉、视神经、动眼神经等)过多,在烦琐的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副损伤。

在整个前床突磨除过程中,磨除视柱是最危险的操作。硬膜外操作时,由于受到脑组织的阻挡,从后向前观察视柱的视野受限,难以充分显露视柱,如果术中需要强行扩大硬膜外显露程度,则需要分开更多的海绵窦外侧壁,但是这势必增加海绵窦止血的困难。而且,当前床突存在变异,甚至与后床突相连时,硬膜外完整暴露前床突是非常困难甚至存在一定危险的。而在硬膜下磨除前床突的技术中,可以通过分开外侧裂,分别牵拉额叶和颞叶后获得一个更加宽敞的显露视柱视野,并可在直视下将其彻底磨除。硬膜下磨除前床突的另一个优点是,不管前床突如何变异,或大或小,都可以在硬膜下将其轻易完整暴露出来,而且不必分离海绵窦外侧壁。

所以综合硬膜外和硬膜下磨除前床突的优缺点,可以在硬膜外磨除蝶骨小翼和视神经管,然后硬膜下磨除视柱。如此,便可以达到:①最小限度地分离海绵窦外侧壁;②最小限度地硬膜下磨除(仅需磨除视柱);③最大限度地保障视柱磨除的安全;④最大限度地处理复杂的前床突。其主要适用于眼动脉动脉瘤等不需要分离海绵窦外侧壁的血管病变,对于本来就需要分离海绵窦外侧壁的占位性病变,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个体化地制订手术策略。见图4-47、图4-48。

图4-47 经典翼点入路开颅

图4-48 彻底磨平蝶骨嵴。暴露额颞硬膜反折或眶脑膜带

1.额骨;2.额部硬膜;3.颞部硬膜;4.磨平的蝶骨嵴;5.额骨颧突;6.颧骨额突。

硬膜外阶段见图4-49~图4-56。

图4-49 磨平蝶骨嵴后暴露硬膜反折。或眶脑膜动脉。在硬膜反折颞侧为蝶骨大翼,额侧为蝶骨小翼,蝶骨大翼和蝶骨小翼之间即为眶上裂。海绵窦内的脑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三叉神经眼支经眶上裂出海绵窦进入眶内

1.额部硬膜;2.右侧前床突;3.硬膜反折;4.颞部硬膜。

图4-50 采用经典Dolenc方法剪开硬膜反折,操作时使用弯头显微剪,并使用缝线牵拉眶脑膜带,使其保持一定张力,便于分离海绵窦层次

1.额部硬膜;2.右侧前床突;3.硬膜反折;4.颞部硬膜。

图4-51 使用弯头显微剪剪开硬膜反折。操作时,剪开位置尽量靠前,避免之后的操作受到眶脑膜带的干扰

1.额部硬膜;2.右侧前床突;3.硬膜反折;4.颞部硬膜。

图4-52 然后紧贴前床突,逐渐分离暴露海绵窦外侧壁内外层之间的间隙,顺着此间隙向下逐渐分开一小部分的海绵窦外侧壁,直至可自硬膜外暴露视神经管入口

1.额部硬膜;2.右侧前床突;3.硬膜返反折;4.颞部硬膜;5.海绵窦骨膜层;6.海绵窦脑膜层。

图4-53 暴露视神经管颅口。可以注意到,此时并未完全暴露整个前床突

1.视神经管内侧缘;2.视神经管外侧缘;3.右侧前床突;4.额部硬膜;5.颞部硬膜;6.眶壁;7.海绵窦外侧壁骨膜层。

图4-54 有时操作深度较深,操作困难,可以磨除部分床突根部,以便下一步的操作

1.视神经管内侧缘;2.视神经管外侧缘;3.右侧前床突;4.额部硬膜;5.颞部硬膜;6.眶壁;7.海绵窦外侧壁骨膜层。

图4-55 找到神经管颅口,以视神经管颅口内侧缘与眶脑膜带前缘连线为A线,视神经管颅口外侧缘与A线的平行线为B线。A线与B线之间即为视神经管的位置(注意,并非视神经管纵轴方向)

1.视神经管内侧缘;2.视神经管外侧缘;3.右侧前床突;4.额部硬膜。

图4-56 磨除A线和B线之间的骨质。暴露视神经管,B线与前床突的交点即为视柱与前床突的连接点,并且此连接点存在一定的变异概率。B线47%的情况下与此连接点相交,53%的情况下位于此连接点的稍前方,而无完全出现在连接处后方的情况

1.视神经管内侧缘;2.视神经管外侧缘;3.右侧前床突;4.额部硬膜;5.视神经鞘;6.眶壁;7.海绵窦外侧壁骨膜层;8.硬膜反折;9.海绵窦外侧壁脑膜层。

硬膜下阶段见图4-57~图4-67。

图4-57 “C”形剪开硬膜,并翻向前方

1.侧裂静脉;2.额叶;3.颞叶;4.颞部硬膜;5.额部硬膜。

图4-58 分开外侧裂

1.侧裂静脉;

2.额叶;

3.颞叶;

4.颞部硬膜。

图4-59 抬起额叶,释放脑脊液,松弛脑组织

1.颈内动脉;2.视神经;3.大脑前动脉;4.颞叶;5.前床突;6.镰状韧带。

图4-60 用脑压板适当牵拉颞叶,暴露出前床突、后床突、动眼神经、颈内动脉、视神经、小脑幕缘

1.颈内动脉;2.视神经;3.大脑前动脉;4.动眼神经;5.前床突;6.颞叶;7.脉络膜前动脉;8.镰状韧带。

图4-61 硬膜剪开方法。类“T”形剪开硬膜,第一刀从小脑幕缘开始,沿着前床突外侧,向硬膜反折方向剪开,操作时应注意要超出硬膜反折处,以充分暴露前床突;第二刀垂直于第一刀,向中线方向绕过视神经管弧形切开,此步操作时,硬膜瓣做得稍大一些,以便翻开硬膜后更好地保护视神经和颈内动脉

1.颈内动脉;2.视神经;3.小脑幕;4.动眼神经;5.第二刀路径;6.第一刀路径;7.镰状韧带。

图4-62 翻开硬膜,可见已经磨开了的视神经管,此时仅剩视柱与前床突相连

1.视神经鞘;2.视柱;3.前床突;4.硬膜;5.颈内动脉。

图4-63 逐渐蛋壳化视柱与前床突之间的连接处

1.视神经鞘;2.视柱;3.前床突;4.硬膜;5.颈内动脉。

图4-64 使用剥离子剥离视柱和前床突之间已被蛋壳化的骨片,并将与前床突相连的韧带和硬膜分开,将前床突彻底游离

1.视神经鞘;2.视柱;3.前床突;4.硬膜;5.颈内动脉。

图4-65 取下前床突后,暴露视柱,视柱连接前床突和蝶骨体,分开视神经管和眶上裂,颈动脉在颈动脉沟内走行至视柱时折返向上走行

1.视神经鞘;2.视柱;3.远环;4.硬膜;5.颈内动脉。

图4-66 磨除视柱,暴露颈动脉近环、远环。注意操作过程中,常可见视神经鞘与远环之间存在一隐窝,常有前床突骨质“插入”其中,给取出前床突带来困难,操作时尽量充分蛋壳化并用剥离子游离骨片后再将其取出

1.视神经鞘;2.近环;3.远环;4.硬膜;5.颈内动脉。

图4-67 整体观

1.视神经鞘;2.视柱;3.远环;4.硬膜;5.颈内动脉;6.侧裂静脉。

(刘洁 李满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