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朱允炆的五大优势!

事物的发展并非是一蹴而就,而是不断的螺旋式上升。

朱元璋有所启发,后世先进的思想和制度,虽然无法直接照搬用在大明。

但是,触类旁通,其中一些细枝末节,在如今这个世界,用上来也并非水土不服。

杨靖所提出的百姓呼声,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或许杨靖只是突发奇想,觉得为官者应该多多倾听百姓的声音,如此才能够做到为官为民,刚正不阿。

但朱元璋更多是想着,百姓呼声的开设,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这意味着,自从世间有了尊卑等级之分后,处于底层的老百姓,第一次有了在明面上发声的机会。

世上最难踏出的就是第一步,思想的发端最难的便是从零到一的这一步。

老百姓一旦有了发声的机会,势必会要求更多,势必会慢慢的对现状感到不满。

不满,是改变的开始,也是推翻旧秩序的源动力。

当老百姓不再浑浑噩噩的过日子的时候,便意味着思想上的变革已经成功,意味着延续数千年的剥削和不平等,从此失去存在的土壤。

朱元璋的思维顿时活络起来,他充分认识到,自己以往将有些事情,想的太过于复杂,以至于前进的脚步受到了挂碍。

国人向来是喜欢折中的!

鲁迅先生振聋发聩的声音似乎就在耳边响起。

朱元璋自嘲的笑了笑,打扫好心情,看向紧张等待着的杨靖,点了点头,道:“你的提议咱允了。”

“磨刀不误砍柴工,百姓呼声的开设,需要有完整且详细可行的章程,你抽出时间,尽快将章程给咱。”

“莫要让这个栏目,成为一纸空文,务必让其落在实处,真正为老百姓谋福祉。”

朱元璋的声音落在杨靖耳中,不啻于荒漠中涌出的一口甘泉,振动和兴奋从他心底里漫了出来。

他急忙起身跪在一旁,双眼湿润,叩头道:“陛下圣明,微臣替天下百姓,叩谢陛下恩典。”

“杨爱卿请起,如果天下的官员都像杨爱卿这样,肯花心思为天下百姓做实事,大明定会繁荣昌盛。”

“此事咱就交给爱卿了,务必要小心谋划,不可急躁行事,凡事多想一想,等有了章程,咱便下旨。”

杨靖用力的点了点头,道:“微臣定当尽心竭力,不负陛下信托之恩。”

……

入夜时分,灵堂偏殿。

朱允炆揉着眉心,驱散着脑海中的昏沉感。

长时间睡眠不足,致使他面容近乎枯槁,双眼下黑眼圈更是浓重。

尽管如此,朱允炆依旧坚持着每日守灵,不为别的,就为了这孝顺之名。

孝道,历朝历代都极为重视,史书上更是对孝子大加赞扬,百官对孝顺之人,更是肆意吹捧。

无非是花点时间花些精力罢了,这是一笔不会亏本的买卖,运作得当,甚至是千百倍的好处。

朱允炆身边,黄子澄弯着腰,小声细说着近来发生的事情。

困在深宫之中,朱允炆接触外界事物的方式,便是通过他人的转述,虽说隔了一重,可好歹能够知晓天下大事,不会成为睁眼瞎。

听完黄子澄的讲述,朱允炆故作深沉,问道:“黄师,如今皇祖父亲自下旨,将二叔夺爵斩杀,你认为这皇储之位,该落在谁的头上?”

“毫无疑问,自然是殿下。”

黄子澄应和着来,这问题在他看来不过是明知故问,大抵是小孩子一点点玩闹心思罢了。

他不等朱允炆问及原因,便直接答道:“之前微臣为殿下分析三大优势,已经十分保险。”

“现如今秦王被杀,殿下的优势更大,依照微臣分析,如今殿下已经有五大优势。”

“殿下乃太子长子,宗法传承有序,此其一也;”

“太子深得陛下喜爱,如今太子早逝,殿下又与太子颇多相似,此其二也;”

“殿下仁孝,日夜守灵,贤名广传,此其三也;”

“前三者,微臣已经言明,乃是殿下三大优势,如今又新增两大优势!”

“秦王朱樉因罪被杀,乃陛下欲推之《同等律》而忍痛下手,如今百官无一人反对,可见其由。”

“故此,其四者,晋王朱棡,虽已是名义上嫡长,但其行为多有不法,陛下若立之,如何服众?”

朱允炆一听,面带讶异之色,问道:“这一点你是如何得知?《同等律》虽重要,皇祖父却舍得牺牲掉二叔?”

“陛下雄才大略,高瞻远瞩,自然是做足了准备,更何况,若是秦王不死,殿下如何名正言顺的上位?”

黄子澄轻轻捋着胡须,面上带着势在必得的微笑,“陛下用心良苦,此前拒绝臣等奏本,想必是时机未到。”

“黄师如此说,的确有些道理。”

朱允炆有所明悟,细细思索片刻,便觉得的确是如此,但他还是有所担忧:“那四叔呢?他不同于二叔和三叔,可是向来端正严肃,未曾听说他有什么骂名。”

“这便是微臣要说的第五大优势!”

“殿下可知,这一次秦王因罪被杀,其背后便有燕王推波助澜,甚至于陛下所做出的决定,同样是燕王提议。”

黄子澄面上带着不屑地笑容,继续道:“燕王如此做法,虽说讨得陛下的欢心,但却自绝于天下,自断于宗室,绝无可能继位。”

“更何况,晋王无法继位,怎又轮得到燕王?不论他如何花费心机,这储君之位,注定轮不到他。”

“从太子到燕王,都是孝慈高皇后所生,如今太子病逝,秦王被杀,晋王残暴,燕王自绝于宗室。”

“微臣实在想不出,殿下有失败的可能,储君之位,必定为殿下所有。”

“殿下只需要做好份内之事,静待时机一到,便可功成名就!”

朱允炆听黄子澄一番分析,顿时双眼放光,精神振奋。

原本有些昏昏沉沉的脑子,此刻陡然间清醒过来,脸上多出几分自信的神光。

“黄师所做分析,鞭辟入里,实在是精妙,看来我可无忧矣。”

朱允炆信心饱满,手指抓住黄子澄手掌,情真意切,道:“黄师待我至诚,待我登临天下,必不会忘记黄师恩情。”

“殿下言重了,此是微臣之本分。”

黄子澄也有些激动,双眼不免湿润,多年的栽种如今终于快到收获的时候,他不免有些哽咽起来。

两人相互劝勉一番,朱允炆才继续开口,道:“如今形势万变,还需劳烦黄师帮助。”

“殿下请说,微臣定会尽心竭力!”黄子澄自是表达忠心。

“如今《大明新青年报》如火如荼,百姓爱不释手,若是能够在上面发表文章,定会吸引百姓目光。”

朱允炆微眯着眸子,道:“我近来实在没有时间,虽有心而无力,还想劳请黄师,为我写一篇文章,代为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