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品牌拓展中的挑战与转机

随着“清河竹韵”在省城展销会上大放异彩,品牌知名度迅速提升,订单量呈爆发式增长。这本该是令人欣喜的局面,然而,林羽、张强和村民们却很快面临一系列棘手的问题。

订单的激增使得生产压力陡然增大。尽管村民们已经加班加点,但现有的人力和生产规模远远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林羽,照这订单量,咱们就算没日没夜地干,也很难按时交付啊。”王大爷看着堆积如山的订单,眉头紧锁,满脸焦虑。

林羽同样忧心忡忡,他深知按时交付对于维护品牌声誉至关重要。“王大爷,咱们得想办法扩大生产规模。要不,咱们在周边村子再招募一些会竹编手艺的人加入?”

两人说干就干,立刻在周边村落张贴告示,招募竹编艺人。告示一出,吸引了不少有手艺的村民前来报名。然而,新的问题又接连而至。这些新加入的艺人手艺参差不齐,要保证产品质量达到“清河竹韵”的统一标准并非易事。

“王大爷,您看这批新工人编织的竹篮,这缝隙宽窄不一,和咱们之前的标准差得有点远啊。”林羽拿着一个竹篮,无奈地对王大爷说道。

王大爷仔细查看后,叹了口气:“唉,手艺还得慢慢打磨。咱们得加强培训,让他们尽快掌握咱们的制作工艺。”

于是,王大爷和几位手艺精湛的老艺人主动承担起培训新艺人的任务。他们从最基础的竹条处理、编织手法教起,耐心地指导每一个细节。然而,培训需要时间,而订单交付的期限却日益临近。

“羽子,培训进度有点慢,订单等不及啊。这可怎么办?”张强焦急地在院子里来回踱步。

林羽一边思考一边说:“王大爷,咱们一方面加快培训进度,另一方面对订单进行分类。一些工艺简单的订单,优先安排给新艺人制作,咱们这边的老师傅负责指导和把关;工艺复杂的订单,还是由咱们熟练的村民来完成。”

就在他们努力协调生产的时候,市场上出现了仿冒“清河竹韵”的产品。这些仿冒品做工粗糙,价格低廉,不仅抢占了部分市场份额,还对“清河竹韵”的品牌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

“林羽,你看这仿冒品,质量这么差,打着咱们的品牌到处卖,顾客要是买了,肯定以为是咱们的产品质量不行,这可怎么得了?”王大爷气愤地拿着一个仿冒的竹编工艺品,对林羽说道。

林羽眉头紧皱,深知此事的严重性,但也没有什么办法:“王大爷,这个我们也没什么好办法,只能做好我们自己的产品。但咱们也不能坐视不管。咱们得收集证据,向相关部门举报,维护咱们的品牌权益。”别人卖东西只要不打着我们的品牌,我们也管不着。

同时,我们还要在我们自己的产品上添加了防伪标识,并在宣传中强调“清河竹韵”的正品特征,提醒消费者注意辨别。

在他们忙于应对这些问题时,一个转机悄然出现。一位企业家在看到关于“清河竹韵”的报道后,对这个品牌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主动联系林羽,表达了想要合作的意愿。

“小林,我很欣赏你们对竹编工艺的坚持和创新。‘清河竹韵’这个品牌潜力巨大,我想和你们一起把它做大做强。我可以提供资金和市场渠道方面的支持,咱们共同打造一个竹编文化产业综合体。”企业家诚恳地说道。

林羽听后,又惊又喜。他意识到,这或许是解决当前困境,推动品牌进一步发展的绝佳机会。他立刻召集张强和王大爷,商量合作事宜。

“这是个难得的机会啊。有了这位企业家的支持,咱们不仅能解决生产和市场的问题,还能把竹编产业做得更大。”王大爷兴奋地说道。

张强也点头表示赞同:“羽子,我觉得可以试试。但咱们得仔细商量合作细节,确保咱们的权益和竹编事业的长远发展。”

经过多次洽谈,双方终于达成合作协议。企业家注入了一笔资金,用于扩大生产规模、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同时帮助他们拓展更广阔的市场渠道。而林羽、张强和村民们则负责保证产品的质量和传统工艺的传承。

随着合作的开展,新招募的艺人在专业培训和先进设备的辅助下,手艺迅速提升,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同时,在企业家的帮助下,他们成功打击了仿冒产品,维护了品牌声誉。“清河竹韵”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品牌拓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而有力的一步,向着打造竹编文化产业综合体的目标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