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發揚濂溪學術 傳播濂溪遺芳
王國良
北宋周敦頤(西元1017年—1073年),字茂叔,道州營道樓田堡(今湖南省道縣)人,原名實,避宋英宗舊諱改惇頤;到南宋,其名又犯光宗趙惇御諱,宋人又將他改名敦頤。周敦頤做了近三十年的地方官,地位並不顯赫。但是他的道德情操與生活習性不與世俗同流合污,具有自己的獨特風格。晚年在江西廬山創辦了濂溪書院,世人因称“濂溪先生”。寧宗嘉定年間賜諡曰“元公”。他是北宋五子之一,儒家理學思想的開山鼻祖。身處儒、佛、道合流的形勢下,他對《老子》的“無極”、《易傳》的“太極”、《中庸》的“誠”以及五行陰陽學說等思想資料進行熔鑄改造,並為宋以後的道學家提供“無極”、“太極”等宇宙本體論之範疇和模式,確有“發端之功”。其後,經由程顥(1032—1085)、程颐(1033—1107)的“擴大”,朱熹(1130—1200)的“集大成”,就一定意義上說,都只是在周子原有的思想基礎上使道學理論更加完善化、系統化而已。
周敦頤自著文字並不豐富,南宋初便有將周氏著述單刻行世,或匯編以成全集者。周敦頤著述最早行世者應為《通書》單行本,之後則為《太極圖說》、《通書》合訂本。由於周敦頤著述篇幅較小,故隨後編刊周子著述,往往將其《太極圖說》、《通書》和詩文,以及諸儒對周子著作之相關闡述、周子家譜、年譜、傳錄、歷刻序文等文獻匯編一起而成專集。宋代周敦頤著述刊刻地多為周子生活地如江西或籍貫地道州,明代周敦頤著述刊刻仍以周氏籍貫地湖南永州、道州及周氏後裔聚居地如江蘇蘇州為多。因受學風的影響,清代周氏著述之刊刻反不及宋明二代為盛。
歷來傳世的濂溪學專集所收有關濂溪詩歌,大致而言有三個系統,各有其特長,亦有其不足。第一種是周子本人之詩歌。這部分主要是詩歌的真偽需要確定,否則以非周子作品去研究周子,必然造成混亂,治絲益棼。第二種是周子後裔之詩歌。這部分比較零散,見錄於明萬曆周與爵編刻《周元公世系遺芳集》和各類《周敦頤集》、《濂溪志》中,研究時需要一一翻檢,頗為不便。第三種是歷代文人之歌詠。基本上彙集在各種《周敦頤集》、《濂溪志》中;此外,還有更多數量的濂溪學詩歌,則是散落在總集、別集、地方志,以及域外(主要是韓國、日本與越南)漢文總集、別集之內。因此,在進行濂溪學詩歌研究,首先就面臨史料佔有的難題。
有感於目前學界尚無一部完整齊全的濂溪學詩歌集,王晚霞博士為節省學者搜集史料的時間,且方便大家共同開展研究,多年來盼望能動手做一部理想中的濂溪學詩歌集。前幾年晚霞博士在編纂《濂溪志八種彙編》和《濂溪志新編》過程中,已陸續搜集到不少歷代濂溪學詩文。近十年,又陸續多次遠赴美國康奈爾大學、中國台灣台北大學等處查詢蒐羅周敦頤史料。她不僅在古今文人之別集、總集,以及湖南、江西、廣東、四川、湖北、江蘇、浙江、廣西、北京、重慶等歷代地方志中,搜集到了大量濂溪學相關詩歌;同時搜尋到不少韓國、日本、越南的周敦頤史料,其中也包含有諸多濂溪學詩歌。經過多年訪尋蒐羅,最終匯於本集——《濂溪風雅》。
本書體例大略仿宋、元之際的學者金履祥(1232—1303)和清朝理學家張伯行(1651—1725)編輯《濂洛風雅》的做法,以人繫詩,先以濂溪詩歌韻文為首,再將中國、韓國、日本、越南諸家的詩歌分列其後,編為五卷;並模仿兩家《濂洛風雅》之體例,將所蒐集到的詩歌韻文,大致按照記、贊、辭、銘、頌、說、賦、詩、詞及祭文予以編排,並將書名取做《濂溪風雅》。本主題範文內的資料蒐集,初步看起來應該不太困難,但經過仔細斟酌,始知實非易事。首先是周敦頤本人詩文數量的確定;其次是版本與校勘;再來是史料來源的開發。三方面都需要小心謹慎,抽絲剝繭,並且全力以赴。同時,對於近代學者同行的研究成果,也需要盡量吸收參考,方得保準無訛無漏。
在歷代濂溪學文獻的基礎上,王晚霞博士廣羅眾本,對濂溪學詩歌韻文進行去重補缺,並進行必要的考證、辨偽、校勘工作,其瑣屑繁雜程度,不難想像;其用心專注的精神,尤應予特別表揚。不過,本書所收僅為濂溪學詩歌韻文部分,希望日後也能夠收錄非韻文部分,成為名符其實的《周濂溪學文獻大全》,除了發揚濂溪學術之外,尤能沾溉海內外學界而無窮,豈不偉哉,豈不美哉!
(作者係中國台灣台北大學中文系名譽教授)
二〇二〇年四月謹識於臺北大學人文學院7F13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