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元洪天津出殡

《北洋画报》 第二百零六期 封面 1928年7月25日

天津作为北洋时期的政治“后花园”,自清末以来便寓居着近代中国政坛中很多遗老遗少、军阀政客。他们有的在此养老,有的则在此关注政局,相时而动。那个时代的天津,在繁华的租界、老城,不少人曾与大总统或国民总理同巷为邻。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曹锟等历任总统,以及很多北洋政府军政要人都在天津有自己名下的寓所和产业。他们中的很多人,不仅曾在这里策划“登场”,也最终在此“谢幕”。

1928年5月25日,寓居津门的黎元洪于观看赛马时突然昏倒。6月3日晚10时终告不治,逝于天津寓所,享年65岁。黎元洪病故后,国民政府即于6月8日发出优恤令,内称:“前大总统黎元洪,辛亥之役,武昌起义,翊赞共和,功在民国……”6月26日,内政部拟定治丧办法:举行国葬,修建专墓,葬期由国府派员致祭等。7月3日,内政部长薛笃弼致电黎绍基(黎元洪长子),转达国民政府举行“国葬”的决定。7月19日,在天津举行的出殡仪式体现出“国葬”级别。

《北洋画报》派出记者追随记录,并于一周后的7月25日出版的第206期做了详尽报道:封面是一张黎元洪头像照片,题记为“已故前大总统黎元洪氏最近遗影”;2版整版则以12张图片和1篇长文,详尽地报道了这一葬礼的全貌。文章《记黎殡》甚至将黎氏的出殡仪式与废除不平等条约联系起来:

黎宋卿故大总统,于本月十九日出其大殡,诚天津亘古以来,无可再大之殡也。天津出大殡者固多矣;而总统出殡,却为天津“出殡界”之破天荒。而且历来阔人出殡之仪式,殆莫不“满汉合璧”,“今古杂糅”;今黎氏之殡,完全为“真正的民国式”,其能打破全国出殡之纪录,实足称焉。又况且黎殡所经之路,多为各租界向不许出殡通过之要隘。英日法各租界之中街尤搭有路祭棚多座,实为前所未有。且有若干武装同志往参殡仪,皆全副武装,徜徉租界之内,非黎氏出殡,吾人何能观此佳况,斯倘亦废除不平等条约之先声欤?

此次大殡,所行路程大约有七八华里,而送葬队伍不下万人。据称,当日观礼者挤满了街道两旁,而临街楼房的阳台、屋顶,自然成了观众的看台;英、法、日等国的租界当局临时加派大批警员,于各要路口值勤站岗、疏导交通。

按照《北洋画报》文章结尾所说,“殡至容安别墅,为黎氏旧居,新建西式坟墓,极其阔状,闻系德国工程师所计画……黎氏灵榇,停厝中间小室内,或名此为‘寝宫’,是则未免不大‘平民化’矣”。

这一声势浩大的葬礼并不意味着黎元洪身后事的结束。同年10月26日,国民政府在北平北海公园为黎元洪举行追悼会,挽联各为“首义”与“护国”。1935年的11月24日,其灵柩最终被安放在武昌土公山墓地。当天,全国下半旗,停止娱乐活动;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题写“民国元勋”匾。按照中国传统习俗,黎元洪辞世整整7年后,终于“入土为安”。

《北洋画报》 第二百零六期 2版 1928年7月25日

1928年6月,黎元洪在天津去世时,正值北伐军进入北京即将开入天津。6月15日,南京国民政府发表《统一宣言》,宣布“中国统一告成”。同年底,北伐战争彻底结束。黎元洪的这一出殡仪式,可以被认为是南京国民政府为北洋时代国家元首所举行的第一场国葬,甚至可以解读成北洋政府的“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