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拉人入伙

他们收的干货均价在一毛七,如果真的能卖五毛钱一斤,那是翻了三倍!

这可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王巧来没被喜悦冲昏头脑,问莫一山:“消息可靠吗?”

莫一山将烟蒂丢在地上,用脚拧熄,“不可靠我费这劲干嘛。”

见他盯着自己看了半晌,莫一山故意逗他:“你说,不如我们拉祝大富一起干怎么样?”

提起祝大富,王巧来直摇头:“算了,他这人你又不是不知道,只进不出又拈轻怕重的,带他干还不如找小伟他们。”

“他们有自行车,不怕吃苦,还拿得出几十块钱。”

小伟叫肖志伟,和他一起的还有和他同龄的孙盛强。

他们三个从小光屁股长大,小时候一起爬树抓鸟,长大打牌喝酒吹牛,感情深厚,不是莫一山这种外地人能比得上的。

莫一山点头:“那行,回头你联系他们,让他们来我家吃个饭。”

人来不来也无所谓,重要的是要将他们口袋里的钱掏出来。

看着他这么痛快,王巧来懵了:“你来真的?”

“废话,我还能骗你?”

“行,那可说好了,回去我就去找他们,中午到你家撮一顿。”

“成,就这么说定了。”

王巧来带着肖志伟和孙盛强到莫一山家时,莫一山正蹲在门口地上杀黄鳝。

自行车还没停稳,肖志伟打趣道:“哟,今天太阳打西边出来了,山哥亲自下厨啊?”

莫一山笑着指了指屋,招呼道:“屋里坐,烟在桌子上。”

三人进了屋,首先看到的就是堆放在墙角的那几个大麻袋。

孙盛强啧啧两声,“来哥,你们这是收了多少货,这么大一堆?”

王巧来给他们散了烟,“这才多少,我们既然要收货,那自然是越多越好。”

他上前随便打开个袋子,露出里面装着的干菌子,“你们看这干菌子,漂亮吧?”

肖志伟点头:“不错,货是没问题,但消息可靠吗?”

谁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他得慎重考虑。

反倒是孙盛强没那么多顾虑,王巧来找他,他就屁颠屁颠的跟来了。

他揶揄道:“小伟,你怎么跟个娘们一样磨磨叽叽的,想干就干,不想干就不干呗。”

他大咧咧地坐在竹椅上,对王巧来说道:“我可先说好,多了没有,我只拿得出五十块。”

那是他全部家当,要是亏了,他就真成穷光蛋了。

王巧来笑着给了他一拳:“五十块不少了。要是不够,我们晚上去抓黄鳝,上午收干货,干他一票大的。”

孙盛强不满地撇撇嘴:“来哥,你也太不厚道了,瞒得死死的,一点风声都没透露。”

王巧来郑重地说道:“说实话,要不是看玉秀嫂子可怜,我连山哥都不想带。”

提到刘玉秀,肖志伟问莫一山:“山哥,嫂子怎么样,没事吧?”

“出院了,在娘家养身体呢。”

莫一山说着,将处理好黄鳝放在窗台上。

“盛子,我们可不是故意瞒着你,我们当初干的时候,祝大富还在旁边呢,连他都没说。”

肖志伟接过话头,“他要真和你们干了,再赚钱我都不来。”

“对,我也是这个态度。”

孙盛强点头,他很认同肖志伟的话。

他们对祝大富都很鄙夷,也看不起他。

以前他们三人聚在一起时能打能闹,祝大富一来,这两人就各自找借口离开,谁的面子都不给。

三人闲聊了一阵,又回到刚才的话题:“但话说回来,山哥,你那个消息是真的吗?”

莫一山架锅烧水,点头:“放心吧,赚钱肯定没问题,就是看你们舍不舍得下本钱。”

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这个道理,他们都懂。

“那我可先说好。”肖志伟开口,“我和狗盛子一样,只拿得出五十块钱……”他哼哼唧唧,“那可是我的老婆本。”

孙盛强翻了个白眼:“行,知道你拿老婆本出来做生意了。”

一句话,惹得大家都乐了。

这两人入伙,能带来一百块资金,已经不少了。

按他们现在的收购价,就算两毛钱一斤,一百块能收五百斤。

何况他们晚上还可以抓黄鳝来卖,到时候再收点鸡蛋鸭蛋什么的,保守估计能收七八百斤以上,如果再贪心点,至少能收一千斤。

“那晚上要和你们去抓黄鳝吗?”

“当然一起去啊。”莫一山说道,“你们也别杵在这里了,来搭把手啊。”

四个人嘻嘻哈哈地炒了几个菜,商量好晚上去哪里抓黄鳝后各自散去不提。

晚上九点半,四人有说有笑打着手电筒往郊外走去。

到底人多力量大,一个晚上的工夫,他们竟然抓了近四十多斤黄鳝。

第二天早上送到国营饭店时,李国平都吓了一跳。

“你小子行啊,我辛苦赚的钱,都被你薅走了。”

“那哪能呢。”王巧来打着哈哈,“我们赚个辛苦钱,哪能跟你比呢。”

从国营饭店出来,肖志伟两人知道他们一个晚上就赚了六十五块钱,每人能分十六块多时,两人眼睛都亮了起来。

直说找到个赚钱的好门路。

但,四人还不能闲着。

他们还要去乡下收干货,于是这笔钱统一放在莫一山手里,谁也没提分钱的事。

莫一山拿个小本子,认真记下今天抓黄鳝的收获。

亲兄弟明算账,账还是得记。

前进村被扫荡过了,再去那里也没什么意义,他们只能去更远的地方。

一连二十多天,四人晚上抓黄鳝,上午去周边村子收鸡蛋和干货。

蚂蚁搬家似的,莫一山的屋子里一点点堆满干货,都快没落脚的地方了。

这期间,得了王巧来指点的莫一山有空就去刘家刷存在感。

刚开始去,刘建军看到他就拳头、棍子齐上阵,打得莫一山没有招架的余地。

陈腊梅在边上数落他。

刘家的邻居也在旁边指责他。

好在莫一山心理素质强,承受能力大,不管他们怎么说,他站在边上一言不发,老老实实受着。

到了后面,他甚至反客为主,给骂累了的陈腊梅倒杯水润润嗓子,让她喝口水再骂,惹得陈腊梅那个爆脾气上来,拿起笤帚追着他打。

莫一山每次去绝不空着手。

不是拿点刘玉秀爱吃的笋干,就是送点鸡蛋黄鳝啥的,偶尔还会带包红糖割点肉。

刘援朝没啥爱好,就喜欢喝点小酒。

莫一山就投其所好,隔三差五给他带一两瓶。

至于刘建军,这小子没啥爱好,他有个收音机,莫一山就给他带磁带。

什么流行带什么,虽然语气还是很冲,至少带一盘去就能换他个笑脸相迎。

时间一长,刘家人的态度慢慢改变,不再那么冷眼针对他。

从一开始的不让进门,出现就被刘建军打出去,到后来能在门口和刘玉秀说两句话,再后来能在刘家喝口水,这一切的一切都在昭示着,他和刘玉秀极有可能不会再走上辈子的老路。

这是个好消息。

莫一山和王巧来收货也没停,直到来到八月份。

八月份野生黄鳝越来越少,市场上的价格也渐渐走高,即便他们去收,也收不到什么货。

有时候忙活一个晚上也只能抓一两斤,莫一山才决定停下黄鳝的生意,将山货整理出来,准备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