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红楼梦与如皋
提及古镇,人们都会联想到温婉清丽的周庄、水墨淡雅的西塘、沉稳凝重的乌镇、大富大贵的南浔,而地处苏中水乡的磨头古镇,犹如“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小家碧玉,却并不为人们所熟知。
磨头在如皋西南,关于磨头也有一段传说:
相传五代十国时期,有个叫圩岸的地方,庄上住着一个李员外,生有一子三女,长子呆头呆脑,人称大呆瓜,娶了个媳妇却是个恶婆娘。小女儿名叫李三娘,端庄秀丽,知书达理,尚待字闺中。一天,李员外在家中祭祖,供桌上摆满了猪头、鸡鸭、水果等供品,堂上没人的时候,一个大汉忽然从供桌底下钻出来,捧住猪头就大啃大嚼。几个佣人发现后,一拥上前抓住便打。李员外出来后喝住家人,问他:你是何人,为什么来偷供品吃?那人答道,我叫刘知远,因在家无法生活,只能出来闯荡,刚才饿得实在没有法子了,才偷吃你家的供品,要打要罚随你的便。李员外见此人相貌堂堂,不像无赖之徒,就把他收留下来,过了些日子,又觉得他是个人才,就把女儿李三娘嫁给了他;可是李三娘的嫂子却想独吞万贯家财,就冷言冷语对待刘知远。李员外死后,更加变本加厉。刘知远是个有志气的人,一怒之下到郴州投军。嫂子转头又逼李三娘,限她每日白天挑水30担,夜里推磨到天明。这时李三娘已经怀有身孕,熬到要坐月子的时候,嫂子还不让她休息。一天晚上,大呆瓜给李三娘送饭,见李三娘推一步喘三喘,实在不忍心,就换三妹歇下来吃晚饭,自己帮着推磨。谁知道嫂子跟着来到磨坊,一见自己的丈夫帮李三娘推磨,劈手就将李三娘手中的饭碗夺下摔在地上。这时李三娘忽然感到腹中疼痛,倒在磨子旁边,眼看就要分娩,可嫂子却说她装病,拿起磨棒就要打。忽然天昏地暗,飞沙走石,从西南边刮来一股狂风,掀起屋顶,刮走磨盘,其中磨子的上半片就飞到今天磨头这个地方,正好有四个强盗在此吵吵嚷嚷地分赃,磨子不偏不斜地落下来,“噗通”一声,把四个强盗打得血肉横飞,鲜血染红了磨子,从此,这个地方取名磨头。旧时,庄上的居民对“飞来磨”敬若神明,认为它能扶正祛邪,是正义的象征。下片磨子又向东北飞了二里路才落下来,那块地方于是得名小磨头。
李三娘爬到墙角里苦挣苦熬地生下了一个男孩,用牙齿咬断脐带,并替孩子取名“咬脐郎”。刘知远做了后汉开国皇帝以后,派人找到母子俩,一家人终于团聚了。
众所周知,《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无与伦比的巅峰之作。它诞生于明末清初这一改朝换代的历史变革时期,不仅具有崇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是伟大的中华民族引以为骄傲和自豪的传世之宝。
据考证,《红楼梦》里很多诗词,都套用或模仿一代才女董小宛的笔墨,大观园好多景观,也和如皋水绘园相似,加上里面很多和如皋一样的方言,于是有人推断:《红楼梦》其实是出自如皋人冒辟疆之手。
冒辟疆(1611~1693),名襄,号巢民,一号朴庵,又号朴巢,小名绳绳。扬州府泰州如皋县人,复社骨干。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慈善家,与桐城方以智(密之)、宜兴陈贞慧(定生)、归德侯方域(朝宗)被时人称为“明末四公子”。忆语体文学的开山始祖。
冒辟疆出生在如皋城的一个世代仕宦之家,他五次乡试落第,仅两次中副榜,深感怀才不遇。当时魏忠贤等阉党专权,加上灾害连年,民不聊生。面对社会乱象,他常说为人臣者要“常存匡扶之志”,“为国家做一二大事”。
冒辟疆风流潇洒,满腹经纶,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刚正不阿,敢与阉党对峙,那个时代国家动荡,江南名妓们却普遍节气颇高,都喜欢有才学、有胆识、有正义感的文人。
相传当时有一句话,说宁为冒辟疆妾室,也不愿做达官贵人的正妻,可见冒辟疆的影响有多大。
董小宛(1624~1651),本名董白,字小宛,又字青莲,别号青莲女史,出生于苏州。因家道中落生活贫困而成为秦淮歌妓,又因天姿巧慧,容貌娟妍,工书善画,精晓食谱茶经而“才色为一时之冠”。
大家普遍认为,董小宛是林黛玉的原型。董小宛曾陪同钱谦益游览黄山,钱谦益帮助她还清欠债,而董小宛一心想嫁给心仪之人冒辟疆。钱谦益“旋买舟送至如皋”,由冒辟疆的正妻苏元芳引入冒府。
《红楼梦》第3回写道:“黛玉听了,方洒泪拜别,……登舟而去。两相对照,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红楼梦》中林黛玉“登舟赴府”的故事,与现实中董小宛的故事何其相似。
从风尘炼狱、债务缠身、惊恐万状,到锦衣玉食、平静安逸、被人宠爱,董小宛不禁发出“骤出万顷火云,得憩清凉界;回视五载风尘,如梦如狱”的感叹。从内心深处喊出“拼得一命酬知己,追伍波臣做鬼雄”的感恩诗句!
水绘园里,两人耳鬓厮磨、喃喃喁喁、极尽昵爱;花间柳下卿卿我我,焚香品茗,低吟浅唱;洗钵池上泛舟邀月,抚琴弄箫、轻曼吟哦。神仙眷侣之爱,缠绵缱绻之情,流淌在他们的字里行间、短吟长叹里……
古往今来,对冒辟疆的理解和认知,没有人超过董小宛!
冒辟疆和董小宛的爱情故事家喻户晓、家弦户诵。早已沉淀为如皋人世代珍藏的文化遗产,并还将鲜活在如皋人口碑相传的记忆之中。
另外,如皋水绘园里遗留着一张董小宛曾经就寝过的床榻,也和贾宝玉在上面梦游太虚的床榻一样,床榻前红木竹屏上雕刻着和实际大小一般的竹枝,彰显着妙到毫厘的精致与婉约。
除了以上这些,《红楼梦》中还呈现出众多的“如皋元素”。
一是如皋方言。全书中共出现如皋方言五千多处,仅在如皋小片区域使用。如“稿子”,在如皋是什么“东西”、什么“样子”的意思。又如“猴”,如皋话作动词用,是“窜”的意思。再如“顿”,如皋话是“拉一拉”的意思。如皋人说的“不好过”,是生了病的意思;如皋人说的“说淡话”,其实就是说闲话,其它地方是不会这样讲的。《红楼梦》中写到的酒名有十二种之多,其中就有四种酒系如皋特产。例如“黄酒”。其实就是如皋的“白蒲黄酒”。
二是如皋习俗。《红楼梦》一百零六回写到:“贾母……又命在自己院内焚起斗香”。说到斗香,只有如皋和北边的邻近县市才流行“焚斗香”这一习俗。《红楼梦》六十四回写到贾敬去世,贾珍、贾蓉为其守灵,“为礼法所拘,不免在灵旁藉草枕块,恨苦居丧”。“藉草枕块”,指长辈去世,晚辈睡在铺草上,用土块做枕头,为死者守灵。这是如皋历史上长期流行的治丧习俗,至今许多如皋人家还照样沿习。《红楼梦》五十八回写到藕官在大观园里烧纸钱,宝玉说:“你告诉我姓名,外头去叫小厮们打了包袱写上名姓去烧。”“烧包袱”是如皋丧葬文化的“土特产”,外人根本听不懂什么意思(烧包袱就是烧纸钱)
三是如皋地理。《红楼梦》第一回写道:“他岳丈名唤封肃,本贯大如州人氏,虽是务农,家中都还殷实。”这“大如州”,当然也是作者虚拟的,不过如皋在明清隶属扬州府,为扬州门户、东疆要冲,是地处江海平原的一个大县。到冒辟疆离世为止,全国以“如”字开头的县市只有如皋。《红楼梦》中大多数城市都用实名,而开宗明义第一回就捧出一个“大如州”来,这也是匠心独具的。
总之,《红楼梦》中闪耀着难以数计的“如皋元素”,这种元素对于冒辟疆来说不费吹灰之力。如果不是如皋人肯定写不出来的。
记得我第一次去水绘园,一走进那里,就被其精致的建筑布局和奇异的园林设计深深折服,不亚于江南的其他著名园林。
紧邻水绘园的是古澹园,这里收藏有非常稀有的千年盆景。园中展示的如派盆景技艺精湛,令人赞叹不已。
而在水绘园中,还有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曾居住过的水明楼,虽然历史痕迹已然淡去,但其文化价值依旧存在。
东大街是来如皋的必访之地。这是如皋仅存的老街区,尽管它的名气和繁华程度不如其他古镇,这里却承载着苏中地区特有的历史氛围。
曾有海安人说过,海安石板街的青石板都被如皋人购走,铺设于如皋东大街。走在这些青石板上,你不仅能感受到历史的流转,也会对海安石板街的消失感到一丝哀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