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史无前例,初中生登陆顶级期刊

张涛被吴建国的反应吓了一跳,在他看来吴建国是那种风轻云淡,泰山崩于前面不改色的性格,怎么今天听到《数学进展》就失态了呢?

其实还真不怪张涛没见识,他不过是个普通师范毕业生,加上这时候没有网络消息闭塞,《数学进展》专业性又极强,不知道也属于正常。

“吴老师,您怎么了?《数学进展》很有名吗?”张涛发出了灵魂拷问。

“有名?”吴建国停下脚步,看着张涛,语气因为激动而有些颤抖。

“何止是有名!那是咱们国家数学界最顶尖的几份核心期刊之一!能在上面发表文章的,哪个不是国内知名的数学教授、学者?别说是中学生了,就是一般的大学教授、讲师,想在上面发文章都难如登天!我……我搞了一辈子数学,也从来没敢奢望能在《数学进展》上露脸!”

说到这,吴建国深吸一口气,试图平复激动的心情,眼神中的震撼却怎么也掩饰不住。

“这小子……他到底写了什么东西?难不成一篇初等数学的解题技巧就能被《数学进展》录用?!还惊动了北清数学系?!这……这简直是匪夷所思!”

他此刻的心情,已经无法用“惊喜”来形容,是一种近乎“惊骇”的感觉。他意识到,自己对“千里马”的评价,可能远远不够!“千里马”的潜力,已经超出了他对“天才中学生”的认知范畴!

顾学文不是“千里马”,是“万里马”“亿里马”!

同样,被《数学进展》录用的消息,再次飞到鹤市。

市一中、实验中学、铁一中的数学教研组里,当王卫东、陈实、赵阳这三位组长听到之后,反应比吴建国还要强烈,甚至强烈十倍,百倍!

“《数学进展》?!!”三个人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几乎异口同声地惊呼出来,声音同样变了调。

办公室里其他老师被三人惊呆,一时间都默默看着三位大组长,办公室鸦雀无声。

普通老百姓不懂《数学进展》意味着什么,普通数学教师不明白《数学进展》多高大尚,可对三大组长,他们搞专业教学和竞赛十几年,可是再清楚不过!

“是不是我听错了?是那个中科院数学所办的《数学进展》?!”王卫东一把抓过说出消息的老师,急切地确认。

“千真万确!稿费都收到了,三十块!”

“一个初中生能上《数学进展》?”陈实感到自己世界观要崩塌了。

赵阳习惯性推了推眼镜,镜片后的双眸充满了懊悔和苦涩,喃喃自语道:“完了……全完了……”

这一刻,三位数学组长原本对天才的惋惜,瞬间被一种更深层次、近乎绝望的懊悔取代!

此刻的他们肠子都悔青了!

他们终于明白,自己当初的放弃,是犯下了多么大的错误!

“当初就不该退缩!就应该不惜一切代价把他抢过来!”王卫东猛地一拍桌子,声音都在发抖,“这不是失去了一个好苗子!我们是失去了一颗足以长成参天大树的种子啊!一颗能让咱们学校真正起飞、甚至在全国打响名号的大树!”

“能在初中阶段就在《数学进展》上发文章,这已经不是用天才能形容的了,这是妖孽!是未来数学界的巨擘!这样的人才,本来应该属于我们实验中学!”陈实痛心疾首。

“有他在,再加上特级教师吴建国……溪县一中,这次是真的要起飞了”赵阳的话里充满无力感。他甚至可以预见到,未来三年,鹤市乃至全省的数学竞赛,恐怕会出现那个县城中学独占鳌头的奇迹。

巨大的失落感和对未来的忧虑,笼罩在鹤市三大重点高中的数学组。

而这场由一篇稿件引发的震动,还远未结束。

又过了几天,最新一期的《数学进展》终于出版了。

这本在国内数学界拥有极高地位的期刊,发行量并不大,通常只在各大高校、研究所和少数大型图书馆才能见到。

消息灵通的鹤市各中学的数学老师们,在得知顾学文的文章就刊登在这一期后,立刻像嗅到血腥味的鲨鱼一样,开始疯狂地寻找这本期刊。

然而,他们很快发现,鹤市这个中等地级市,竟然找不到一本《数学进展》!

各大中学的图书馆虽然也有订阅,但往往要等很久才能收到。

无奈之下,数学老师们只能各显神通,纷纷打电话、发电报给自己在省城甚至京城、魔都的同学、朋友,请他们帮忙购买最新一期《数学进展》,然后想办法通过火车捎回来。

一时间,这本原本只在数学圈子里流传的学术期刊,竟在鹤市教育界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抢购潮”。

过了两三天,通过各种渠道,吴建国、王卫东、陈实、赵阳等人终于拿到了这本让他们魂牵梦绕的《数学进展》。

他们迫不及待地翻到目录,很快就找到了那篇署名为“顾学文(龙江省溪县西堡镇中学)”的文章。

《处理特定不定方程整数解技巧——韦达跳跃初探》。

文章不长,连同例题和证明过程,只占了一个版面多一点。

这让几位原本期望看到长篇大论的老师们略感失望,失望的同时也更加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内容,可以凭借如此小的篇幅,登上《数学进展》这种的顶级学术期刊?!

几位名师集体摇头,纷纷定下心神,仔细阅读起文章内容。文章开头提出的那个例题(求所有正整数对(a, b),使得 a²+b²/(ab-1)为整数),看起来确实不算特别复杂,似乎用初等数论就能解决。

几位数学组长不约而同的产生了相同想法。先不看解法,自己做做看!

他们人人经验丰富、功底深厚,手底下也带着各自学校最顶尖数学尖子。他们立刻将这道题布置给了办公室里其他老师,不止如此,还让竞赛班的学生们一同攻关。

结果,令人震惊的一幕发生了。无论是经验丰富的数学教师,还是思维活跃的尖子生,面对这道看似“眉清目秀”的题目,竟然都束手无策!

常规的因式分解、模运算、不等式放缩等方法,要么走入死胡同,要么计算量惊人。

整整一个下午,上百位鹤市数学界的精英,对着这题冥思苦想,抓耳挠腮,竟然没有一个人能给出一个完整、严谨、令人信服的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