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镇社区生态优化规划策略与技术
- 司马蕾
- 2995字
- 2025-03-28 11:53:08
1.2 村镇社区生态空间优化工作的总体目标
在世界各国的城镇化历程中,村镇的发展相较城市地区存在滞后性,且地域覆盖面积广、物质基础相对薄弱的情况普遍存在。为此,虽然规划的原则相类似,各国也根据各自国情制定了不同的政策,并采用有不同侧重点的规划方式来引领村镇社区建设和生态空间的协调发展。例如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制定的乡村发展政策的主要目标为强化农业生产和开发乡村特有资源;并要求规划措施与之相结合,强调尊重地方发展的独特性,保留地方特色等。美国则遵从市场经济的大原则,通过前期规划将建设活动的选址、规模、功能限制在生态环境允许的范围内,但土地开发的强度、建筑密度和形式则依市场需求确定。
相比之下,东亚地区的日韩等国与我国有更多文化、资源、体制上的相似之处。例如东亚地区同属汉字文化圈,有相同的饮食结构,以稻作农业为主,乡村面貌较为接近;人口和城镇密度大,从人均资源看都属于“农业小国”;与欧美国家相比都属于政府主导性更强的社会体制。这些因素决定了东亚国家的乡村在城镇化的进程中会遇到相似的课题。同时,东亚地区的村镇发展都受到了欧洲建设实践的影响,目前都在探索本土化和多元化的建设方法。
我国目前已经对村镇生态格局的优化有了一些理论性的研究,但对于融合多学科、针对微观尺度的具体规划方法与策略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为此,本书先对主要发达国家的现行村镇社区生态环境保护方针、生态格局优化办法与相应的措施进行了分析,这部分的理论整理较多参考了生态规划源起的欧美地区经验。在此基础上,梳理了面向我国国情的生态功能与格局优化策略,这一过程中则更多参考了与我国的村镇规划需求共性更多的经验。
如上所述,我国现有的宏观与中观尺度的村镇生态空间优化研究多以国土保护和提高空间利用效率为主要目标,为了让这些规划目标能够在微观尺度中落地,并指导实际的社区规划工作,研究整理了如图1-1所示的村镇社区生态空间优化规划的5项工作目标。

图1-1 村镇社区生态空间优化规划的总体目标
为了实现以上目标,生态空间的优化规划需要具有多样化的视角,并建立有利于提高规划的实效性的工作机制。图1-2从这两个角度出发,梳理了以形成适应国情、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村镇社会为总体目标的生态空间优化规划工作要点,并将在下文进行具体说明。
1.2.1 确保多样化的生态优化视角
1. 村镇社区环境的整体优化
村镇社区中的生态空间,除了耕地之外,还有环绕在住宅周边的树林、水渠、池塘、田埂、堤坝等多样的生态空间,将其有机地整合起来,就能构成孕育多种生物的生态系统,并形成良好的村镇景观。尽量保护和修复这种古已有之的生态环境,对于建立良好的村镇生态体系具有重要意义。而由于各地的乡村面貌和农业作业内容各不相同,对生态空间的具体优化措施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区别对待。
2. 通过公众参与建立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循环型社会
为了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村镇社区,还应在生态空间的优化规划中积极地推行“公众参与”,通过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达成建设循环型社会的长期目标。而为了尽量使包括农户在内的当地居民成为生态优化规划的主体,让居民主动认识到当地的生态价值非常重要。为此,有必要推行生态环境相关知识的教育宣导,让当地居民能自发地评估和认识该地区的生态价值。在此基础上,规划方案需要当地居民、行政部门等达成共识后方可实施。

图1-2 支持村镇社区生态空间优化目标达成的工作要点
3. 降低规划的环境负担并创建良好的环境
在村镇社区规划中,通过对排水系统、农田空间、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的整治优化,可以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经营的合理化和现代化,并通过保护持续的农业生产活动实现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为此,在村镇社区规划中,应该尽量保护原有的农业活动,在不影响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尽量采取措施减少或避免规划建设对农村的自然环境以及景观造成负面影响。
4. 在调查、计划、施工等各阶段都要考虑生态优化
为了降低规划对生态系统的负担,可以参考国外的“战略性生态评估”概念。以德国为例,各州会根据联邦自然保护法制定自己的自然保护法,再由各州、市等不同层面按照该法规制定景观和生态系统的“景域(Landschaft)规划”内容,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村镇的具体规划。这一做法值得我国参考,即不仅要在项目的设计和施工阶段,还要在规划构思的早期阶段就将生态优化因素纳入决策过程。
5. 在确保工作的透明度和实效性的基础上考虑生态优化因素
在规划工作的各个阶段,都需要听取当地居民、专业人士、行政机关的意见,并主动地实施生态评估,对结果进行透明清晰的公示和意见听取。在具体的村镇社区规划中,还应建立具有实效性的工作机制,提高规划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合理的机制的建立对于在村镇社区这一微观层面的规划的落地效果尤为重要,在下一节将做专题讨论。
1.2.2 建立具有实效性的工作机制
为了在村镇的社区规划中切实落实对生态空间的优化,除了规划方案本身,还应研究为了实施该规划所应建立的实效性机制。机制建设的要点如下。
1. 在项目的调查、规划、施工的各个阶段导入生态优化机制
在对社区规划进行构思时,要预先制订生态环境保护方案,并听取当地居民以及专家的意见,从调查和规划方案的制订阶段就考虑生态优化问题。此外,在项目的施工和维护管理的阶段,也要对规划的环境影响以及环保措施的效果进行监测。
具体而言,对生态优化问题的考虑要在项目的早期就开始,因此有必要在调查和规划方案的制订阶段就开始制定生态优化的相关策略。而在审核规划方案时,除了考虑常规的“项目的必要性”“技术的可行性”“方案的经济性”等要素,还有必要加上与“对生态环境的优化效果”相关的内容。而规划方案除了应包括生态优化的专项内容,还有必要准备专家意见报告,以及制定生态优化内容的实施措施等。此外,在项目的施工中和项目完成后的维护管理阶段也要考虑生态优化问题,并对项目的生态影响进行持续监测。特别应注意在维护管理阶段也需要建立基于当地居民的参与和合作的管理机制。
2. 重视当地居民等的意见
为了在听取地区居民意愿的基础上制订规划方案,在审核规划方案时,可以考虑增加当地居民的意见书和协议等内容。除了制定相关规定,还应积极促进规划方案制订和施工阶段的公众参与,尽量创造机会广泛听取包括农户和非农户在内的当地居民的意见,建立能促进多主体间达成意见共识的机制。
为了建立公众参与机制,所需要的前期准备和开展规划的费用会有所增加,但这部分成本增加能让当地居民甚至其他地区的民众都享受到规划成果的利益。为此,可以基于对公众参与带来的好处的认识,与相关的利益方探讨如何分担增加的费用,提升机制运作的可持续性。
3. 确保工作的客观性、透明性
要确保生态优化方案的有效性,应在确保客观性和透明性的基础上推进项目,为此从前期调查和规划方案的制订阶段起就有必要从专家和当地居民代表处收集与当地生态环境相关的信息,并充分地交换意见。此外,还应根据需要,在项目的施工过程中以及施工完成后从专家和当地居民处收集与生态优化效果相关的信息。
在进行生态优化方案的制订时,可以让有相关知识的有识之士担任咨询工作,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为此,可以考虑将当地的各类技术人员、大中小学的教师、博物馆工作人员、生态保护团体的成员等登记在册,并建立联系体系,以备今后在项目的各个阶段能够向这些专业人员进行咨询。
图1-3梳理了以提升工作的实效性为目的、兼顾以上三点内容的生态优化规划机制与流程。

图1-3 具有实效性的规划机制与流程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