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

杨晓敏是我的硕士生,她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聪慧干练,语言表达流畅。入学时,晓敏已从事了多年外国文学教学工作,学习期间则表现出勤奋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较强的科研能力,并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硕士毕业后,已经晋升为副教授的她,克服重重困难选择继续求学,于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专业获得博士学位。在多年的交往过程中,我感到杨晓敏是一位脚踏实地、勤学上进的年轻人。她经常跟我谈起自己对比较文学前沿问题的思考,并且对蒙古族文学与世界文学关系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不久前,杨晓敏将多年的学术探索凝结成一部书稿交给我看,并希望我能为她写序。我非常感慨,又十分欣慰。

翻开杨晓敏的学术专著《文学跨界与跨文化研究》,我感到,多年的教学与学习积淀打开了她的学术视野,特别是长期对比较文学的学习与研究,使她的学术探索贯穿着比较意识,这也是当代学者应该具备的学术理念。这本书最大的特点便是“跨”——跨界、跨文化。“跨”就是打通,就是交融。该书中有学科之间的打通,如生态伦理学与文学、影视艺术与文学;有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打通,如蒙古族文学与其他民族文学的比较研究,中西方文学现象之间的交流与影响以及文化传统的差异性研究。本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作为生活在内蒙古的学者,作者以其地缘优势,对蒙古族文学进行了很有启发性的研究。就书中涉猎的文学体裁而言,有蒙古族文学中的史诗、小说、诗词,以及儿童文学作品等,作者对多种体裁中的代表性作品都进行了比较研究与现代阐释。本书还运用了比较文学的各种研究类型对蒙古族文学加以研究,其中有影响研究,如“蒙古族现代文学的现代性特征”等;有平行研究,如“萨福与朱淑真之比较”;有阐发研究,如“《江格尔》——蒙古族人民的‘理想国’”“创伤理论视角下萧乾短篇小说的儿童书写”;还有接受研究,如“萨空了对西方艺术理论的接受”。书中还有文学范围内部的比较研究,有形象学研究的“凤凌游记中的西方形象”;主题学研究的“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与中国藏域文学‘孤独’母题之比较”等。总之,本书在比较文学视阈下,对中外文学进行了“跨界与跨文化”的研究与阐释。特别值得肯定的是,作者秉承着“打通”“比较”这一学术理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个既典型又很有启发性的研究案例,如本书对“蒙古族现代文学的现代性特征”的研究即是当代蒙古族文学研究的一个缺项,书中对此问题的提出与思考对今后的蒙古族现当代文学研究将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学术研究是没有止境的,我希望杨晓敏再接再厉,不断探索,在学术研究中找到乐趣,取得更大成就。

王艳凤

己亥仲夏于呼和浩特如意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