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又便宜了刘伯平!(单更大章)

除了田畴之外,出身凉州的诸郎官,对北地傅干也格外尊重。

傅干的父亲傅燮,不仅有着极其隆重的功业和名望,还曾经在大朝会中谏阻过朝廷放弃凉州的主张,所有凉州士人都承着这一情分。

不仅如此,他还有两个同宗的族兄在署内,一为傅巽,一为傅充,都十分的照顾于他。

派系之内的羁绊自不待言,不同的派系之间,也会有一些特殊的关系。

例如出自司隶京兆的杜畿、韦康,就特别尊重出自凉州敦煌的盖顺,只因之前征辟他们为郡吏的京兆尹,乃是盖顺的父亲盖勋。

还有司隶弘农的张猛,与凉州诸人的关系,比同州的诸人要更加亲近些。毕竟他家从凉州迁来,至今还不到一代人,他自己也是出生在凉州武威的郡廨之中……

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网,伏完曾经向刘协汇报过;他自己在安排左署事务时,也会考虑到其中的情形。

如今天执勤的四名执戟郎卫,张既、傅巽、王凌和刘况,就分别出自三个派系,又有一个是凉州出身。这样让不同派系的人在合作中相互熟悉,从而淡化派系的影响,避免他们进一步抱团。

两个月下来,这个举措收到了颇好的效果,有几组执戟郎卫内部,就发展出了相当深厚的友谊。

只是辛苦了伏完这个左中郎将。他向来不乐庶务,如今却要费这么多心思。

刘协同样很关注这些郎官,多次用技能审视过其中的几个典型。

例如被蔡邕所看重的少年郎王粲,刘协就看出他寿命依旧不长,一如历史上的结局。

诸郎官中年龄最大的河东卫觊,意外的活得挺久,临终前差不多有将近八十,似乎是任职于中枢的尚书台。

以他的年龄来推算,其时已在将近四十年后,应该到了历史上的曹魏时期。

但比较无语的是,卫觊乃是以长寿而善终,并没有发生什么特别的场景。刘协甚至看不出,那尚书台到底的属魏还是属汉?

然后他等待技能冷却完毕,又审视了被他改名的光禄郎中傅充。

傅充今年只有二十一岁,刘协本以为能看得更加长远。没想到一番审视,得到的信息甚至更少一些,可见那技能颇有局限,只有用在关键之人身上,才能得到最多的预示。

好在经过这几个月,他已经大致适应了这个环境,也做了不少有益的事情。

哪怕没有那技能的帮助,处境也已经远比历史上要好。

例如现在,他身边不就多了这群可堪一用的郎官,有了个会讲上中下三策的法正?

而到了关键的时候,依靠着那个技能,或许就有改天换地的大用!

……,……

朝堂之上的情形,一如刘协与法正所料。光禄勋卿宣璠,果然对司隶校尉刘嚣动手了。

他先以参与其孙刘隆之谋、对天子有所不利为名,迫使刘嚣前往廷尉自辩。随即以太师董卓的文书,调动朝中的董卓亲信们对刘嚣发起弹劾。

所谓多行不义必自毙,以刘嚣的斑斑劣迹,一旦被太师董卓抛开,那就是尸骨无存、阖族全灭的结局。

一些朝臣和三辅民众为此欢欣鼓舞,觉得是朝廷伸张了正义,却不知道不过是兔死狗烹而已。

如司徒、尚书令王允,尚书仆射士孙瑞,对此就有清醒的认识,依然执行着自己的谋划。王允与吕布的交情也越发深厚,到了随时可以上门拜访的地步,俨然已为通家之好。

而司隶之外的各州郡长吏,也不是那么好糊弄的。

如张温这样名望卓著的九卿重臣,居然随意遭受刑杀,哪怕有刘嚣伏诛顶罪,对朝廷的权威无疑又是一次巨大的打击。

曾为张温属吏的徐州刺史陶谦、行豫州刺史孙坚等,无论出于情感还是道义,与董卓之间都必然不死不休。

荆州刺史刘表,乃至整个荆州士族,也对朝廷有了一些离心的迹象。

这不仅是因为刘表本人是张温的内侄女婿,还因为与张温联姻的南郡襄阳蔡氏,在荆州的势力极其庞大。

连刘表掌控荆州,也是主要依靠了蔡氏的力量,这才把州治迁来蔡氏所居的襄阳,并娶张温的内侄女为继妻,向朝廷表荐张温的内侄蔡瑁为江夏太守。

除了刘表之外,张温的另一名内侄女,嫁的是襄阳名士黄承彦,其人为荆州士林之望,在士林中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有朝野两方的离心因素,待到袁术、孙坚意图进攻荆州南郡,与刘表抢夺荆州时,州内的风向立刻变化。

刘表接纳了袁绍使者,约以同盟,共同对付南阳的袁术、孙坚。

袁绍是朝廷明檄讨伐的叛逆,荆州与其结盟,等于是放弃了朝廷的立场。

面对这番形势,袁术也回以攻略,派遣使者绕道徐州、青州,与占据冀州河间国、渤海郡的公孙瓒结盟。

实际上,公孙瓒的崛起,与张温也有很大的关联。

当初张温率军前往凉州平叛,曾向幽州征发三千突骑。而公孙瓒趁机以财务在州中打点,以涿县县令之资,挤掉原中山国相张纯,获得指挥这三千突骑的权力,从而开始了他的领兵生涯,直至担任校尉、中郎将。

公孙瓒既与袁绍在冀州对峙,自然有意与袁术结盟。

之前他曾派遣从弟公孙越,领骑军一千前往袁术军中助阵,便是主动结盟的诚意,只是中途被甘陵相刘和所破坏。

刘和没有为难公孙越,把他放回了渤海,那一千骑军却没有放回。公孙瓒有把柄在刘和手中,又从属于其父大司马刘虞的大司马府,虽然军力比刘和更强,却只能缩手缩脚,苦果自吞。

渤海郡内的状况,也不怎么理想。袁绍把这一郡交给他之前,就已经搜刮过多次,还迁走了郡中不少大族。

有出自渤海高氏、原本统领郡兵的高览,也接受了其陈留同宗、袁绍外甥高干的拉拢,带着郡兵中仅有的一屯骑军前往邺城投靠,让公孙瓒对袁绍更加愤恨。

如今有袁术主动派人前来,公孙瓒自是欣喜不已,很快订下了共同对付袁绍的盟约。

使者还好意的提醒他,如今青州黄巾贼大起,正北上往平原国进发;平原国南部的高唐县,已经在召集兵力,守备高唐津关。

但其毕竟不过一介县令,兵力十分有限;包括整个平原国,因前年受过青州黄巾贼的肆虐,国中城池颇为荒残,这次很可能也无法抵挡住黄巾贼,沦陷之日或在不远。

公孙瓒并没有怎么放在心上。他现在只想借着与袁术结盟之机,把原本许给他的安平国争取到手。

至于青州闹黄巾贼,和他冀州有什么关系?

因此在平原国派出使者,前来渤海郡请求支援时,公孙瓒毫不犹豫的予以拒绝。

然而他马上就后悔这个决定了。

平原国向他求助不成,转而向相邻的甘陵相刘和求助。并且向周边发出公文,声称要联合州内郡国长吏,表甘陵相刘和为青州刺史,平定州内黄巾!

这平原相陈纪,你要早说有这样大的好处,我公孙瓒能不答应吗?

还有那个刘和刘伯平,怎么好事都落在了你的头上?上回是甘陵国,这回是整个青州!

公孙瓒直接在郡廨中大砸大闹,肆意的发泄了好一阵。

等到甘陵相刘和派来使者,公孙瓒本不想搭理他,却因有把柄在刘和手中,不得不忍住心中的嫉恨予以接见。

使者名叫崔琰,声称是奉着国相刘和之命,约他一并出兵平原国,讨伐青州黄巾贼。

公孙瓒没好气的回应道:

“刘伯平还想着好事么?他把讨伐黄巾贼的好处都拿走了,却又让我给他出力?”

“自然不会让公孙长史白白出力的,”崔琰笑道,“敝君说了,只要长史助他击退青州黄巾贼,保住平原国,再收复平原以东的济南国,便将这冀州甘陵国让予长史。”

公孙瓒顿时大喜:“此言当真!?”

“当然。敝主即将担任青州刺史,若有了济南国为容身的驻地,如何还能继续占据冀州的郡国呢?”崔琰的回答非常贴心,“公孙长史也在大司马府下,和敝君实为一家人啊。”

“敝君若是离开冀州,这甘陵国不交给长史,难道还交给那袁绍不成?”

“伯平此言甚是!倒是我见外了,”公孙瓒喜笑颜开,“既是一家人,我自当全力助伯平击溃黄巾贼,在青州立足下去!”

“有公孙长史这千金一诺,青州黄巾贼何足为患?”崔琰恭维道,“在下的使命既然完成,这就回甘陵向敝君复命,也请长史做好出军击贼、接收甘陵国的准备。”

“好说!好说!”公孙瓒热情的应下,令谋主关靖把崔琰送出郡廨。

虽然之前建议公孙瓒去信袁术,让他扣留刘和,给刘和留下了一个绝大的把柄。但关靖毕竟跟随公孙瓒那么长时间,向来也非常得力,如今依然颇受信任和重用。

等到关靖回返,公孙瓒向他问道:“依士起之见,刘伯平此议是否出自真心?”

“属下认为并非虚言,”关靖回答道,“平原相陈纪素有名望,州内的平原相孔融亦有大名。有他二人向朝廷推举,刘和必得青州刺史之位。”

“届时他为青州之长,要平定州内黄巾贼,如何还会继续留在冀州?这甘陵一国,除了托付给将军,岂能有别的处置?”

“如此我就放心了!”公孙瓒满意的点了点头。

然而,想到刘和的收获,他的语气中依然余妒未消:“只是又便宜了刘伯平!”

……,……

崔琰离开渤海郡,风尘仆仆的往回赶。

这一阵他为了刘和四处奔走,几乎没有多少闲下来的时候。

但获得的成果也是巨大的。

先是和平原国相的长子陈群约好,由平原国率先派人向公孙瓒请援。此时公孙瓒正忙于和袁绍对峙和交涉,必然不愿分心支援平原国。

如此一来,平原国再公开向甘陵国求援,并顺势推举刘和为青州刺史,公孙瓒哪怕心怀嫉妒,也没有任何话说。

平原国都先行找过他了,谁让他自己拒绝的?

他既然拒绝,平原国再去找甘陵国求援,并预先许以报酬,岂不是理所应当?

如此一来,刘和再派他前往渤海联络时,因着有这番前情在,公孙瓒也不至于因妒生恨,断然拒绝与刘和合兵。

至于把甘陵国交给公孙瓒,乃是不得已而为之。

刘和去了青州,将致力于讨平州内黄巾贼。无论是出于朝廷制度,还是出于自身能力,都无法再顾及到甘陵国。

如此情势下,交给公孙瓒,总比直接丢下不管、让袁绍和公孙瓒出兵相争要好些。

正如他向公孙瓒所言,两人毕竟同在大司马府之下,有着同僚之谊。

当然,甘陵国内的民众,肯定也是要有所照顾。如果他们要躲开将来很可能发生的冀州战乱,又愿意继续跟随刘和,大可以随他一同迁往青州。

他甘陵崔氏,也必然会跟随刘和一同迁往青州的。

尤其是观察过渤海郡民风,见识过公孙瓒的治政理民水准之后。

青州那边迭经战乱,世家大族几乎为之一空,民众也基本被裹挟着从了黄巾贼,荒废无主的田地比比皆是,不愁没有立下家业的资本。

崔琰在马车上思索着这些事,决定先顺路前往平原国,拜会国相陈纪。

和公孙瓒达成协议的事情,肯定要通报陈纪知晓。而平原国国廨所在的平原县,大致位于甘陵国甘陵县和渤海郡南皮县之间,稍稍绕个半天的路程即可两便。

然而,当崔琰到达平原县,前往拜会国相陈纪时,却发现他并不在国廨中。

留守的郡丞,和崔琰已经颇为熟悉,很贴心的告知他道:

“高唐县已经出现了一伙黄巾贼,国相特意领郡兵前往,助刘县令抵御之余,也欲一观贼势。”

“除了我们国相之外,贵君刘国相也率领一部骑军去了高唐。”

“崔掾要拜会我们陈国相也好,要向刘国相汇报事务也好,都不妨直接去往高唐那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