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王熙凤·哭向金陵事更哀(2)凡鸟偏从末世来

  • 红楼密码
  • 洪思
  • 2759字
  • 2025-04-03 08:35:18

我们确定了王熙凤影射魏忠贤后,会发现作者对魏忠贤的态度并非像史书、小说中那样,认为他一无是处、罪大恶极。作者对王熙凤又爱又恨,甚至爱多恨。脂砚斋也说:

奸雄每每如此,我爱之,我恨之。

王熙凤是贾母的开心果,王熙凤所到之处尽是笑语欢声,她对贾宝玉、林黛玉的关心照顾可谓无微不至,乃至对待贾环也如和风细雨。王熙凤对贾府忠心耿耿,虽然经常拿公中银钱对外放贷谋取私利,但也常掏自己的私房钱贴补大观园开销。对于管理贾府也是尽心竭力,所以才落下“血山崩”之症。

但作者也不避讳王熙凤的阴恨毒辣,王熙凤审讯丫鬟时尽是恶辣之辞,“把嘴撕烂了他的”“烧了红烙铁来烙嘴”“拿刀子来割你的肉”。作为一部世情小说,王熙凤手上竟然有五条人命:设局害死贾瑞、尤二姐,吓死了鲍二家的,又一封信拆散了张金哥和守备之子,二人双双殉情。

魏忠贤正如第六十五回兴儿对王熙凤的评价:“如今合家大小除了老太太、太太两个人,没有不恨他的,只不过面子情儿怕他”。

天启皇帝对魏忠贤评价很高,临终前嘱咐弟弟朱由检要依靠魏忠贤,称其“恪谨忠诚,可计大事”。

但朝野上下对魏忠贤无不又怕他、又恨他。魏忠贤确实心恨手辣,通过东厂和锦衣卫辖制百官,投入诏狱的东林党人大多死状惨烈,弹劾过魏忠贤的杨涟入狱后遭遇严刑拷打,打得肉绽骨裂、髓血飞溅、齿颊尽脱、胁骨寸断,全身无一处完肤、无一寸完骨,最终以铁钉钉入脑中而死。

魏忠贤在历史上的恶名,与王熙凤在贾府的形象似乎并不匹配。不论王熙凤如何阴毒,不可否认她是贾府的栋梁,为贾府呕心沥血。

但在史书中,我们看到魏忠贤不仅欺上瞒下、迫害忠良,还有谋逆之心,害死了天启皇帝的子嗣,还欲图谋害崇祯皇帝。魏忠贤把朝廷搅得乌烟瘴气,搞得国将不国。

笔者认为,王熙凤作为《红楼梦》实际上的第一女主角,作者是有呈现真实魏忠贤、为魏忠贤翻案平反的用意,这甚至可能是《红楼梦》的创作动机之一。

历史由胜利者书写,那些记录历史的儒生,乃至那些投降了清廷,然后着手修撰《明史》的史官,要么就是东林党人,要么与惨遭魏忠贤迫害的东林党人有着千丝万缕关联。于是在他们笔下魏忠贤必然一无是处、罪大恶极,把魏忠贤描述为一颗巨大毒瘤,甚至是明朝灭亡的元凶。

其实很多关于魏忠贤的黑材料都经不起推敲。例如魏忠贤欲绝皇嗣、害崇祯,这两件事情完全不合逻辑,但大多数介绍明末历史的文章、书籍都会援引。

魏忠贤作为一个阉人,绝不可能有自立为帝的想法,无论他如何权势滔天,但他的权力完全依附于皇权,如若称帝必然众叛亲离、天下勤王之师蜂拥而至,最后定然死无葬身之地。

如果魏忠贤图谋不轨,唯一可做的事情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朱由校没有皇嗣,驾崩之后就会由已经成年的朱由检继承皇位。既然要挟持天子,那么一个襁褓中的皇子,显然比一个成年亲王更好控制。所以魏忠贤毫无害死皇子的动机。

崇祯皇帝朱由检继位后,如果被魏忠贤害死,那么无可争议的继位人便会是朱由检的叔叔,福王朱常洵。此时朱常洵已是不惑之年,而且朱常洵背后还有一个政治斗争经验丰富的靠山:郑贵妃。难道魏忠贤会认为朱常洵比朱由检更好控制?

可见绝皇嗣、害崇祯不过是后世史家为抹黑魏忠贤编造的黑历史。

那么魏忠贤是不是煽乱朝纲、导致明朝灭亡的罪魁祸首呢?

事实上,导致明朝崩溃的两个直接原因,一是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二是清军频繁入塞袭扰。恰恰在魏忠贤大权独揽之时,这两个矛盾都处理得很好。

天启时期陕西大旱已持续多年,但并没有发生严重民变,只有零星规模,不久都平息了。这说明天启时期剿抚有度,未使民变呈燎原之势。我们今天追溯明末农民战争的起点,往往都认为是天启七年(1627)七月的王二起义,这距离魏忠贤倒台还有四个月。王二起义之后,陕西农民起义便风起云涌,一发不可收拾,最后埋葬了明王朝。

魏忠贤倒台后农民起义就变为燎原之火,足见阉党把持朝政时,赈灾工作是有效的。正是崇祯皇帝彻底阉党,打破了原来还能维持运行的行政系统,使得政府的赈灾安置工作缺位,这才民变四起。

再看与清军对峙的辽东战场。

天启二年(1621)督师辽东的孙承宗开始策划构筑关宁锦防线以抵御清军。孙承宗是东林党人,魏忠贤与孙承宗有个人恩怨,魏忠贤曾欲拉拢孙承宗而被斥为权奸,不与交往。但魏忠贤大权独揽之后,关宁锦防线仍然进展顺利,成为明军抵御清军二十年的重要屏障。这个耗资巨大的工程并未因个人恩怨而遭到拖延。

魏忠贤独揽大权之时,辽东战场在袁崇焕指挥下还取得了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两场重大胜利,重创清军,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中遭遇炮击,身负重伤,七个月后去世。

相较之下,魏忠贤倒台后九个月,宁远城就因为欠饷四个月发生兵变。魏忠贤倒台后两年,就发生了“己巳之变”,清军绕过关宁锦防线,陈兵北京城下。

魏忠贤固然是个巨贪,魏忠贤掌管的东厂及锦衣卫固然手段狠辣,但魏忠贤确实能威慑大小官吏,从而让行政系统保持正常运转,也能防止官吏们贪墨无度。魏忠贤倒台后,崇祯皇帝废除了东厂、削弱了锦衣卫,文官集团也就彻底失去制约,崇祯朝成为明朝历史上贪腐最严重的时期。

陕西多年大旱,民变四起,很多地方出现人吃人的惨剧,崇祯闻奏痛心不已,调拨十万石粮食到陕西赈灾,粮食还没出京城就被户部扣了五万石,陕西巡抚、陕西知府又各拿走两万石,分发粮食的乡绅又分掉五千石,最后送到灾民手上的粮食只有五千石。

崇祯一朝,朱由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缺饷,朱由检苦苦哀求朝臣捐饷,东拼西凑才凑出二十万两白银,李自成攻入北京后,竟从北京官员手中榨出七千万两白银。

据《燕都日纪》《再生纪略》等文献记载,在大明王朝行将崩溃时,曾经侍奉过魏忠贤的司礼太监曹化淳曾上疏崇祯帝:“如果魏忠贤还在,事情不至于如此”,崇祯帝看后十分悲痛,下旨收葬魏忠贤骸骨。

是呀,魏忠贤在,何至于如此?

如此看来,天启皇帝朱由校临终前说魏忠贤“恪谨忠诚,可计大事”并非虚言,天启皇帝朱由校也并非昏庸无能之君,而是像他的曾祖隆庆帝朱垕载一样,是一个懂得垂拱而治的皇帝。

王熙凤的判词中有一句:凡鸟偏从末世来。

“凡鸟”是扣王熙凤的“鳯”字,又是引用一个典故。三国时嵇康与吕安是好朋友,一次吕安来访嵇康不在家,哥哥嵇喜出来迎接。吕安不进去,只在门上写了一个“凤”字就走了,嵇喜很高兴,以为是夸奖他。嵇康回来后告诉他,“凤”字拆开就是“凡鸟”,指嵇喜是平庸之辈。

与万历时期的改革家张居正相比,魏忠贤只能算一个平庸的“凡鸟”,他不能针对明朝的体制弊端提出系统的改革方案,而是借助特务系统用恐怖手段威慑百官,做的是拆东墙补西墙、挖肉补疮之事,但魏忠贤也算是个不错的裱糊匠,能平衡各方矛盾,让危机四伏中的王朝保持平稳运行。

崇祯皇帝将魏忠贤扳倒后,文官集团放飞了自我,各种矛盾失去平衡量,突然间爆发出来,帝国的大厦迅速崩溃。有如王熙凤的判曲《聪明累》所言:

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