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镇社区生态优化规划策略与技术
- 司马蕾
- 1616字
- 2025-03-28 11:53:08
1 村镇社区生态优化的总体目标、原则与内容
1.1 研究的背景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村镇、农业、生态空间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日渐加剧,一些村镇的规划侵占了大量的自然生态空间,加速了生态系统的功能退化,也造成了诸多的环境问题。自然资源部于2019年5月下发了《关于加强村庄规划促进乡村振兴的通知》,明确村镇的规划工作应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并强调应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实现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同时坚持因地制宜、突出地域特色,防止乡村建设“千村一面”。
在这一要求下,需要系统且精细化的村镇生态空间新规划方法和技术,提升空间规划的质量和可持续性,以顺应时代需求。尤其在村镇社区这一过去较少关注的微观尺度层面,亟须研究生态空间的功能与格局优化策略,以满足我国当下的新发展需求。
1. 生态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需求
人类活动已经对有限的地球生态造成了全球变暖、生物种类减少等巨大的影响。随着对环境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确保生态环境资源使用的可持续性已经成为未来社会发展中的当务之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总书记统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做出的重要论断,也为我国在新时代营造绿水青山、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有力的思想统领。除了政策指引,近年来,我国民众的环保意识也在不断提升,在未来的村镇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应追求“保护国土与生态环境”“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资源循环型社区”等主题,实现生态保护与地区建设的和谐发展,而针对村镇社区的生态空间优化将助力相关理念的落地。
2. 城乡统筹与美丽乡村建设需求
2008年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首次明确把村庄纳入规划,标志着中国将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规划制度,进入城乡统筹的规划管理新时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实施丰富了美丽乡村规划的内涵——在规划过程中既要考虑乡村的特征,强调其与城市不同的景观、人地关系、生产与生活方式;也要考虑城乡统筹,坚持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的基本原则,在提升村镇现代化水平的同时体现地方特色。而生态空间的规划是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目标的关键要素,社区生态空间的功能与格局优化有利于在避免对河流、山林、农田等自然空间的破坏的同时,创造出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一致、相互依存、富有地区特色的村镇环境;在提升村镇人居环境的同时营造美丽的乡村景观。
3. 面向乡村振兴的村镇活力重塑需求
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将乡村发展建设推向了国家战略高度,并成为引领全国乡村发展建设工作的总纲领。在这一战略指引下,乡村规划的数量和类型都比以往更丰富,规划理念与技术手段也在不断创新。为了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必须重新审视农业和农村在当代生活中的价值——农业以自然物质循环为生产力的基础,除了生产食物,农业生产活动还发挥着保护国土、涵养水源、保护自然生态等多样化的功能;而农村空间除了支持农业生产,还可以作为与自然接触的场所让民众体验新的生活方式,对面临人口老龄化、活力低下的广大村镇地区的经济振兴有重要作用,而对村镇社区生态空间的重塑和优化是从物质层面赋予农业农村这一新功能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方兴未艾,村镇的建设需求依旧兴旺,村镇地区的规划工作面临着多变的社会环境和脆弱的生态环境的双重挑战。在实践中,村镇生态资源遭受侵害、破坏生态和伪生态的建设行为屡有发生。但目前对于村镇生态空间规划的研究仍以宏观和中观层面居多,能在微观层面具体、细致地指导生态空间优化规划的方法体系研究较为缺失。在此背景下,本书将结合我国实际需求与发达国家经验,在第1—5章中分别梳理村镇社区生态优化的基本目标与原则、社区规划各阶段中的生态优化策略、针对微观尺度的生态优化策略、促进“三生”和谐发展的生态优化策略、体现公众参与理念的生态优化策略,形成村镇社区生态空间功能与格局优化策略库,为微观尺度的国土空间优化和规划工作提供参考,并促进村镇整体空间规划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