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上计长安,殊为不易
- 刘协:待朕看看尔等的下场!
- 秋郢
- 4299字
- 2025-05-10 07:00:11
率军返回安德城,刘和举办了一场庆功宴,招待诸位立下功绩的将吏。
投效不满半年的骑司马赵云,大司马府别部司马刘备,以及其麾下的关羽、张飞等,尽数出现在了宴会上。
反倒是一些老资历的将吏们,因着表现一般,只能与士卒们一同庆祝。
如今这战乱初现的世道,宛如大浪淘沙。能力出众的将吏终究会出头,而那些仅以资历、关系居于上位的人,就免不了会被淘汰下去。
非但在军中,各州郡的长吏也是如此。一些往日的名士,无法适应这个世道,或者没有足够的武力,就只能弃官归家,乃至于死在强邻、盗贼的手中。
如平原国相陈纪,虽然名满天下,也担任过朝廷五官中郎将、侍中重职。但这次如果没有刘和、公孙瓒援助,只能弃官而走。
刘和明白这个道理,对这新投效的诸人,表现得非常重视。
他首先领众人一起酹酒于地,祭奠阵亡的将吏们,而后向关羽致以初献:
“云长阵斩贼首张绕,为此战第一大功,请受我之初献!我已经拟好给朝廷报捷的文书,为云长请以校尉之军职,列侯之爵赏!”
平定黄巾贼三十余万,其破敌之功,自是属于刘和;其次便是关羽的斩将之功,以校尉之职、列侯之爵相酬,乃是题中应有之义,朝廷上也不会有任何的阻碍。
饶是以关羽之沉着高傲,此时也不禁有些目眩。
白身而至校尉、列侯,这是何等难得的际遇!大汉受命以来,除了亲近外戚,恐怕也没有几人能够获得。
他深深的吸了一口长气,把心境平复下来,举盏向刘和致酢,又向刘备施以一礼。
能够获得这次立功的机会,也亏了刘备的声援。
而且,他率领的百余名骑卒,严格来说乃是刘备个人的部曲,有好些都折损在了这次突袭中。
刘备连忙回礼,心中略有些苦涩。
倒不是因为自己的部众立下此等大功,后来居上。这等容人的雅量,他刘备还是有的。
然而,他的两名族弟,却在此战中一死一重伤,再也无法追随于他。
涿县刘氏中,和刘备同龄的子弟本就不多,大部分见他放弃经业,招兵从武,都不愿弃家追随。难得有三四人信任于他,随他辗转数州,到现在却已经尽数折损……
刘和再次致以亚献,褒扬率领幽州骑的鲜于辅、率领郡国兵的鲜于银:
“两位校尉随我守备甘陵国,覆灭来犯的黑山贼,此战中又立下显著功绩。我已向朝廷报功,为两位请以名号,以彰声威!”
鲜于辅、鲜于银二人各自称谢,致酢相和。
带名号的校尉,秩一千石,佩银印青绶,比一般校尉的地位要高上不少。
他们有独立领兵之权,其军可称为“营”,以自身名号为营名,拟于北军五校。
例如公孙瓒,因讨伐张纯之功,升迁为比二千石的骑都尉,却仍然要从属于朝廷派遣的中郎将孟益。直到再次立功,降伏了辽东属国乌桓首领,才从朝廷得到了“降虏”之名号,立降虏营,为降虏校尉、降虏中郎将。
而各将军、中郎将名下的校尉,虽有帐内、左、右、前、后等名目,乃至督军、佐军、赞军之职称,却并非朝廷授予的正式名号。
褒奖了这两位,刘和再次致以三献:
“骑司马赵云,前时俘获黄巾贼前锋渠帅;大司马府别部司马刘备,守备高唐县、平原县有功;郡国兵前锋骑张飞,身先士卒,力抗黄巾贼主力,斩杀贼寇数十。”
“此三人功劳显著,亦当兼任朝廷官职,以示褒扬!”
……,……
刘和的报功文书,连同贼首张绕的首级,以及甘陵国上解朝廷的赋税,都由上计掾崔琰送往朝廷。
和他同行的,有渤海郡上计掾关靖,同样带着报功文书及渤海郡赋税;又有平原国上计掾陈群,解送平原国赋税,并有州内郡国长吏推举刘和为青州刺史的奏疏。
进入东郡之后,又有东郡上计掾任峻。
任峻字伯达,河南郡中牟县人,曾为县主簿。关东讨董时,曹操进军中牟,任峻收宗族及宾客家兵数百,投入曹操麾下,是最早追随的数人之一。
曹操对他也极其信重,不仅表奏他为骑都尉,还把从妹嫁给了他。每次出战,都以他在后方留守,负责军资辎重的转输。
这次前往长安上计,最关键的路程就是河南郡内的那段,不仅人烟一空,而且还有牛辅的大军。曹操以他为上计掾,正可以利用他熟悉郡内的优势,为众人指引道路方位。
任峻向众人通报周边的态势,解释现在出发的理由:
“前时李傕、郭汜祸害完颍川,又攻入了陈留郡,从东面威胁虎牢旋门关。驻关而守的钱塘侯,为了避免腹背受敌,已经弃关退往中牟大营。”
“而牛辅之军遂得以入关向东,与李傕、郭汜一同劫掠陈留郡。河南郡中,已经没有了董卓的乱军,正适合押送赋税前往长安。”
崔琰、陈群等人各自颔首认可。
他们都是聪明人,知道任峻为何有这么一番解释。
从理论上来说,他们解送赋税前往长安,乃是为朝廷效命。考虑到长安朝廷在董卓的支配下,董卓的军队不应该为难他们。
可如果是处于战事之中,以董卓麾下凉州军的糟糕军纪,哪会去管这些?
若是碰到牛辅麾下的乱军,不仅他们解送的赋税会被抢走,连他们自身的性命也难以保全。
由此可见,如今朝廷想要获取关东的赋税,是有多么的不容易。
赖于任峻的指引,众人越过了荒无人烟的河南郡,进入弘农郡新安县,越函谷关至渑池县地界。
渑池县也有董卓的军队,乃是中郎将董越。不过他这是驻军,颇受军纪约束,不至于太过骚扰地方,更不会为难各郡国前往长安的使者。
一行人继续西行,到达了弘农郡郡治华阴县。
这里是崤函古道中最险要的一段,同样有董卓的驻军,乃是中郎将段煨所部。
甚至连战国时期大名鼎鼎、屡屡决定天下大势的函谷关,最早也是建于华阴县境内。
然而在先汉孝武皇帝之时,出身弘农华阴的楼船将军杨仆,耻于做关外之人,奏请天子将函谷关东迁三百余里,这座著名的雄关,从此也就失去了大半的作用。
如中郎将吕布,原本驻于新安县函谷关。后来他被召往长安扈从,董卓并没有补充驻军,就任由那函谷关空着,于军务上也并没有什么妨碍。
崔琰、陈群等人到了华阴县,也就彻底放心下来。
待他们拜会过太守胡种,出示各自的掾吏印绶和郡国文书,自有公车送他们前往长安。
到达长安之后,崔琰、陈群、关靖、任峻等人诣尚书台上计叙职,向大司农库解送郡国赋税。
这是自关东、河北起兵以来,第一次有兖州、冀州、青州辖下的郡国前来上计。司徒、尚书令王允对此非常重视,亲自接见了他们。
崔琰、关靖顺势呈上各自的报功文书。王允览过之后,才知道青州黄巾再次爆发,而刘和、公孙瓒已经在青、冀边境覆灭三十万黄巾贼寇。
这是实实在在的大功!
两人都是中郎将,遇到黄巾贼来犯,跨境击贼乃是职权之内,并不需要朝廷诏令。
虽然如今的黄巾不比当初,其中多夹杂着老弱妇孺,但三十万这个数字摆在这里。凭两人的功劳,封侯拜将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他仔细核对过报功文书中的细节,尤其是战况、斩获、俘获、立功名录、各自功绩等,发现并无什么问题。
王允自己担任过豫州刺史,与皇甫嵩一起剿灭过黄巾贼,能够判断出战报的成色。
唯有那河东解县人关羽,于万军之中直接斩杀黄巾贼首张绕,实在过于惊人。然而有张绕的首级为凭,有甘陵、渤海、平原三郡国的文书为证,自然没有弄虚作假的余地。
再者,若非战绩属实,刘和有什么理由为一介白身请以厚赏?又如何让麾下将吏信服?
继续看过其他立功将吏的功劳,王允不禁啧啧称奇。
刘和此人,往昔在朝堂担任侍中之时,他也曾经见过,除了仁厚简朴之外,并无多少出奇之处。怎么一到了地方,居然就能收拢这么多得力将领,立下这般的破敌大功?
原本这些都需要朝廷御史、本州刺史复核。但执掌冀州牧印绶的袁绍,乃是朝廷叛逆,又与刘和、公孙瓒二人素不对付,自不可能指望他复核两人的战绩。
而青州刺史焦和,更是庸碌无能之辈,被黄巾贼困在州治,估计连州衙都不敢出,何况跨郡国前往青、冀边境?
如今四方多事,难得有将领还在平定贼寇,朝廷没必要在制度上予以苛求。
“两位中郎将绥靖地方,功劳卓著,朝廷当予以褒扬!”他把战报放下,笑着对二人说道,“一应立功人等的奖励,朝廷也会尊重两位中郎将的意见!”
崔琰连忙替刘和谢过朝廷恩典,关靖却向王允问道:“敢问司徒公,敝君此次立下功绩,可擢任为将军否?”
王允看过诸上计掾的履历,知道这渤海上计掾和他乃同郡人,很是亲切的应道:“然也。降虏中郎将此次覆灭黄巾贼前锋,又剿灭守营的顽贼,当擢任为降虏将军。”
“既如此,敝君有个不情之请,”关靖顺势提出了要求,“降虏之号,乃敝君昔年降伏辽东属国乌桓首领所得。然此次立功,乃是覆灭黄巾贼,仍以‘降虏’为号,恐是名不副实。”
王允明白了,公孙瓒这是想更改自己的名号。
此事倒也无妨。凭他这次的功绩,只要不是前后左右、征镇方面等重号,以及伏波、楼船、度辽等专有名号,朝廷都可以考虑。
当然,如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位同三公的名号,那是想都不用想的。
他问关靖道:“降虏中郎将可有属意之名号么?”
关靖等的就是这句话,忙不迭的应道:“敝君欲以‘奋威’为名。”
奋威将军,并非什么重号。然而,这是前冀州牧韩馥让州之后,袁绍为他向朝廷表奏的官职。
官职名号出于叛贼,朝廷自然不会予以承认。
可公孙瓒偏偏属意这个名号,显然是想继续和袁绍争夺冀州的控制权。
王允心下颇有不喜。可碍于朝廷的立场,却不能表现出来,只是颔首道:“朝廷自当考虑,不会拂了功臣报效之心。”
又有平原国上计掾陈群呈上奏疏:
“此次黄巾贼寇侵犯平原,声势浩大,赖建安中郎将之力,才得以保境安民。臣父平原国相,与北海孔国相等,举荐建安中郎将为青州刺史,平定州内黄巾贼!”
这件事倒是可行。
现任青州刺史焦和,无力镇抚州内,朝廷早已有心瓜代,只是未得其人。
以青州如今遍地黄巾贼的惨状,朝廷上有哪位重臣会愿意去?谁又有把握把贼情控制下来,并且安置民众,恢复态势?
平原国相陈纪,北海国相孔融,都是极具名望之人。他们举荐刘和,大概是看中了其保境安民的志趣,以及麾下的幽州骑军;而在举荐之前,大概也征求过刘和的意见。
既然如此,朝廷大可以同意。而刘和乃大司马刘虞之子,其对朝廷的忠诚可以保证,太师董卓那边也不会有什么问题。
最后就是控制东郡的曹操了。
曹操是袁绍的得力下属,去年在酸枣大营时,又曾经进兵与董卓部将徐荣交战,乃是切切实实的朝廷叛逆。
他这次派出上计掾,幸好是和刘和、公孙瓒等人的使者同行,而董卓本人又不在长安。
否则的话,谁知道董卓会不会临时起意,以叛逆之罪,直接把他的上计掾斩杀?
经历过张温之事,王允对董卓的人品再无任何期待。
好在如今是他王允代掌朝政,曹操遣人前来向朝廷上计,他可以将其定性为恭顺之举,并破格予以优容。
但接下来如何安排,就是一个问题了。
曹操这行东郡太守、行奋武将军,都是出于叛军的表奏和推举,朝廷自是不会认可。但如今他又实际占据着东郡,并向朝廷解送赋税。这太守之职,还是必须授给他。
事情报到董卓那里,王允也有信心说服。
实际上,在关东讨董之前,朝廷就已经任命曹操为东郡太守,是他没有前去赴任。
可他的军职如何安排?或者说,朝廷授予他军职,他会做什么?是继续跟随袁绍反对董卓,还是在朝廷的名义下对抗袁绍、袁术的叛军?
就算尚书台愿意,又用什么理由说服董卓?
王允决定去征求下天子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