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江的初雪来得悄无声息。
云松站在渡船甲板上,看着两岸青山渐渐染白。自峨眉归来已有半月,阿依莎的雪鹰传信说巴特尔已肃清拜火教在河西走廊的残余势力,而白璃也在青城山恢复了神智。此刻他与苏蘅正逆流而上,前往《剑经》指引的终点——青城山。
“看那边。“苏蘅指向右岸。江水分叉处立着块形似卧牛的巨石,石上积雪斑驳,露出底下青黑的苔痕。一个老渔翁独坐石下垂钓,蓑衣上已积了薄薄一层雪,远望如雕塑般静止。
渡船靠岸时,雪下得更密了。丈人峰在雪幕中若隐若现,宛如一幅正在绘制的水墨长卷。码头石阶结满冰凌,云松搀着苏蘅小心前行,忽听身后传来惊喜的喊声:
“云师弟!“
山门处,清风、清岩两位师兄撑着油纸伞飞奔而来。五年不见,清风已蓄起短须,清岩额角添了道疤,但眼中的热切丝毫未减。四人相拥,清岩拍着云松后背大笑:“好小子,长得比我还高了!“
踏上山道的刹那,天问剑在鞘中突然轻颤。云松驻足回望,只见来路已隐入飞雪,唯见石阶如白玉长链垂入云海。恍惚间,他仿佛看见十五岁的自己正拾级而上,肩头落满细雪。
“师父的墓在后山寒潭边。“清风的声音将他拉回现实,“按他遗愿,碑面只刻了'青城道士玄真之墓'七个字。“
雪中的青城山与记忆中迥异。古木枝丫裹素,殿宇飞檐挂凌,连常绿的松柏也成了琼枝玉叶。行至建福宫前,那株百年老梅正值花期,红蕊映雪,暗香浮动。云松不禁伸手轻触梅枝,积雪簌簌而落,露出树干上一道陈年剑痕——正是玄真道长当年演示“雪拥蓝关“所留。
“云师弟的住处还保留着。“清风引他们绕过三清殿,“白璃姑娘在药圃帮忙,说等你回来有要事相告。“
药圃的暖阁里,白璃正在碾药。她已换下红衣,穿着青城女冠的素白道袍,长发用木簪松松挽着,额间不再有月牙玉,只余一道淡红疤痕。见众人进来,她放下药杵微微一笑:“《剑经》可曾圆满?“
云松解下天问剑置于案上。剑身文字比离山时多出一倍有余,但最后仍缺四句。白璃指尖轻抚剑格处的七星,忽然吟道:
“青城雪霁日,太虚归一剑。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剑身应声亮起,缺失的四句终于浮现!所有文字如百川归海,顺着剑柄流入云松掌心。他闭目内视,见那些文字在丹田处结成颗晶莹剔透的剑丸,缓缓旋转间,散发出凛冽又温润的气息。
“这才是真正的《太虚剑经》。“白璃捧出个紫檀匣子,“玄真道长留给你的。“
匣中是把木剑,形制与天问剑一模一样,剑身刻满与《剑经》互补的文字。苏蘅“啊“了一声:“这是...琴心剑?传说中以湘妃竹为骨、焦尾桐为刃的...“
“太虚子的另一把佩剑。“白璃点头,“剑胆琴心,本是一对。“
当夜,云松独自来到寒潭边。玄真道长的墓碑覆着新雪,朴素得近乎简陋。他盘坐碑前,将木剑横放膝上,天问剑插在雪中。奇异的是,两剑之间渐渐形成气旋,搅动落雪如蝶群飞舞。
“师父...“云松轻唤,喉头突然哽住。五年来走过的千山万水,历经的生死险境,此刻都化作潭面薄冰下的暗流,表面平静,内里汹涌。
潭水忽然无风起纹。冰面折射的月光聚向墓碑,竟在碑前凝成个模糊的人形。那人形负手而立,虽无五官,姿态却与玄真道长一般无二。
“松儿。“虚影开口,正是记忆中的声音,“你做得很好。“
云松想伸手触碰,虚影却如烟散去,只在雪地上留下几行字迹:
“剑非剑,琴非琴。
太虚者,见本心。“
身后传来脚步声。苏蘅抱着七弦琴走来,发间落满雪花,在月光下如同戴了顶银冠。她默默坐在云松身旁,将琴放在木剑之侧。
琴剑相触的刹那,寒潭冰面突然浮现巨大太极图。阴阳鱼眼处各升起道水柱,在空中交织成水幕。幕上影像流动,显现出云松与苏蘅共同经历的场景——西湖烟雨、敦煌月泉、昆仑雪崩、君山凤鸣...每个画面都伴随着相应的琴音与剑鸣,宛如一场无声的回忆之舞。
影像最终定格在青城山门。十五岁的云松与十二岁的苏蘅擦肩而过,那时他们互不相识,却已在命运的长卷上留下并行的墨痕。
“原来师父早就...“云松恍然大悟。玄真道长送他去江南,不仅为《剑经》,更为遇见命中注定的琴心。
苏蘅指尖拂过琴弦,奏出《梅花三弄》的引子。琴音清冷,与天问剑的轻颤相和。云松不由自主地握住木剑,随乐声舞起一套从未学过却无比熟悉的剑法。剑势如水墨晕染,时而疏朗如远山,时而细密如雨丝,最后收于“太虚归一“的起手式。
雪不知何时停了。寒潭恢复平静,倒映着满天星斗。苏蘅按住余音袅袅的琴弦,轻声道:“看。“
潭水中星象与现实截然不同——北斗七星格外明亮,勺柄指向后山某处。云松想起玉真子的话:《剑经》圆满后自会明白。他拉起苏蘅:“我们去寻太虚子真正的洞府!“
七星指引处是面陡峭崖壁,覆满枯藤。云松拨开藤蔓,露出个仅容一人侧身通过的缝隙。岩缝内寒气逼人,石壁上结着晶莹的冰花,每走一步都有回音缭绕。
通道尽头是个圆形石室,中央水池上悬浮着块透明冰晶,内封三尺青锋——竟是另一柄天问剑!池畔石碑刻着:
“留待有缘,剑心通明。
太虚非虚,见性成真。“
苏蘅的七弦琴突然自动鸣响,《广陵散》的杀伐之音在石室内回荡。冰晶应声而裂,天问剑本体缓缓升起,与云松手中的剑魂合二为一。真正的神剑终于完整,剑光如月华流淌,照亮石壁上的无数刻痕——那是一部完整的《太虚剑经》,比剑身上记载的更加深奥。
云松福至心灵,将木剑递给苏蘅。两人各执琴剑,在石室中演练起来。剑招与琴曲浑然一体,时而如江海凝光,时而如银河倾泻。最奇妙的是,他们的动作会在石壁上投下影子,那些影子自行组合成太虚子当年练剑的形态,仿佛穿越时空的师徒同修。
当“太虚归一“式完成时,整座石室突然大放光明。天问剑脱手飞出,悬在池上急速旋转,剑光织成个半球形光罩将二人笼罩。无数信息如星河倒灌涌入脑海——太虚子创《剑经》的初衷、商九幽叛变的真相、历代传人的悲欢离合...最后定格在玄真道长的影像上。
“松儿,《剑经》非为争胜,实为明心。“玄真的虚影微笑,“今日传你'太虚境',望你善用。“
光罩消散时,洞府已恢复寻常。唯有天问剑静静浮在水池上,剑身再无文字,通体澄澈如秋水。云松伸手取剑,发现剑柄上多了个小小的太极印,与苏蘅琴尾的印记正好相对。
走出洞府时,东方既白。新雪覆盖了来时的足迹,整座青城山银装素裹,宛如初生的世界。苏蘅哈出一团白气,突然指向远处:“看!“
朝阳跃出云海的刹那,满山积雪同时反射金光,壮观得令人屏息。在这片金色海洋中,有道彩虹横跨山谷,恰好连接着前山与后山,如同架起一座天桥。
“雪霁虹现...“云松想起《剑经》最后四句,此刻终于彻悟。他握住苏蘅的手,两人的真气通过琴剑印记自然交融,在周围形成细小的冰晶漩涡,阳光下如同散落的钻石。
山道上传来清风的呼唤。该回去了,回到那个承载着童年记忆的道观,回到师兄弟们中间。但云松知道,有些东西永远改变了——就像雪后的青城山,看似依旧,实则每一片雪花都落向了新的位置。
下山的路上,苏蘅轻声哼起蜀地小调。云松想起少年时抄过的一首词,此刻莫名应景: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雪地上,两行并排的脚印蜿蜒通向山门,很快又被新雪轻轻覆盖。唯有天问剑在鞘中微微发热,提醒着主人:这场始于青城雪霁的旅程,终在归处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