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研究创新与难点
唐代茶史的研究已经起步并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在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时,我们发现两个问题:一是研究缺乏历史视角,往往就事论事,缺乏纵横捭阖的视野;二是缺乏文献研究精神,论述问题没有足够文献支撑,引用讹误颇多或以讹传讹。正如关剑平所指出的那样:“长期以来,在中国,史学以及文献学研究与茶文化研究处于隔绝状态,史学以及文献学研究者很少介入茶文化研究,茶文化研究者也没有意识到使用严谨的史学以及文献学的方法深入研究茶文化。”[6]本书研究则试图纠正这一偏颇,在阐述唐代茶史时,遵循严格的史学精神,秉持文献研究方法,做到立论有据、持论有节,让唐代茶史研究充满历史的骨感,富有文献的血肉,立体全面呈现唐代茶史发展的繁荣景象。这是本书的创新点之一。
在中国茶史上,唐代具有重要的地位。目前对唐代茶史的研究多为单篇学术论文,或者是纳入经济史、社会生活史等著作,茶叶专门史的研究也多为通史,向来缺乏断代专题史研究。本书采取断代专题的方式,全面论述唐代茶史的总体发展脉络,这是本书的创新点之二。
此外,本书的创新点还在于具有国际视野。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献资料并不仅仅局限于国内的文献记载,中国周边朝鲜、日本、越南等国家和地区的文献资料也是本书的重要参考资料;二是充分吸收日、英、美等国学者唐代茶史的研究观点。目前国内对唐代茶史的研究主要利用中国的文献资料开展研究,视野并不开阔。本书充分吸收日本以及欧美国家学者对陆羽、《茶经》以及唐代茶史的研究观点,如布目潮沨、角山荣、成田重行、James Benn、Victor Mair、Laura Martin等人的成果。
但是,笔者也清醒地认识到本书的难点在于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与运用。唐代的文献资料浩如烟海,在庞大的文献资料中搜集唐代茶史的记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由于时代久远,唐代保存下来的文献资料有限,要对存世的资料进行全面收集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工作。在收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后,如何对资料进行归类与恰当运用,又是一项极大的挑战。材料运用得好,能够恰如其分地说明问题,如果理解和运用不当,则“谬以千里”。并且,各种文献资料的记载有时彼此抵牾,这就需要对文献的版本进行鉴别,对材料的真伪进行甄别,于争议之处进行细密考证。这一切都需要进行长期、艰巨而细密的工作,对笔者也是一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