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勇士、诗人与魔法:看见苏格兰
- 鲁佳
- 7566字
- 2025-03-28 18:34:59
自序
爱丁堡行走:讲故事的人
(一)
爱丁堡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城市,是第一座被授予“文学之都”的城市。每年8月举办的爱丁堡艺术节参与度位居全球前三,售出的门票数量仅次于奥运会和世界杯赛事。在我们专业同学刚到爱丁堡大学与导师的第一次见面会上,导师就告诉我们,爱丁堡被誉为“北方的雅典”,不仅因为这座城市里随处可见的希腊式建筑、高低起伏的地理位置和雅典相似,而且爱丁堡还是苏格兰启蒙运动发源地,这一点和古希腊雅典在西方文明中的地位类似。
散落在爱丁堡城区,成立于1583年的爱丁堡大学,是英语世界最古老的大学之一,始终位居QS世界大学排名前20位。无论是校园位置还是精神气质,无论是物质文化地理还是精神文化地理,这所世界一流大学已经与爱丁堡这座魅力城市融为一体。我在这座内涵丰富又极具梦幻气质的城市和大学里求学问道,每时每刻都在被这座城市的物质文化景观和精神文化景观打动,每天都在享受这座城市带给我的惊喜和感动。爱丁堡的每一个小细节,都让我感觉如此地对味。
在爱丁堡大学艺术学院攻读硕士期间,我所学习的专业是“文化景观”(Cultural Landscapes),这个专业跟旅游人类学、文化地理和文化遗产都有一定关系。鉴于对爱丁堡的爱和所学的专业,我逐渐萌发了写一本介绍爱丁堡景观和苏格兰文化的书的愿望。我觉得这本书,是我对母校爱丁堡大学的一个表白,是我对我的专业文化景观的一个交代,是我对爱丁堡这座魅力无比的城市和苏格兰这个魔力无边的地区吟唱出的无尽的爱。更重要的是,我觉得我应该让更多的朋友感受到爱丁堡的“爱”,向更多的朋友分享这份“爱”,我必须把“爱(丁堡)”讲出来。
我希望无论是来爱丁堡短暂停留一两天的游客,还是待上一年半载的学子学者,在已经体验到爱丁堡这座城市的魅力、已经拥有“爱之初体验”的同时,通过读这本书,还能感受更多元、更丰富的“爱”。我更希望为没来过爱丁堡的朋友,介绍一个如诗如画、如史如书的爱丁堡,构建一系列苏格兰旅游文化符号和意象。中国文化中本来就有“卧游”的传统,世界上美丽的魅力城市那么多,我们不可能穷尽,我希望没来过爱丁堡的朋友至少可以在这些文字中“卧游爱丁堡”“云游苏格兰”,通过爱丁堡这座极富代表性的城市,走进苏格兰文化深处。
就这本书的体裁和风格而言,我采取的分享爱丁堡这份“爱”的方式既是游记,又不仅仅是游记。说是游记,是因为书中关于爱丁堡这些我认为值得推荐和分享的地方的文章,都是我亲自去观察、记录、感受、体验,然后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而成。从这个角度可以说,我写的是一篇篇游记。说不仅仅是游记,是因为一般意义上的游记,大多是去一个地方游览了一次之后,回来再查阅一些资料,记录下游历的心情和感受。但我关于爱丁堡的这些文字的产生却没有这么容易。我认为我关于爱丁堡的这些“游记”,同时也具有“日记或月记”“小论文”“传说搜集整理”“行走笔记”“受到文学之都灵韵感染的作品”等几个特点。我这样来为这些文字定位,有以下几个理由。
第一,由于在爱丁堡待了一年多,文中提到的这些地方,这些景观,我并不是只“游”了一次,而是游历过无数次,很多景观甚至是每天都会经过,每天都在观察和体验。有时候正在宿舍写关于某一个景观的文章,突然感到无法完全描述出我想要的效果,我就马上出门,再去这个地方转一转,获取细节,捕捉灵感。
比如我在写亚当·斯密(Adam Smith)雕像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就反反复复去观察过好多次,直至我自认为已经把这座雕像“吃透”,才开始下笔。而写关于爱丁堡大草坪的文章,则是因为我几乎每天从图书馆回宿舍都要穿过这片草坪,而每一次难过的时候,我也会独自来到这片草坪。这片大草坪就是我的大海。关于大草坪的这几篇文章记录了这一年多我对这片“大海”的观察与思考。至于卡尔顿山(Calton Hill),我光是到山上看日落,就去过十次以上……
好在爱丁堡并不大,这些地方我步行20分钟即可抵达。所以,我觉得我的这些文章,不是去过一次就回来匆匆写就的“游记”,倒可以说是对这些景点的点点滴滴心得体会的叠加,是日积月累下来的“日记”“月记”甚至“年记”。
第二,这些文章还涉及很多苏格兰这个地区和爱丁堡这座城市的历史。为了弄清楚这些历史,我查阅了很多中英文书籍。有些书甚至并不来源于爱丁堡大学图书馆,而是在苏格兰大大小小的旧书店淘得。为了回国以后深入阅读,进一步补充细节,我还千里迢迢地把其中一部分原版英文书海运(嫌空运太贵)回了中国。因此,我觉得我虽然是在写游记,但下的却是类似于写小论文的功夫。
第三,这本书的一部分文章还谈到了很多爱丁堡和苏格兰的传说。关于这些民间传说故事,我能查找到的英文资料大多是一些片段和简介。更多的细节,我是从老师的课堂上、从同学的八卦中、从导游的讲解里、从当地人的闲聊中,以口耳相传的方式获得的。我不禁想起了本雅明(Walter Bendix Schoenflies Benjamin)在《讲故事的人》里提到的“口口相传的经验是所有讲故事者都从中汲取灵思的源泉”。我把听来的这些故事、细节和片段消化组合,融入我的一篇篇关于爱丁堡传说的文章中。我感觉写这部分文章的时候,更像是在做民间传说搜集整理工作。
第四,爱丁堡这座城市不大,我几乎每天都要在城市中行走,而行走是最容易“出思想”的。这本书的文章里很多想法,就是我在“休谟步道”散步时,在波多贝罗(Portobello)海岸远眺时,在圣玛格丽特湖(St Margaret’s Loch)边静坐时,在“皇家一英里”上徜徉时,在司各特雕塑下沉思时……突然涌上脑海所得。我都及时用手机记录下了我即时的感受,然后回家慢慢整理成文。书中提到的这些地方,我几乎都是一个人步行前往,灵感在行走中产生。我认为,这样积累和产出的文章更扎实一些。这是一本在行走过程中反复思考后产生的笔记,也是自己与自己的心灵反复对话的产物。
第五,爱丁堡是一座“文学之都”,产生过很多文学名家。这些人大多数都是土生土长的苏格兰人,但也有长期在爱丁堡居住的英格兰人,被这座城市的气氛感染,在这里写下巨著。比如在爱丁堡的咖啡馆和酒店完成了《哈利·波特》第一部和最后一部的J.K.罗琳。而我以爱丁堡大学学生的身份,有幸在这个“文学之都”浸泡了一年多,无形中也受到了“文学之都”的气质和氛围的影响和浸润,同样也获取了“文学之都”带给我的灵感和启发。飘浮在这座城市空气中的文学因子和思想因子,就像进入了这里其他作家的脑海那样,也进入了我的脑海。
我不认为我在爱丁堡写作本书的时候,没有受到“文学之都”气氛的感染。相反,我甚至感觉当我在写其中很多文章,尤其是在写这座城市那些作家的文章时,冥冥之中,这些前辈给我注入了一股力量,仿佛悄悄地握着我书写的手。我有时候甚至感到欲罢不能,有必须写下去的责任。因此,这一本在“文学之都”写了一年多的书,多多少少可以说是“受到文学之都灵韵感染的作品”。
综合以上几个理由,这本关于爱丁堡文化景观的书,我觉得不能简单地用“游记”两个字来概括。借用旅游人类学的一个概念,局外人(outsider)和局内人(insider),这两种人对一个地方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一种纯粹是短暂的游客的视野,另一种是当地人视野。写作这本书的时候,我认为我是一个介于局外人和局内人之间的状态。我甚至觉得,我在爱丁堡这一年写的这些关于爱丁堡的文字可以从某种程度上理解为人类学家的田野记录或者旅游民族志,是“游客凝视”的深度产物。或者说,借用旅游人类学视野中“驻客”的概念,是“驻客凝视”的产物。当然我尽量写得生动有趣,毕竟,这些文字只能算是我的爱好,是文学与我的专业文化景观的一次初步结合尝试,这算是文学作品而绝不是学术论文。毕竟,文学写作才是我这个自我认同为“作家”的人更擅长的。
(二)
从形式上看,本书根据在爱丁堡的行走轨迹,借助爱丁堡老城和新城、城区和郊区的区分,以爱丁堡城堡、“皇家一英里”、爱丁堡大学、王子街和亚瑟王座等几个核心旅游片区进行定位和延伸,划分了好几条线路。“别荡失太早,旅游有太多胜地”,读者只要翻开本书,跟随目录的指引,一篇一篇往下读,就仿佛置身爱丁堡,在爱丁堡一步一步、一景一景、一次一次地畅游。看风景、听故事、知历史、增智识。
从内容上看,本书主要从以下五个视角,通过五种主题,去讲述爱丁堡,走进苏格兰。
第一,本书是一场英国文学之旅。
爱丁堡是一座文学之都。在我看来,这座城市最大的魅力就是这里土生土长的作家、诗人和思想家。爱丁堡是文学青年朝圣之地。这里有著名作家沃尔特·司各特(Walter Scott)的纪念塔和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Robert Louis Stevenson)的故居,金庸先生曾经说过,“我之会写小说,全仗得到爱丁堡两位大师的教导指点,那就是沃尔特·司各特爵士和罗伯特·史蒂文森。”有苏格兰民族诗人罗伯特·彭斯(Robert Burns)的纪念碑和雕像,他创作整理的《友谊地久天长》享誉全球,他的作品还影响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民谣创作人鲍勃·迪伦(Bob Dylan)和流行音乐天王迈克尔·杰克逊(Michael Jackson)。另外,还有坐落在创作了福尔摩斯系列小说的柯南·道尔故居街道上的同名酒吧,既善于写哲学著作又善于写散文的哲学家和知识分子休谟(David Hume)的雕像和故居,“一战诗人”萨松(Siegfried Sasoon)和欧文(Wilfred Owen)写下反战诗句的医院和山坡……
在爱丁堡,会由衷地感觉这座面积不大的城市就是一个西方文学源地,“文学之都”这个名号当之无愧。我在爱丁堡期间,怀着文学朝圣的心情,对这些文学景观进行了无数次“文学之旅”,记录了自己身临其境的感受,更重要的是借机讲述了这些跟爱丁堡有重要渊源的作家和文学景观背后的故事。我认为这些“文学之旅”的文章是这本书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本书特色之一,可以让读者朋友了解爱丁堡跟这些文学巨匠之间的渊源和故事,也可以进一步理解爱丁堡这座城市为什么被称为“文学之都”。
除了前面谈到的这些作家,爱丁堡这座“文学之都”对于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的魅力,就是遍布全城的哈利·波特印迹。如果要在英国进行一次“哈利·波特文学寻根之旅”,爱丁堡是首选之地。爱丁堡是《哈利·波特》的“故乡”,J.K.罗琳深受爱丁堡的景观和氛围影响,在爱丁堡创作出了《哈利·波特》第一部和最后一部。我在爱丁堡这一年,出于兴趣,努力在爱丁堡挖掘和发现J.K.罗琳的灵感来源,想知道爱丁堡是如何启发和影响J.K.罗琳创作《哈利·波特》的。我在这座城市很多地方都找到了《哈利·波特》的渊源景观,这是一座“哈利·波特景观之城”。这些意外发现也都体现在本书的一些文章中,这也是一本关于“在《哈利·波特》的故乡发现哈利·波特的印迹”的书,如果是“哈迷”来读这本书,会发现很多小惊喜。
第二,本书是一次通过爱丁堡文化景观走进其背后的苏格兰文化历史之旅。
除了阅读爱丁堡有关的书籍和文字,我发现了另一种读爱丁堡的方式:阅读景观。这里的街道、建筑、雕塑都有自己的故事和历史。其实在欧洲中世纪,识字率还并不普及的时候,人们也是通过雕塑、绘画、教堂里的彩绘玻璃窗……来了解文化和历史。在爱丁堡这座有厚重历史感的城市,我每时每刻都沉浸在历史不同的表述形式中。
在室外,我每天都与各种景观相遇,每天都在经意或不经意中阅读景观。在室内,出于对英国史及其苏格兰史的极大兴趣,让这趟苏格兰之旅更有意义,我一本一本地阅读相关历史书籍。在景观中、在书中,英国历史上的一幕幕,苏格兰王室的一幕幕,苏格兰与英格兰交战、联合、合并的一幕幕,都在我眼前重现。我决定把景观与文字结合起来,把阅读景观与阅读文字的心得用自己的文字表现出来,借机对英国历史,特别是苏格兰历史和文化做一些力所能及、抛砖引玉的介绍,提高大家对苏格兰历史的了解和兴趣。这是本书内容之一,也是本书写作目的之一。
第三,本书包含了爱丁堡的自然景观和山水游记。
爱丁堡可能是我见过的拥有最丰富、最全面自然景观的城市。这座城市有山、有海、有湖、有河、有不计其数的草坪,有各具特色的花园……可以说是集大自然的万千宠爱于一身。还有随处可见的小动物,比如松鼠、兔子、天鹅、海鸥、鸽子、云雀、松鸡、野鸭……爱丁堡有非常优美的植物园和非常悠久的动物园,而爱丁堡本身,也仿佛是一个天然的植物园与动物园,令人心旷神怡。这是一座充满勃勃生机的山水花园城市,有爱丁堡的自然美。这让我们充分意识到,在历史和人文景观这么丰富的地方,自然景观也可以保存得很好,人与自然可以不留痕迹地融为一体。在爱丁堡,各种生物和谐共生,随时都可以体会到一种万物一体的愉悦和快乐。我也把我这一年与爱丁堡自然景观相处的经历写了下来,为来爱丁堡游玩或者留学访问的朋友提供一个参考。毕竟,亚瑟王座观日出,卡尔顿山看日落,波多贝罗海滩听潮声,圣玛格丽特湖边喂天鹅……都是在爱丁堡跟自然风光互动时的美好体验。
爱丁堡的自然景观这么丰富、这么全面,我也一直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爱丁堡模样。如果不是因为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就算身在他乡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如果不是中国的人文山水早已进入我的灵魂,中国的一切都让我牵挂与关心,我常常觉得,就在此地度过余生,也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
第四,本书也是对爱丁堡大学这所世界名校的一次文化和历史探寻,同时还从写作上把爱丁堡大学的几个学院与《哈利·波特》中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四大学院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关联。
本书结合爱丁堡这座城市的历史,讲述了爱丁堡大学几个学院的故事。于我而言,爱丁堡这座城市与爱丁堡大学,两者是合而为一的。读这所大学是因为这座城市,来这座城市是因为这所大学。爱丁堡大学是我的梦校,也是在气质上我特别认同的一所大学。爱丁堡大学就是我的“地理自我”,我对这所大学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内心深处有一种价值关联。我与这座城市、这所学校、这些景观处在一个价值体系里。我当然要毫不吝惜对她表达我的爱,大大方方讲出来。因此,我也挑了几所学院来进行书写,分别是法学院、医学院、神学院、艺术学院和教育学院。
巧的是,有资深哈迷认为《哈利·波特》中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四大学院格兰芬多、斯莱特林、拉文克劳和赫奇帕奇的原型就是欧洲古典大学传统中四大学院——法学院、医学院、神学院和艺术学院。其实,我在最初选择爱丁堡大学这几所学院开始书写之时,只是想对几所我能够从写作上驾驭的学院进行一个介绍,纯粹是根据我个人的兴趣、偏好和我手中素材的多少在进行选择,并没有考虑到“哈利·波特”这个因素。
具体而言,选择法学院和神学院,是因为这两所学院是爱丁堡大学最有代表性的“老学院”和“新学院”,至于为什么叫“老”,为什么又叫“新”,读了本书的相关文章自然会知道。选择医学院,是因为我在爱大这一年,经历了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而爱大的学子正在自发地将医学院的中国校友钟南山推选为爱丁堡大学杰出校友。在此刻,爱大校友都以爱大医学院为傲。选择艺术学院和教育学院的理由则更简单,我自己就读于艺术学院,是艺术学院学生中的一员。除了艺术学院,我去得最多的就是教育学院,因为我在教育学院选了好几门英文课,所以对这两所学院更为熟悉、更有感情,从写作上也更能驾驭。
我在确定了我的选题,写作已进行了一部分以后,才渐渐意识到我选的这几所学院刚好跟《哈利·波特》中四大学院相对应。我也选择了爱丁堡大学的教育学院,这个学院其实跟《哈利·波特》的四大学院是对应不上的。但我在写作过程中突然想到,《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刚好就是爱大莫雷教育学院培养出来的英文教师,这真是一个巨大的巧合!这么一来,《哈利·波特》中四大学院的原型以及作者J.K.罗琳就读的学院,就都出现在了这本书里。不得不感慨在爱丁堡这座“文学之都”,或许真有一种神奇的魔力在指引我写作,而指引我的魔力和指引罗琳创作《哈利·波特》的魔力,是否就是同一种魔力?
第五,本书还融入了很多爱丁堡和苏格兰比较有代表性的民间传说故事。
爱丁堡是一座有很多精彩故事的城市。尤其是民间轶事、历史传奇、逸闻趣事……这些故事都与爱丁堡的地理环境和城市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在第一次从导游那里听到爱丁堡这些有趣故事的时候,我就产生了极大兴趣。尤其是我发现身边很多中国留学生对这些故事、传说和典故并不熟悉,逐渐产生了尽量搜集更多故事的想法。为了倾听这些故事,我专门参加了好多个爱丁堡不同主题的城市游(tour),包括免费的和付费的,跟随大大小小的导游,听他们讲述苏格兰的历史文化和爱丁堡的故事传说。
在这些短暂旅途中我发现,去参加这些城市游的中国人非常少,团员几乎全是来自欧洲各地的人。我混在里面,最开始甚至有一点点不自在,感觉自己来错了地方。中国人很少参加这种当地人的城市游,我想也许至少有三个原因。
首先,可能跟这样的城市游是由苏格兰导游进行全英文讲解有一定关系。从国内来爱丁堡旅游的游客,尤其是年龄偏大的,不见得能听懂全英文的讲述,尤其是苏格兰口音。其次,刚到爱丁堡的人都有这个感觉,即使没有任何人当导游,自己在街上随意闲逛,都是一步一景,直叹自己的眼睛怎么看也看不够。所以来此游玩一两天的游客,也确实顾不上再去参团听爱丁堡的故事。最后,我身边的中国留学生,去参加这些城市游的也不多。他们倒不是因为听不懂英文,我觉得可能是因为长期住在这里,有“主人翁”的心态,心想“我都是这里的人了,游个爱丁堡还需要导游吗”,再加上学业也占据了很大一部分时间,游览爱丁堡也有很多方式,所以就忽略了参团听故事这种打开爱丁堡的方式。
但我觉得,无论是短暂停留的游客,还是长期居住的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尽管身心都体验到了爱丁堡的美和魅,但如果不了解爱丁堡的这些传说,仍然是某种程度上的美中不足。于是我在这本书中也记录下一些在爱丁堡发生的比较有代表性的传奇和典故。我希望对爱丁堡感兴趣的朋友,除了对这里的城堡和教堂、山水和街道、雕塑与绘画、美食与美酒有所体验外,最好也对爱丁堡的民间传说故事有一定感悟。这些在当地流传的民间故事是爱丁堡的精神文化地理,是苏格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很多故事其实就隐藏在爱丁堡街头的某一个酒吧、某一家旅店、某一道城墙背后,了解这些故事以后,再去游览这些景观,就能拥有更丰富的精神体验,爱丁堡之旅也会收获更多可以回味的精神享受。
当然,我以有限的能力和时间所搜集到的这几个小故事对于爱丁堡和苏格兰的城市传说而言,必然是挂一漏万的。只是希望通过我搜集的这些故事,为去爱丁堡游玩的朋友多提供一个打开爱丁堡的方式。
其实,这整本书,我所有这些关于爱丁堡的文字,又何尝不是在讲述爱丁堡和苏格兰的故事呢。莫言在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演讲时说,“我该干的事情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讲自己的故事”“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我还是要给你们讲故事”。本雅明也在《讲故事的人》里提到,德国俗谚说“远行人必有故事可讲”“讲故事的人取材于自己亲历或道听途说的经验,然后把这种经验转化为听故事人的经验”。我去苏格兰远行了一年,我就是这个远行人,我同时也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在这本书里,我要结合我自己的亲历和经验,把我心中爱丁堡的故事,讲给你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