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草纲目:金陵版排印本(上册·第3版)
- (明)李时珍著 王育杰整理
- 1708字
- 2025-03-18 20:08:28
第2版 整理说明
金陵版《本草纲目》排印本(下称排印本)自1999年11月出版发行以来,颇受广大读者欢迎,已陆续印刷5次。但仔细阅读、反复品味,发现其中仍存在一些错谬与不足之处。其间也有热心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为维护排印本的科学性、严谨性、实用性,确有进一步整理、改进、提高之必要。故对排印本又进行了数次逐句逐字阅读,发现问题后对照各种版本及相关文献进行逐一核对,反复斟酌处理办法,力求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此次整理工作沿袭了原排印本的整理方法,但在某些方面作了必要调整。特说明如下:
1.正误。底本之误大体有三,即引文之误、行文之误、药物数目统计之误。对引文之误,仍继续沿用排印本整理说明第7条方法进行处理。对行文之误,凡涉及关键字词或有悖医理者,均将误字一一改正。如将“和济局方”改正为“和剂局方”,将“谈也翁试效方”改正为“谈也翁试验方”,将“阴气盛,故目得瞑”改正为“阳气盛,故目不得瞑”。对药物数目统计之误,均以实际数目为准作改动。如金石部目录第十卷称“金石之四 石类下三十九种”,然目录中所列药名及正文中载药数目均为四十种,此次将卷目中的“三十九种”改正为“四十种”。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底本序例第一卷“引据古今经史百家书目”一项列有《陆机诗义疏》及《陆机鸟兽草木虫鱼疏》二书,经考证该书作者应为陆玑,“机”为“玑”字之误。为尊重史实,将“机”字改为“玑”字。后文中复出者一并径改。
2.补遗。底本遗漏文字主要有三,一是行文中漏字,二是卷目首页遗漏药名,三是卷目正文遗漏药类。对行文漏字,凡影响文章体例或影响文义者予以增补。如百病主治药“诸肿”中“〔洁净府〕”项后及“诸汗”中“〔气虚〕”项后,均漏〔草部〕字样,对照前后体例予以增补。所有卷目首页遗漏药名,均按底本正文内容予以增补,以保证总目录、卷目录与正文药物的一致性。如金石部目录第八卷首页“诸铁器”后漏铁甲、铁锁二药;草部目录第十四卷首页“茉莉”后漏指甲花一药,“排香草”后漏瓶香、耕香二药,“马兰”后漏麻伯、相乌、天雄草、益乃草四药;草部目录第十八卷首页“榼藤子”后漏合子草一药,“葛”后漏铁葛一药,“含水藤”后漏鼠藤一药;兽部目录第五十一卷首页“貘”后漏啮铁、犴、狡兔三药。均悉数增补。对卷目正文中遗漏药类,凡影响文义或于理难通者予以增补。如百病主治药卷目“诸风”〔风虚〕项,以〔石部〕统乌鸡、练鹊、麋角,显然漏掉了〔禽兽〕;“癫痫”〔风热惊痰〕项,以〔兽部〕统人发、人胞、人魄,显然漏掉了〔人部〕;“伤寒热病”〔食复劳复〕项,以〔木石〕统鳖甲、抱出鸡子壳、马屎、人屎、头垢、洗手足水、头巾、缴脚布、砧上、饭箩等,显然漏掉了〔介禽兽〕〔人部〕〔服器〕。今均一一增补。
3.规范体例。纵观原著体例,药物中〔附录〕一项应当排列在最后位置。但原著有几处出现〔附录〕错位前移。为保持全书体例的一致性和结构的严谨性,仍将〔附录〕内容移至最后一项。另外在药物〔附方〕一项结尾处,在标明处方出处时也缺乏规范。如对“张仲景金匮要略方”有时采用全称,有时称“张仲景方”,有时称“金匮要略方”,有时称“金匮方”;对“孙真人千金备急方”有时采用全称,有时称“孙真人方”,有时称“千金备急方”,有时称“千金方”等等,十分随意,不够规范。但考虑到对理解内容无明显影响,故未作改动。
4.方便阅读。每项卷目首页的文字涉及药名、别名、附药名、本草书目名,每味药【附方】项的文字涉及病证、处方用药、用法、用量、疗效、方源出处等内容,在原排印本中除药名、病证名采用黑体字外,余皆为宋体字,阅读时容易发生含混不清或文字错窜现象。为提高理解与阅读效果,特将卷目页中的本草书目及药物【释名】【主治】【附方】等项目的方源出处由宋体字改为楷体字,以求醒目清晰,方便阅读。
另需要说明的是原著“厕筹”一药收载在木部目录第三十七卷“古厕木”的【附录】条,但在木部目录第三十八卷此药重出,理应删减一处。但仔细斟酌两段文字不尽相同,去留难定,姑且并存。
参与此次整理工作的还有王梦琼、王秀娟、王溯、李卫敏等同志,在此一并致谢。
此次整理工作虽倍下功夫,刻意精雕细琢,但恐难尽善尽美,殷切希望广大读者给予关注,并提出宝贵意见。
王育杰
2004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