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硬膜外解剖海绵窦

海绵窦,有着“noman's land”之称,是神经外科医生挑战自我的极限。要理解海绵窦区的手术,首先需要理解海绵窦的神经血管结构,其次,充分理解海绵窦的膜性结构规律,以及膜性结构之间的自然间隙和自然间隙的分开方式。

本章将在探讨海绵窦解剖结构和膜性结构的基础上,重点阐述海绵窦膜性结构的自然间隙规律,以及打开自然间隙的技术和方法。在此思想指导下,本章将详细介绍两种硬膜外分离海绵窦的技术:经眶脑膜带通道和经眶上裂通道。

海绵窦膜性结构解剖

海绵窦的膜性构成比较复杂,而且命名混乱、存有争议,海绵窦膜性结构的分离技巧是海绵窦区手术入路的重中之重,为了便于交流,需要先对其膜性结构的命名进行详细描述。贴附在中颅窝上的硬膜由两层膜性结构构成——面向颅骨的骨膜层和面向大脑皮层的脑膜层(或称固有硬膜层)。硬膜在颅底方向向内走行,至海绵窦外侧缘时,脑膜层继续向内,覆盖包裹大脑皮层,并形成海绵窦外侧壁的外层。骨膜层的解剖存在较大争议,根据白马名(日本)的观点,骨膜层的走行主要遵循两条规律:①在海绵窦外侧缘处继续向内侧走行于海绵窦的下方,形成海绵窦的下壁;②骨膜层在行走至出颅孔道——圆孔、卵圆孔、棘孔、眶上裂——时反折出颅,这也是硬膜外分离海绵窦外侧壁内外层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Rhoton认为骨膜层在海绵窦外侧缘处分成两层,一层覆盖在海绵窦上表面,形成海绵窦外侧壁的内层,另一层向下、向内走行,形成海绵窦的下壁和内侧壁。在手术实践和解剖研究过程中,我们更加认可白马名(日本)的观点,本章也将基于此观点进行详细探讨。手术过程中,最核心的操作就是从海绵窦外侧缘处开始分离海绵窦外侧壁的内层和外层,即分离骨膜层和固有脑膜层。

根据海绵窦膜性结构解剖规律,无数学者对海绵窦区手术入路进行深入的研究。此技术不但可直接应用于硬膜外处理海绵窦占位性病变,也是硬膜外磨除前床突的关键步骤之一。本章也总结了两种经典的分离海绵窦外侧壁的技巧,供读者参考练习。

图3-1 手术视角下的海绵窦膜性结构。红色示骨膜层,绿色示脑膜层,蓝色示内层固有硬膜

由图3-1可见,在中颅窝处的颅骨内侧面,有两层膜性结构:骨膜层和脑膜层(固有硬膜层)。可见骨膜层(红色)紧贴颅骨内侧面,在海绵窦外侧缘和前缘处经眶上裂、圆孔、卵圆孔出颅;在眶上裂与圆孔之间、圆孔与卵圆孔之间,继续向下行走,形成海绵窦的下壁并继续进一步延伸成为海绵窦的内侧壁;在岩骨表面覆盖整个岩骨及斜坡等后颅窝颅骨表面。固有硬膜层(绿色),向中线方向行走,形成小脑幕缘后反折回来覆盖于岩骨表面骨膜层上方,并继续覆盖梅克尔腔表面,可见小脑幕由两层硬膜固有层反折构成即:内层固有硬膜和外层固有硬膜。岩上窦位于两层硬膜固有层之间,亦可见岩上窦是由中颅窝硬膜、小脑幕和后颅窝硬膜三者汇合而成的结构,这对理解岩前入路非常关键;内层固有硬膜继续向前行走,在梅克尔腔的背外侧和腹外侧,连同蛛网膜与三叉神经节(gasserian ganglion)紧密相连,几乎不存在任何潜在的腔隙,从而将海绵窦与梅克尔腔分隔开,并由此可见V3并非完全位于海绵窦内;内层固有硬膜层行至梅克尔前凸面时,形成三叉神经各分支和海绵窦脑神经的外膜(蓝色),并包裹这些神经一起出颅。根据这些膜性结构特点,可见内层固有硬膜(蓝色)为紧贴海绵窦的膜性结构,并且与外层固有硬膜之间存在着潜在间隙,也可以理解海绵窦的内层固有硬膜层与外层固有硬膜层之间的相互延续关系。这也是硬膜外操作的解剖学基础。见图3-2~图3-5。

图3-2 海绵窦膜性结构的解剖特点和规律。在中颅窝外侧,硬膜分为骨膜层和脑膜层。脑膜层又分为较厚的外层固有硬膜(绿色)和较薄的内层固有硬膜(蓝色),且这两层固有硬膜之间存在着潜在的自然间隙,同时内层固有硬膜层覆盖海绵窦,形成海绵窦内脑神经的外膜

1.颞叶;2.硬脑膜脑膜层;3.硬脑膜骨膜层;4.颈内动脉;5.动眼神经;6.滑车神经;7.视柱;8.上颌神经;9.外展神经;10.额神经;11.泪腺神经;12.眼动脉;13.鼻睫神经。

图3-3 用脑压板抬起颞叶,暴露至海绵窦外侧缘处,然后锐性切开骨膜层。硬膜外分离海绵窦层次的技巧:用脑压板抬起颞叶,暴露至海绵窦外侧缘处,然后锐性切开骨膜层和内层固有硬膜

1.颞叶;2.硬脑膜脑膜层;3.硬脑膜骨膜层;4.颈内动脉;5.动眼神经;6.滑车神经;7.视柱;8.上颌神经;9.外展神经;10.额神经;11.泪腺神经;12.眼动脉;13.鼻睫神经;14.脑压板。

图3-4 切开骨膜层和内层固有硬膜后, 使用钝性联合锐性分离技巧,去除内外固有层之间的疏松结缔组织,将其彻底分开。此时,可自硬膜外彻底暴露出海绵窦,并完整保留海绵窦表面的固有层

1.内层固有硬膜;2.外层固有硬膜;3.硬脑膜骨膜层;4.颈内动脉;5.动眼神经;6.滑车神经;7.视柱;8.上颌神经;9.外展神经;10.额神经;11.泪腺神经;12.眼动脉;13.鼻睫神经;14.脑压板;15.内、外层固有硬膜间疏松结缔组织;16.颞叶。

图3-5 海绵窦区的膜性结构,可见硬脑膜骨膜层在遇到骨缝或骨性孔道时,均会进入骨缝或骨孔与外层骨膜相延续,而在经过海绵窦下方没有骨孔或骨缝的颅中窝底的区域时,则形成了海绵窦下壁

1.动眼神经;2.滑车神经;3.三叉神经眼支;4.三叉神经上颌支;5.海绵窦;6.外展神经;7.硬脑膜骨膜层;8.颈内动脉;9.硬脑膜脑膜层;10.垂体;11.三叉神经下颌支;12.鳞状缝;13.颞叶;14.卵圆孔。

根据海绵窦的膜性结构特点,骨膜层紧贴颅骨内侧面,并在眶上裂、圆孔、卵圆孔处出颅,在这些孔道之外的骨膜继续向海绵窦下方走行形成海绵窦的底壁。骨膜出颅时形成反折,在这些反折处切开骨膜,可找到内层固有层和外层固有层之间的潜在间隙,所以硬膜外分离海绵窦膜性结构的切入点有以下几处:眶脑膜带、眶上裂、圆孔、卵圆孔(当然也可以自硬膜下打开梅克尔腔,从海绵窦后壁向前分离海绵窦的外侧壁),这些切入点就如同硬膜外进入海绵窦的“门”一样,尽管存在差异,但是都能达到进入海绵窦的目标。在这些切入点中,眶上裂作为最宽和最明显的“门”,采取经眶上裂的通道分离海绵窦内外固有层具有明显优势,本章也将重点描述。见图3-6~图3-8。

图3-6 眶上裂处局部的膜性解剖结构(省略蛛网膜结构)。可见骨膜层(红色)贴附于颅骨内侧面;外层固有硬膜(绿色)覆盖脑组织表面;内层固有硬膜(蓝色)覆盖神经表面,形成神经外膜,随神经出颅;内外层固有硬膜之间借疏松结缔组织相连,存在潜在间隙,为手术需要进行分离的界面

1.颞叶;2.硬脑膜骨膜层;3.外层固有硬膜层;4.眶内骨膜;5.蝶窦;6.蝶骨大翼;7.内层固有硬膜;8.总腱环。

图3-7 将骨膜层与颅骨内侧面进行分离,并保持一定张力,为进行骨膜切开的操作做准备

1.颞叶;2.硬脑膜骨膜层;3.外层固有硬膜层;4.眶内骨膜;5.蝶窦;6.蝶骨大翼;7.内层固有硬膜;8.总腱环;9.脑压板。

图3-8 切开骨膜后,使用剥离子将内外层固有硬膜之间的疏松结缔组织分离,打开这两层膜之间的自然间隙,从而自硬膜外分离海绵窦

1.颞叶;2.硬脑膜骨膜层;3.外层固有硬膜层;4.眶内骨膜;5.蝶窦;6.蝶骨大翼;7.内层固有硬膜;8.总腱环;9.脑压板。

分离海绵窦外侧壁

●方法1:经眶上裂通道分离海绵窦外侧壁

此方法为分离海绵窦外侧壁的经典技术,可经眶颧入路或翼点入路进行操作,其关键是剪开眶脑膜韧带并从此处分离海绵窦外侧壁的两层硬膜。见图3-9~图3-14。

图3-9 首先使用缝线牵拉眶脑膜韧带,使其保持一定的张力

1.眶骨膜;2.眶上壁;3.上颌神经;4.眶外侧壁;5.翼外肌;6.眶脑膜韧带;7.额部硬膜;8.颞部硬膜;9.中颅窝底。

图3-10 然后使用弯头显微剪,尖端朝后,剪开眶脑膜韧带,注意操作时应该紧贴着前床突,逐渐剪开眶脑膜韧带,以避免损伤眶上裂内的脑神经,并同时向后分离海绵窦外侧壁的两层膜性结构

1.眶骨膜;2.眶上壁;3.上颌神经;4.眶外侧壁;5.颞部硬膜;6.眶脑膜韧带;7.额部硬膜。

图3-11 经翼点入路开颅,分离海绵窦外侧壁的内外层。充分磨平蝶骨嵴,暴露至硬膜反折或眶脑膜动脉,硬膜反折处即为眶上裂的外侧,在硬膜反折下方为蝶骨大翼,硬膜反折上方为蝶骨小翼及其延伸的前床突,眶上裂即位于蝶骨大翼和蝶骨小翼之间

1.眶壁;2.额部硬膜;3.眶脑膜带;4.颞部硬膜。

图3-12 使用缝线牵拉眶脑膜带,并用弯剪刀将其剪开。用缝线和橡皮筋牵拉眶脑膜带,使其始终保持一定张力,从而便于层次之间的分离

1.眶壁;2.额部硬膜;3.眶脑膜带;4.颞部硬膜。

图3-13 紧贴前床突剪开眶脑膜带,并同时钝性分离海绵窦外侧壁的硬膜层和骨膜层

1.眶壁;2.额部硬膜;3.眶脑膜带;4.颞部硬膜;5.眶脑膜动脉。

图3-14 分离海绵窦外侧壁的硬膜层和骨膜层,并暴露出床突尖。前床突比较小时,只需将海绵窦外侧壁分开一小部分。前床突比较大甚至与后床突相连时,则需要较大程度的分离前床突,甚至需要采取硬膜下暴露前床突的办法,故术前需认真阅片

1.前床突;2.前床突尖;3.海绵窦外侧壁骨膜层;4.海绵窦外侧壁脑膜层。

●方法2:经眶上裂通道分离海绵窦外侧壁

如果说剪开眶脑膜带的经典技术是进入海绵窦大门的钥匙的话,那么可能进入海绵窦大门的钥匙不只有一把。经眶上裂通道即为一种非常实用的技术。在经典剪开眶脑膜带的方法中,有时很难掌握分寸,甚至有损伤眶上裂内脑神经的风险,特别是泪腺神经(眼神经的分支),甚至有学者强调,切开眶脑膜带时尽量不要超过4mm。

经眶上裂通道,可以利用骨膜层在眶上裂反折进入眶的解剖规律,来撕开反折处的骨膜层,并进一步分离海绵窦外侧壁的内外层。其最大的优势在于,在经眶上裂通道分离海绵窦外侧壁后便可以在直视下剪开眶脑膜带,从而有效避免直接剪开眶脑膜带而损伤眶上裂内脑神经的风险。见图3-15、图3-16。

图3-15 暴露眶上裂。在充分磨除蝶骨嵴后,抬起颞部硬膜,暴露眶上裂。眶上裂是蝶骨大翼和蝶骨小翼之间的裂隙,海绵窦的脑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眼神经)经此穿入眶内

1.眶壁;2.额部硬膜;3.硬膜反折;4.颞部硬膜;5.眶上裂外侧蝶骨大翼。

图3-16 磨除或者咬除眶上裂、圆孔外侧的部分蝶骨大翼,暴露骨膜层的反折,然后撕开骨膜层。注意,此处的蝶骨大翼较薄,操作时尽量轻柔。一般只需使用金刚砂磨钻将其蛋壳化后,再使用剥离子取出即可

1.眶壁;2.额部硬膜;3.硬膜反折;4.颞部硬膜。

对于经眶上裂分离海绵窦外侧壁的操作,在手术和解剖实践过程中发现,并不需要磨除或咬除眶上裂和圆孔外侧的蝶骨大翼,因为这不但增加了手术风险,更重要的是由于失去了眶上裂对骨膜层的牵拉,使得操作时经眶上裂反折出颅的骨膜层变得松弛而难以完成锐性分离,最终导致分离时层次出现混乱。见图3-17~图3-23。

图3-17 顺着蝶骨大翼在硬膜外抬起颞叶,至骨膜层(红色)经眶上裂出颅处。此时适当抬起颞叶,骨膜反折出颅部位的张力即明显增加,有利于切开骨膜,找到骨膜层和脑膜层(固有硬膜层)之间的自然间隙

1.蝶骨大翼;2.眶内;3.颞叶;红线为骨膜层;绿线为脑膜层。

图3-18 在磨除或咬除蝶骨大翼内侧后,骨膜层反折出颅处失去张力,使得骨膜层难以顺利切开,也容易连同脑膜层一同被切开,从而找不到正确的分离界面

1.蝶骨大翼;2.眶内;3.颞叶;红线为骨膜层; 绿线为脑膜层。

图3-19 保留蝶骨大翼,适当抬起颞叶,使眶上裂反折出颅处的骨膜层保持适当的张力,再使用剥离子或蛛网膜刀可以轻松地分离出骨膜层和脑膜层(固有硬膜层)之间的自然间隙

1.眶壁;2.额部硬膜;3.硬膜反折;4.颞部硬膜。

图3-20 经眶上裂分离出海绵窦外侧壁内外层的间隙后,调整显微镜的角度,便可在直视下剪开眶脑膜带,从而避免直接剪开眶脑膜带时损伤到眶上裂内容物

1.眶脑膜带;2.前床突;3.海绵窦外侧壁骨膜层;4.海绵窦外侧壁脑膜层。

图3-21 直视下剪开眶脑膜带。可以完全避免损伤到眶上裂内容物。同时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眶上裂的解剖位置关系,眶上裂位于蝶骨大翼和蝶骨小翼之间

1.眶脑膜带;2.前床突;3.海绵窦外侧壁骨膜层;4.海绵窦外侧壁脑膜层。

图3-22 暴露床突尖和海绵窦

1.前床突;2.海绵窦外侧壁骨膜层;3.海绵窦外侧壁脑膜层。

图3-23 海绵窦占位与前床突之间的关系。对位于海绵窦前方、与床突三角关系密切的占位性病变,手术时需磨除前床突

1.前床突;2.眶脑膜带;3.海绵窦占位。

眶颧入路经眶上裂通道(图3-24~图3-30)

图3-24 眶颧开颅。眶颧入路,经眶上裂通道暴露海绵窦,可以进一步扩大操作空间,提供更多的操作视角和手术通道,使操作平面变得“更浅”,使复杂而深在的颅底变得更加“凸面”而表浅

1.眶骨膜;2.眶外侧壁;3.眶上壁;4.颞部硬膜;5.额颞硬膜反折;6.额部硬膜;7.额骨;8.颞骨;9.顶骨。

图3-25 去除眶尖处余下骨质。采取三瓣眶颧的技术,可以更好地保护咬肌功能,更多地保证眶壁的完整,以及提供充分暴露。去除眶壁时,预留眶尖处少量骨质于去眶后再将其取出,以免去眶过程中损伤眶脑膜带或眶上裂

1.眶骨膜;2.眶外侧壁;3.眶上壁;4.颞部硬膜;5.眶脑膜带;6.额部硬膜;7.额骨;8.颞骨;9.顶骨。

图3-26 向下抬起颞部硬膜,暴露蝶骨大翼及眶上裂。蝶骨大翼位于眶脑膜带颞侧,蝶骨小翼及其延伸形成的前床突位于额侧,眶上裂位于蝶骨大翼和蝶骨小翼之间,眶脑膜带即为眶上裂的外侧缘

1.眶骨膜;2.眶外侧壁;3.眶上壁;4.颞部硬膜;5.眶脑膜带;6.额部硬膜;7.额骨;8.颞骨;9.顶骨。

图3-27 磨除蝶骨大翼,暴露眶上裂。用咬骨钳、磨钻等将眶上裂骨质去除,暴露出眶上裂操作的手术通道。可见眶上裂处骨膜层与眶骨膜相互延续

1.眶骨膜;2.眶脑膜带;3.眶上壁;4.颞部硬膜;5.额部硬膜。

图3-28 钝性联合锐性分离技术,向后分离海绵窦外侧壁的内外层。此步操作时,需选用锐利、质地坚硬、不易变形的剥离子,否则层次在分离过程中容易出现混乱

1.眶骨膜;2.眶脑膜带;3.眶上壁;4.颞部硬膜;5.额部硬膜。

图3-29 分离海绵窦外侧壁,暴露眶脑膜带,剪开眶脑膜带,进一步暴露前床突。前床突为蝶骨小翼向后的进一步延伸

1.眶骨膜;2.眶脑膜带;3.眶上壁;4.颞部硬膜;5.额部硬膜;6.海绵窦外侧壁骨膜层;7.前床突。

图3-30 硬膜外经眶上裂通道分离海绵窦外侧壁内外层后,暴露前床突

1.眶骨膜;2.眶脑膜带;3.眶上壁;4.颞部硬膜;5.额部硬膜;6.海绵窦外侧壁骨膜层;7.前床突。

分离海绵窦外侧壁的骨膜层与脑膜层(固有硬膜层)是硬膜外暴露海绵窦和前床突的关键技术,突破此技术的核心是理解海绵窦膜性结构的解剖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找到分离界面进行分离。本章总结了两种技巧,供读者进行参考训练。其实所有穿出海绵窦的部位,包括圆孔、卵圆孔、眶上裂甚至岩浅大神经等,都存在硬膜的反折规律,并可利用此规律找到分离界面进行分离。如:可以在充分暴露中颅窝的前提下,从圆孔或卵圆孔处找到分离界面。在扩大中颅窝入路时,从后向前分离岩浅大神经,进而分离海绵窦外侧壁的内外层。以上操作都是利用到了这一规律,在后文会进行详述。

(刘洁 杨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