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研究现状之回顾
在谈及专门史的研究时,史学家梁启超云:“消费方面可分为食、衣、住三项。要做一个民族的经济史,看他自开化以来的食、衣、住如何变迁,最为重要。但做历史再没有比这个困难的,因为资料极其缺乏。”[5]唐代茶史研究自然属于专门史的研究类别,而唐代原始文献资料的缺乏确实是研究所面临的现实问题。饮茶属于社会生活的范畴,当时史家对其记载的资料并不丰富。前文提到,对唐代茶史研究最直接的资料来源是唐代以及以后各朝各代所流传下来的各类文献资料,如《全唐诗》《全唐文》《旧唐书》《新唐书》《入唐求法巡礼记》以及各类名家文集和诗歌总集等。除了这些基础性的文献外,历代学者还对唐代茶史进行了整理和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类:
1.唐代茶史文献汇编。前人做了一些茶叶资料的文献汇编,如陈彬藩主编的《中国茶文化经典》,陈祖椝、朱自振所编辑《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朱自振的《中国茶叶历史资料续辑》,阮浩耕、沈冬梅、于良子点校注释的《中国古代茶叶全书》,吴觉农的《中国地方志·茶叶历史资料选辑》等。这些著作编辑汇纂了大量的第一手历史文献资料,是茶文化和茶史研究必不可少的书籍。其中,《中国茶文化经典》全书250万字,规模宏大,内容广泛,按时代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等六卷,依次收录了各历史时期有价值的茶书、茶文、杂著、茶诗等。
2.茶业通史及专题史。在上述资料汇编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一些茶叶文化发展通史、专题史。通史有陈椽的《茶叶通史》、朱自振编著的《茶史初探》、庄晚芳的《中国茶史散论》、王玲的《中国茶文化》等;专题史有陈椽的《中国茶叶外销史》、吕维新的《中国古代茶叶商品经济史略》。陈椽的《茶叶通史》共分15章40多万字,详细介绍了中国茶叶的起源、演变、传播、产量、加工技术、内外贸易等,是较为系统地研究茶叶历史的著作。朱自振的《茶史初探》分为古代篇、近代篇、专题篇:古代篇以“称兴称盛的唐代茶业”为题,对唐代茶禅互动关系、陆羽《茶经》、茶叶贸易、茶政、茶俗做出概要论述;专题篇对陆羽进行了全面研究,包括其生平、行止、交游、成就、著作等,并对《全唐诗》所见茶史史料进行了梳理。这些通史和专题史或多或少地涉及唐代茶叶文化的片段,但是并没有对唐代茶叶文化的地位及其特殊性进行深入探究,存在一定的遗憾。日本学者在该方面研究也取得一定成果,代表性的有布目潮沨《中国吃茶文化史》、竹内实《中国吃茶史话》、守屋毅《吃茶的文明史》、陈舜臣《茶事遍路》等。
3.断代研究。大陆唐代茶史的断代史极其少见,可查的有1997年丁文的《大唐茶文化》、2012年李斌城和韩金科的《唐代茶史》。丁文之书以唐代文化为大背景,详论大唐茶文化的方方面面,综论大唐茶人的价值取向和唐茶道的形成、流派及文化特征,揭示大唐茶文化内在的发展机制。但该书缺乏系统性,文学性大于学术性,缺乏客观平实的论证。李斌城和韩金科之著作是唐代茶史研究的力作,对本书有较大借鉴价值。
4.唐代茶史的专题研究。唐代茶史专题研究较为系统且成熟的是茶叶经济史研究。台北故宫博物院陈钦育的《唐代茶业之研究》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论文《唐代茶的生产与运销》,对唐代茶的生产、栽培、运销、传播及交易等方面有深入地探讨研究。大陆研究方面,有南京师范大学马鋆的硕士学位论文《试论唐代江南茶业经济》,该文重在对唐代江南茶业经济发展的原因、基本状况及现实意义进行剖析。另外中央财经大学孙洪升的专著《唐宋茶业经济》及论文《论唐宋时期茶业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对唐宋时期的茶叶消费及茶法演变、生产条件、生产形态、生产技术、商品经济等问题从理论上作了全面地探讨和研究。
5.陆羽及其《茶经》研究。陆羽及其茶学专著《茶经》是唐代茶史研究的核心议题。吴觉农的《茶经述评》是《茶经》的注释之作,但作者并不满足于对一本书的“述”,而是以《茶经》为文献依据,并利用其他文献对唐及唐以后的茶史进行了较为深入地研究与阐发,“评”是其亮点,该书是研究唐代茶史的又一重要参考资料。对《茶经》进行注释的研究者和著作还有张芳赐、赵丛礼、喻盛甫的《〈茶经〉浅释》(云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傅树勤、欧阳勋的《陆羽〈茶经〉译注》(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张宏庸的《陆羽全集》(台湾学生书局1985年),蔡嘉德、吕维新的《〈茶经〉语释》(中国农业出版社1984年),程启坤的《陆羽〈茶经〉:解读与点校》(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年),沈冬梅的《〈茶经〉校注》(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宋一明的《〈茶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文轩的《〈茶经〉译注》(上海三联书店2014年)等。对陆羽的研究主要围绕其成长经历、思想来源、交游行迹、茶道理念等问题展开。王辉斌《陆文学交游考略》(《天府新论》1988年第3期)对陆羽生平一些较为重要的交游,作钩沉辑佚、归纳推演之研究与考察,旨在从其广泛的交游中,窥出陆羽在唐代文学、历史等方面的地位和影响。对陆羽及《茶经》的研究有助于唐代茶史研究的深化,但在对唐代茶史总体风貌的把握方面需要进一步拓展。对陆羽研究的专著有大陆学者欧阳勋的《陆羽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关剑平的《陆羽〈茶经〉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年),中国台湾学者张宏庸编纂的《陆羽研究资料汇编》(茶学文学出版社1985年),李广德编辑了三册《陆羽〈茶经〉研究文存》(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年)。对陆羽及其《茶经》研究,一些学术团体发挥了比较重要的作用,如湖北天门市陆羽研究会出版《陆羽研究集刊》,浙江省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会出版《陆羽茶文化研究》。另外,日本学者在陆羽及《茶经》研究方面取得研究成果也比较丰硕。布目潮沨的《〈茶经〉全译注》(讲谈社2012年)不仅将《茶经》翻译为日文,还对原文做了校对和注解,具有较高学术水准。类似成果还有大内白月的《茶经》(三笠书房1935年)、吉田锐雄的《茶经》(写本1940年)、诸冈存《茶经评释》(茶业组合中央会议所1941—1943年);对陆羽的研究有熊仓功夫《陆羽〈茶经〉的研究》(宫带出版社2012年)、成田重行的《茶圣陆羽》(淡交社1998年)等。
6.唐代茶诗研究。以唐诗作为研究史料,研究唐代茶诗的博士学位论文有林珍莹的《唐代茶诗研究》以及颜鹂慧的《唐代茶文化与茶诗》。《唐代茶诗研究》全文共分八章,将描写茶事的唐诗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文化内涵、茶道思想与艺术特色,并探讨其形成之背景,侧重于对茶诗的内部研究。《唐代茶文化与茶诗》研究目的是借助深究唐代茶诗的内容,探讨唐代僧侣与文人的茶道生活、茶诗艺术价值以及精致的饮茶文化内涵。这两篇论文对唐代茶史总体风貌有较为全面的统观,但“以诗证史”的文献研究思路难免会造成史料的欠缺,进而影响总体的研究格局。台湾大学萧丽华教授在唐代茶诗、禅学及美学方面有深入研究。《唐代僧人饮茶诗研究》是一篇通过《全唐诗》中的茶诗研究唐代僧人饮茶总体面貌的一篇专题性论文。作者整理出唐代僧人饮茶诗共131首,僧人30家,发现唐代饮茶文化广泛流传于各僧院,僧人饮茶参禅,以茶供佛;僧人与文人之间,以诗文会友。该文为进一步了解唐代僧俗往来、以茶会友的痕迹,观察茶与禅结合的原理与方式,还原禅茶文化中盛传的“茶禅一味”之真相,提供了总体性的描述。《试论皎然饮茶诗在茶禅发展史上的地位》一文对皎然和尚24首茶诗的意义进行了总结。《唐宋僧人的茶禅美学》《中日茶禅的美学渊源》则侧重于茶禅美学的研究,前者诠释了唐代茶禅美学的内涵,后者则挖掘了日本茶禅文化的中国美学渊源。
7.唐茶的世界史研究。这是对唐代茶史世界意义关照的一种研究视野,主要将唐代茶叶发展史放置在世界茶史的发展脉络中,探寻其价值和意义。Charles Benn是唐代茶史的重要研究学者,他认为唐代是中国乃至世界茶史的黄金时代,并细致地剖析了茶与唐代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而James则考察茶、酒以及宗教之间在中国中世纪复杂的关系。Martin Laura则认为茶改变了世界,而这一改变的奠基期是唐代,日本角山荣、美国梅维恒等学者将世界茶史的源头追溯到唐代,并论证了唐代的历史地位。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学术机构和学者向世界推介唐代茶史,如湖南人民出版社组织翻译《茶经》并在海外发行,王玲、Wang Ying等人也或多或少地介绍了唐代茶史的发展状况。
8.其他研究。在各类期刊上一些研究者还发表了一些唐代茶史研究的论文,较为著名的论者有陈文华、孙洪升、吕维新、王洪军、方健、陈衍德、沈冬梅等。这些论文的论题也较为广泛,王洪军研究了唐代茶叶的产量、贸易、茶榷、茶税、饮茶风习、茶艺、茶道等,台湾学者傅及光、李立信考察了唐代茶叶与诗歌、绘画、碑文等艺术之间的关系,孙洪升研究了唐代茶叶经济与社会变迁之间的互动等。在这些研究中,唐代茶叶经济与贸易是研究的重点,其他的论文涉及唐代饮茶风习的传播、茶艺、茶器等方面,但是数量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