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山的腊梅开了第三度时,山下来了个意想不到的访客。
云松正在后山寒潭边练剑。这些年天问剑已不再随身携带,而是悬在草庐正堂,剑穗上系着苏蘅编的同心结。木剑“听雪“在他手中划出圆润轨迹,剑气激起的霜花在空中凝成太极图案,久久不散。
“云师兄!“清风的声音隔着竹林传来,“有贵客到访!“
来人身披鹤氅,头戴莲花冠,手持九节杖,竟是二十年未现世的玉真子。岁月未在他脸上留下痕迹,唯有眸中沉淀着比东海更深的沧桑。他身后跟着个十岁出头的男孩,眉清目秀,怀里紧紧抱着个青布包袱。
“这孩子我在终南山所救。“玉真子将男孩往前轻推,“根骨适合传承《太虚剑经》。“
男孩怯生生抬头,眼神却清亮如泉。云松在他身上看到了当年的自己——那个蜷缩在三清殿柱子后看雪的小道童。苏蘅闻讯赶来,见状蹲下身柔声问:“叫什么名字?“
“明心。“男孩声音很轻,“师父说,明心见性...“
“方能太虚归一。“云松接口,与苏蘅相视一笑。山风掠过潭面,吹散他鬓角一缕白发。当年那个为半部《剑经》下江南的少年,如今已过不惑之年。
玉真子留下孩子便飘然离去,只余九节杖点在雪地的浅痕。明心打开包袱,里面是套小小的道袍和一把桃木剑,剑身上歪歪扭扭刻着“青城“二字。
“我刻的。“男孩鼓起勇气说,“想拜您为师。“
云松接过桃木剑,指尖抚过稚嫩的刻痕。这把粗糙的木剑,恰似当年玄真道长给他的第一把剑。寒潭水面忽然泛起涟漪,倒映着流云变幻,仿佛光阴在水中静静流淌。
次年春分,云松带明心登上丈人峰。
晨雾中的青城山宛如水墨画卷,远近峰峦在云海中若隐若现。明心攥着师父的衣角,小脸因山路陡峭而涨红,却倔强地不肯喊累。行至“天然图画“摩崖处,云松指着对面飞瀑:“看那水势。“
瀑布如白练垂空,在朝阳下折射七彩。水帘后的岩壁隐约可见几道剑痕,正是当年玄真演示“万壑松涛“所留。明心瞪大眼睛:“水流的弯度和《剑经》第七式好像!“
“武学源于自然。“云松折了段松枝递给徒弟,“试试看。“
明心笨拙地模仿瀑布走势挥动树枝,第三下时突然脚下一滑。云松袖袍轻拂,一股柔劲托住孩子,同时引着松枝划出完美弧线——正是当年玄真教导他的方式。
“师...师父!“明心惊喜地看着自己手中的松枝,顶端竟凝结了几颗晶莹的水珠,“我好像感觉到了!“
云松微笑。这个“感觉“,正是太虚剑法的精髓所在。他想起自己初悟剑理时,玄真道长欣慰的笑容。如今师徒易位,方知当年师父心中欢喜。
下山途中遇到采药归来的苏蘅。她发间簪着新摘的野百合,药篓里几株灵芝还带着晨露。明心献宝似的演示刚悟到的剑意,苏蘅笑着用草药茎叶编了只蚱蜢奖励他。
“阿蘅。“待明心跑到前面去,云松轻声道,“我想带他去江南。“
苏蘅拂去他肩头的松针:“是该去了。《剑经》需要新的传人,而江南...“她望向云海那端,目光温柔,“有我们的过去。“
当晚,云松在灯下整理行装。天问剑从墙上取下,二十年未出鞘,剑身依然清如秋水。苏蘅在旁调制药散,忽然说道:“记得钱塘江畔的苏家药铺吗?去年收到信,说老宅的紫藤今年开得极好。“
窗外月光洗过竹林,在窗纸上投下斑驳影子。云松想起那个杏花春雨的江南,想起西湖长桥的初逢,想起孤山太虚观的生死一线。岁月如歌,而他们即将重走当年的路,带着新的希望。
清明时节的江南,烟雨朦胧如纱。
乌篷船摇过西湖长桥时,明心趴在船沿,小手划过水面,惊起串串涟漪。苏蘅指着远处一抹淡紫:“看,那就是苏家老宅。“
药铺门楣上的匾额已经褪色,但院中那株百年紫藤依然绚烂,花穗垂落如紫色瀑布。管家刘叔拄着拐杖迎出来,须发皆白却精神矍铄,身后跟着几个好奇张望的药童。
“小姐!云大侠!“刘叔眼眶湿润,“房间都收拾好了...“
安顿下来后,云松带明心重游旧地。孤山太虚观早已重修,不见当年激战的痕迹。唯有观后那株老梅依然倔强地开着,树干上还留着天问剑的划痕。明心学着师父的样子抚过剑痕,忽然抬头问:“师娘是不是在这里救了您?“
云松望向正在与道士交谈的苏蘅。四十年光阴让她青丝染霜,但侧脸线条依然柔和如初。她似有所感,回眸一笑,恰如当年西湖初见的惊鸿一瞥。
“是啊。“云松轻声道,“就在这里。“
离开杭州前,他们专程去了净慈寺。了尘大师的舍利塔立在松柏间,朴素宁静。塔前放着新鲜的山花,想必常有香客缅怀。明心学着大人模样合十行礼,小脸满是庄重。
下一站是黄山。云谷洞府外的迎客松更加苍劲,石桌上还摆着未下完的棋局,仿佛主人刚刚离去。明心对洞壁上的星图着了迷,临摹得忘了吃饭。苏蘅变戏法似的从药囊里取出黟县烧饼,香气引得松鼠都从洞外探头。
最后一站是敦煌。月牙泉比记忆中缩小了许多,但鸣沙山依然巍峨。阿依莎已是部族萨满,见到他们立刻捧出马奶酒。巴特尔腰间配着当年那柄宝石匕首,豪迈的笑声震落帐篷顶的沙粒。
“小师父!“阿依莎用生硬的汉语招呼明心,递给他一只精致的骨笛,“雪鹰的翅骨做的,能召唤沙漠的风。“
夜晚的篝火旁,明心吹着新得的骨笛,曲调稚嫩却欢快。巴特尔带着族人跳起传统的鹰舞,沙丘在月光下如凝固的波浪。云松与苏蘅并肩而坐,看着天问剑悬在帐篷前,剑身上的《太虚剑经》文字在火光中若隐若现。
“还记得那句诗吗?“苏蘅轻声问,“‘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云松握住她布满皱纹的手:“下一站该回青城了。“
重阳登高日,青城山迎来十年最大的雾凇奇观。
明心已长成挺拔少年,正在山门前指导新入门的师弟们练剑。他的“水墨剑意“已得云松七分真传,剑锋过处,霜花自然凝结成山水形状。
云松与苏蘅坐在老梅树下对弈。棋盘是当年玄真道长用过的,檀木已磨出包浆。苏蘅落下一枚白子,忽然笑道:“你输了。“
果然,黑子已无路可退。云松摇头认负,却见苏蘅指尖的白子泛着奇异光泽——那是她悄悄用内力加热的“火玉“,专门克制他的“冰心诀“。
“耍赖。“云松假装板起脸,眼中却满是笑意。
山风乍起,梅枝轻摇,洒落细雪般的花瓣。天问剑在堂中自鸣,与远处练剑声相和。明心带着小师弟们演示新学的“太虚归一“式,剑光如虹,贯通天地。
苏蘅望着这群朝气蓬勃的少年,轻声吟道: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云松接了下句: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两人相视而笑。他们知道,《太虚剑经》的传承就像这满山的花开花落,岁岁年年,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