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业系统工程:赋能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
- 冯斐
- 2624字
- 2025-04-09 18:09:32
前言
目前,研究企业管理的人多,但用系统工程研究企业管理的人少;研究系统工程的人多,但将系统工程用在数字化上的人少;研究数字化转型的人多,但将企业系统工程用于数字化转型的人少。本书用企业系统工程方法,建立数字时代企业系统模型,分享工业企业管理与数字化转型实践落地的经验与要点。
企业系统工程(Enterprise Systems Engineering, ESE)就是将企业视为一个整体系统,应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建模、组织与管理的技术。
企业系统工程是系统工程与现代企业管理融合的产物。
系统工程于1940年首次被提出,在一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运筹学等跨学科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战争催化的“北极星导弹计划”等实践活动,于20世纪50年代正式成形,再发展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等学科理论。目前的发展热点是复杂巨系统、人工智能与生命科学、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MBSE)等。系统工程在诞生初期,主要用于复杂产品研制及复杂工程建设的管理。
现代企业管理起源于20世纪初。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越来越讲究经济效果,企业内部的分工越来越细,相互配合和协调的要求越来越高,影响生产经营和组织管理的因素越来越多,整体经营管理越来越复杂。为确保企业能对各类信息做出及时反馈和正确决策,系统工程的基本原理被逐步引入到企业管理中。从第二次世界大战至20世纪70年代,逐步形成了以“企业管理方法最优化”“管理工具现代化”“管理结构合理化”为主要内容的企业系统工程。
在中国,系统工程由钱学森首先导入航天事业,在“两弹一星”及国防工业中运用和发展,逐步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工程方法。从20世纪70年代起,在钱学森的倡导下,系统工程逐步从国防工业领域进入生态治理、经济转型、人口管理等社会领域,包括企业管理领域,并发展成了一门由“系统论—系统学—系统工程”构成的“哲学—理论—技术”学科体系。企业系统工程与环境系统工程、农业系统工程、装备系统工程等并列,都是系统工程学科的分支。
进入21世纪以来,全人类已步入数字时代,计算机与网络等信息技术已渗透至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用0和1两位数字编码来表达和传输一切信息成为全球信息技术革命的主线,数字经济逐渐成为全球经济的主流经济形态。与自动化技术曾经扩展、延伸了人类的体力边界相类似,信息技术正在延展人类的脑力边界。通过人机结合、人网结合,人类正在发展成为新人类,新人类正在组成新社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企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之一,对新社会、新人类的变化非常敏感。新社会从外部、新人类从内部对企业既有的经营管理模式形成冲击。企业不得不适应这些变化以谋求生存和发展。进一步,企业更应当主动出击,主动掌握新社会、新人类的特点,主动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经营管理的各个领域,改变企业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方式,这就是企业的数字化转型。
随着全社会的数字化进程,围绕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企业界、管理学界、信息技术产业界不断努力,创造出了层出不穷的新概念。譬如,“大智物移云”这样的新技术,“人工智能+”“数据要素×”“智慧××”“数字××”这样的新词汇,“企业架构”“数据治理”“DevOps”这样的新方法。这些新概念,一方面似乎为企业的转型指出了方向;另一方面,又给企业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作者所在团队长期工作在企业管理与数字化咨询一线,运用企业系统工程方法提升组织效能。我注意到,这些新概念其实有着相同的本质,归根到底还是信息技术在企业业务中的应用;只是各个概念下的内容有所差异,各种信息技术在不同行业、不同组织的不同业务范围有着不同的应用形式。
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具备一定程度的共性,所以从逻辑上说,应该可以找到一种共性的方法论,用以指导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实践。同时,“架构”概念越来越被重视,这说明业界在一定程度上已感知到了“还原论”在企业管理以及信息技术深度应用的局限。而“架构”概念本质上是回归“系统”的一种尝试和努力,这种方向与企业系统工程思想一致。
为此,本书扩展了经典的企业系统工程,开发了数字时代的企业系统工程,建立了数字时代企业系统模型。与经典模型相比,数字时代企业系统模型呈现为“2模2底2件2保”,在横向上增加了“数字底盘”和“软硬件”层次,在纵向上增加了信息技术管理体系,并根据每个业务板块的管理模型设计了数字化转型的方法与路径。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
上篇侧重于理论与原理,简单地介绍了系统工程理论体系,并用系统理论分析了数字化技术的实质,分析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难点,提出了数字时代企业系统工程总模型。
下篇侧重于模型与实践,具体展示如何用企业系统工程为数字化转型赋能,大体上采用“业务建模—模型数字化—数字化实战”三步走策略。
第一步,整合经典企业模型。这些模型大多来自经典企业系统工程或现代企业管理学,我根据实践经验对其做了一些整合。
第二步,“企业模型+数字化”。遵循系统工程思想,以提高业务效能为目标,以信息技术为工具,改造传统业务模型,实现数字化升级。
第三步,从数字化模型到实战落地。以数字化模型为指导,实战落地企业数字化转型:用战略模型指导数字化规划,用研发、生产、营销等业务模型指导各领域的数字化方案,重点突出“流程”与“数据”数字底盘建设中的难点与策略,主动策划数字化文化、数字化人才的保障。这个过程中的大量要点来自我在企业管理与数字化转型的实践经验。
上述过程有助于企业把握数字化转型的脉络与本质,形成适配自身转型的方法论,掌握“即插即用”的模型与工具,进而帮助企业更加有序地推进数字化转型,更加高效地解决数字化转型中的问题与困难。
本书的特点是以企业系统工程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工程思维和方法,为读者展现与众不同的企业数字化转型视角与逻辑,为企业数字化转型开启一个新的、系统的视野。
由于企业经营管理的特点是追求实效而非一味地追求“先进”,所以我也力求使本书更接地气、更重实效。在理论和战略部分,本书回归数字化和企业经营的本质,从更底层的一般性原理来解析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减少语言的泛化与滥用,不追求概念的高大上和学术细节的探究,力求让企业管理者看得懂。在实践和战术部分,针对企业在实际工作中的常见难点,本书力求提出的实战措施尽量简捷有效,能够帮助企业更容易地执行和落地。
最后,感谢于景元老师对本书写作的指导,感谢王俊、毛喜道、何舟、李增荣、李绍书、易真、潘富斌对本书提出宝贵建议,感谢南山老师、潘俊安先生在本书写作过程中做了大量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