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王熙凤·哭向金陵事更哀(3)都知爱慕此生才

  • 红楼密码
  • 洪思
  • 3176字
  • 2025-04-03 08:38:50

伟人说过,治国就是治吏。这个道理在晚明历史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明朝中晚期,文官集团都在竭力对皇帝进行道德绑架,逼迫皇帝依照文官们的意愿行事。或许明朝每个皇帝登基不久都能体会到,那些终日高呼忠孝节义的文官绝非什么善类。《红楼梦》第十六回,作者就借王熙凤之口描述了新君所面对的险恶政治生态:

你是知道的,咱们家所有的这些管家奶奶们,那一位是好缠的?错一点儿他们就笑话打趣,偏一点儿他们就指桑骂槐的报怨。坐山观虎斗、借剑杀人、引风吹火、站干岸儿、推倒油瓶儿不扶,都是全挂子的武艺。况且我年纪轻,头等不压众,怨不得不放我在眼里。

明朝中晚期,每个皇帝都在这样险恶的政治氛围中与官僚集团进行斗争。

正德皇帝朱厚照是嫡长子,自幼便是无可争议的帝位继承人,他可以高傲的无视文官们的各种约束、劝谏,于是便成了史家笔下的著名昏君。

聪颖异常的嘉靖皇帝朱厚熜,用“大议礼”之争驯服了百官,将文官们玩弄于股掌之间。嘉靖皇帝还给他的儿孙留下了一批忠于皇权的能臣,使得隆庆皇帝朱载垕能垂拱而治,做太平天子。

万历皇帝朱翊钧年幼时有张居正乾纲独断,厉行改革,把官僚们收拾得服服帖帖。万历亲政后,少年天子不懂得朝廷险恶,在文官们怂恿下自毁长城,废除了张居正所有辖制官吏的改革措施,最终不得不亲自上阵,像他爷爷发动“大议礼”一样,试图以“国本之争”驯服百官,但以失败告终,最后用消极怠工报复官僚集团。

天启皇帝朱由校天资聪颖,看似终日沉浸在木匠活中,其实已早早参透皇权与官僚集团斗争的奥秘,选择了魏忠贤用恐怖统治驯服百官,使得危机四伏的帝国能平稳运行。

崇祯皇帝朱由检登基时不懂得朝廷险恶,自以为尧舜,被政治正确的话术洗了脑,扳倒魏忠贤、削弱厂卫,自断了臂膀,让文官们放飞自我,帝国各种矛盾便如火山迸发。最终无能为力的崇祯皇帝发出“诸臣误我”“文官人人可杀”的感慨后,以一条白绫结束了生命。

南明建元之初,弘光帝朱由崧尝到了文官集团的厉害,于是选择马士英、阮大铖制约百官。但马士英不是张居正,阮大铖不是魏忠贤。懦弱无能的朱由崧没有忠于皇权而又能辖制百官的权臣可依赖,弘光政权也就迅速崩溃了。

明朝中晚期,解决吏治问题最成功的非张居正莫属。因为张居正不像嘉靖皇帝那样用权谋与百官周旋,也不像魏忠贤那样用特务辖制百官,而是推行“考成法”,试图从制度上进行约束。

《红楼梦》作为一部隐写明末血泪史的政治小说,其立意应该不止悼念故国那么简单,他以王熙凤这个荣府大管家为第一女主角,应该也有探讨治国理政之道的用意在里面。作者在楔子中说这部书:

第一件,无朝代年纪可考,第二件,并无大贤大忠理朝廷治风俗的善政。

第一件朝代年纪显然是细致可考的,于是乎书中自然也有“大贤大忠理朝廷治风俗的善政”。

毛主席曾提倡高级干部要读《红楼梦》,说要把《红楼梦》当历史来读,“读三遍不够,至少要读五遍以上”,应该是毛主席以政治家的敏锐,捕捉到了《红楼梦》以小说探讨治国之道的意图。

张居正改革作为明末历史上最为成功的政治实践,自然不会被《红楼梦》放过。虽然我们已经很明确王熙凤就是影射魏忠贤,但作者又在宁国府中安排了一出“王熙凤协理宁国府”的大戏,将张居正化身为宁国府中的王熙凤,把这场重要改革隐入《红楼梦》中。

张居正化身王熙凤的证据,藏在“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发生的地点和时间之中。

我们前面分析过,《红楼梦》是以泰昌皇帝为分界线,将晚明历史分为两个阶段,幻化为宁荣二府,宁府代表嘉隆万时期,是晚明的盛世。荣府代表天启、崇祯时期以及南明,是明朝的末世。宁国府这个背景就意味着“协理宁国府”隐写的是嘉隆万时期的事情。

秦可卿影射隆庆、万历、泰昌三帝,协理宁国府发生在秦可卿葬礼之时。隆庆帝死后不到一个月,张居正就扳倒了高拱,升任内阁首辅,王熙凤接管宁国府的时间线,与张居正升任首辅的时间线正好吻合。

可见,宁府中的王熙凤其实是张居正,荣府的王熙凤才是魏忠贤。

凤姐接受贾珍委托后,便总结了宁府的弊病:

头一件,是人口混杂,遗失东西;第二件,事无专责,临期推委;第三件,需用过费,滥支冒领;第四件,任无大小,苦乐不均;第五件,家人豪纵,有脸者不服钤束,无脸者不能上进。

这就是隐写张居正改革前明朝行政体系存在的弊端,如脂批所言:

五件事若能如法整理得当,岂独家庭,国家天下治之不难。

宁府的下人们听说凤姐协理宁国府,便有议论:

“我们须要比往日小心些。每日大家早来晚散,宁可辛苦这一个月,过后再歇着,不要把老脸丢了。那是个有名的烈货,脸酸心硬,一时恼了,不认人的。”众人都道:“有理。”又有一个笑道:“论理,我们里面也须得他来整治整治,都忒不像了。”

这是写张居正推行改革之初,朝廷内各种官吏的反应。

王熙凤接管宁国府后,对下人有一番训斥:

“既托了我,我就说不得要讨你们嫌了。我可比不得你们奶奶好性儿,由着你们去。再不要说你们‘这府里原是这样’的话,如今可要依着我行,错我半点儿,管不得谁是有脸的,谁是没脸的,一例现清白处治。”

晨会中,一个下人来迟,凤姐一番训斥之后,打了二十板子,又罚了一个月。

小说这些情节,都表现了张居正乾纲独断的铁腕手段,如史家对张居正的评价:宫廷内外,一律听令于己。赏罚予夺,悉数裁决于心。不怕有冒犯君王的嫌疑,不以处死权臣为忌讳。

张居正能用铁腕手段推行改革,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万历皇帝朱翊钧登基时仅九岁,张居正作为负责教导皇帝的老师,又是内阁首辅,既得皇太后李氏充分信任,又与掌印太监冯保关系极好,于是大权独揽,以至于自称“吾非相,乃摄也”,说自己不是宰相,而是代为天子行使职权的摄政。

凤姐接管宁国府后,做到了职责分明、赏罚清晰,“如今都有定规,以后那一行乱了,只和那一行说话”,“(管家)每日揽总查看”,这说的便是张居正推行“考成法”,把所属官员应办的事情定期立限,逐月检查,每完成一件登记一件,执行结果须如实申报,否则论罪处罚。

凤姐接管宁国府后:

众人不似先时只拣便宜的做,剩下的苦差没个招揽。各房中也不能趁乱失迷东西。

这些无头绪,荒乱,推托,偷闲,窃取等弊,次日一概都蠲了。

这才知道凤姐利害。众人不敢偷闲,自此兢兢业业,执事保全。

张居正独揽大权十年,用铁腕手段推行吏治改革,一改玩忽职守、政事荒废的官场风气,打造了一个高效的行政体系,即便在万里之外,早上获得命令,下午便会执行(“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有了如臂使指的行政系统,张居正开展了清查土地、平均税赋等一系列改革,尤其打击豪绅隐田漏税的行为,财税上大力推行“一条鞭法”,这些措施减轻了农民的税赋、徭役负担的同时,又大幅增加了朝廷税赋收入。

张居正主政期间,一改连年入不敷出、国库空虚的状况,财政盈余达到四百余万两,国库中的粟米可供数年使用。加上一系列军事、外交改革,使得万历初期海内肃清、四夷宾服、天下晏然,成为整个明朝最强盛的时期。

小说中,凤姐兢兢业业、不辞辛劳:

那凤姐不畏勤劳,天天于卯正二刻就过来点卯理事;

茶饭也没工夫吃得,坐卧不能清净;

并不偷安推托,恐落人褒贬,因此日夜不暇,筹划得十分的整肃;

历史上张居正推行新政亦是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最终积劳成疾,于万历十年(1582)病逝,享年57岁。

张居正改革减轻了民众负担,同时增加了国家财税收入,自然是通过剥夺官僚士绅的既得利益实现。于是官僚集团对之痛恨入骨。加之张居正对幼年的万历皇帝管教甚严,朱翊钧一直活在老师的阴影之下。

皇帝和官僚都痛恨张居正,于是张居正死后几日便遭到疯狂的反扑、清算。家产被抄没,家人被流放,门生故吏被削职乃至弃市,甚至有言官上疏要求掘坟鞭尸。张居正长子不堪忍受严刑拷打,自缢身亡;次子被发配边疆;三子投井、绝食均未死,被削籍为民。

张居正死后,他施行的新政被废止,除保留“一条鞭法”外,一切恢复故态。

正如《聪明累》所言:

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