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际非政府组织与全球气候治理:一种治理嵌构的理论视角
- 李昕蕾
- 7341字
- 2025-04-28 19:46:29
第四节 研究路径与分析框架
一 本书逻辑路径
本书着重在厘清全球气候机制复合体演进新态势下分析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网络化嵌构逻辑以及中国本土社会组织提升嵌入式参与能力的战略选择问题。本书沿着“背景梳理与概念界定—治理嵌构理论建构—网络化参与进程(过程)—权威空间与协调潜力(结构)—后巴黎时代的影响与局限—中国社会组织策略选择”的基本思路展开。
如图0-1本书研究逻辑框架图所示,本书可以分为三个逻辑模块,第一个逻辑模块是研究背景和理论框架,这为全书的系统性分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分析框架。在梳理全球气候治理演进以及治理主体结构谱系多元化的背景下,本书界定了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国际非政府组织这一核心概念(属性、分类和角色),进而在厘清全球气候治理碎片化格局和全球气候治理机制复合体等概念的基础上对治理嵌构理论体系进行建构与分析。重点探讨了气候治理嵌构的三种嵌入路径、行为体互动的三角谱系以及其中非政府行为体的行动逻辑。
第二个逻辑模块是从过程和结构的维度对于国际非政府组织参与气候治理嵌构的方式以及特殊角色进行深入分析。在参与和推进全球气候治理网络性嵌构的过程中,国际非政府组织通过两种方式发挥自身的独特功能:一是从过程性维度推进了全球气候治理的网络化拓展,由国际非政府组织所带动的各类跨国治理网络不断推动气候治理中多元行为体和多维机制之间的网络性互动。这种网络性互动和扩散过程不断强化了全球气候治理嵌构的拓展性。二是从结构性维度探讨国际非政府组织的权威来源及其影响力提升。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国际非政府组织获得更多的权威性影响力,进而在促进全球气候治理碎片化格局的积极性协调方面具有日益上升的潜力。国际非政府组织在治理协调中的权威影响提升进一步强化了全球气候治理嵌构的聚合力。基于对国际非政府组织参与气候治理的网络化过程和权威结构的分析,本书最后评价了后巴黎时代非政府组织的嵌入性参与对于气候治理整体格局的长远性影响及其不可否认的局限性。

图0-1 本书研究逻辑框架:国际非政府组织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嵌构逻辑
资料来源:笔者自制。
第三个逻辑模块是将全球层面的分析回落到中国层面,旨在为提升中国本土社会组织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嵌构能力提出科学性和前瞻性的对策建议。这一部分首先梳理了中国本土社会组织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演进阶段及其特点,然后根据其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深入分析在后巴黎时代的气候治理嵌构中,中国本土社会组织如何全面提升自身在全球气候治理嵌构中的参与水平并不断强化自身的互动性嵌构能力。
二 本书框架设计
本书主体部分共分为导论、六个主体章节以及结论部分。首先是导论部分,提出研究的问题,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研究视角,界定研究对象并提出本书的主要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第一章作为整个报告之肇始,首先分析全球气候治理的阶段性演进(从京都模式到巴黎模式)和全球气候治理主体结构谱系的多元化态势。基于此宏观背景,进而审视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全球气候治理主体结构体系中的定位,着重就国际非政府组织的概念、属性、分类、角色等基本内容进行界定,为后续章节对国际非政府组织行动逻辑的深入研究奠定一个良好的概念基础。
第二章是整书的核心理论建构章节,重点讨论全球气候治理机制复合体演进中的治理嵌构逻辑,为深入探讨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嵌入式治理奠定理论基础。本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节深入分析了全球气候治理中的碎片化格局及其内部驱动力,特别强调全球气候治理制度碎片化从本质上而言是一种“碎”而不“乱”的格局,全球气候治理是否失灵需要关注气候治理复合体中的行为体互动逻辑和协调程度。第二节分析了气候治理复合体和跨国治理复合体的内涵,指出虽然碎片化格局日益复杂,但是碎片化格局中多元行为体和多维机制之间的互动协调状态最终决定了治理体系的成效。由国际非政府组织、企业、城市等多元行为体组成的各类跨国倡议网络、跨国伙伴关系,以及跨国政策网络是促进碎片化格局积极性协调的黏合剂。在此基础上,第三节建构了治理嵌构理论,重点就治理嵌构路径、气候治理嵌构三角谱系中多元行为体的互动逻辑进行探析。气候治理嵌构可以理解为在气候治理机制复合体中的包括国际非政府组织内在的多利益攸关方通过跨国网络性合作,以关系嵌入、结构嵌入和规范嵌入的方式同气候治理各种机制(组织层面、制度层面以及规范层面)的互动互建的进程。第四节专门就全球治理嵌构中国际非政府组织的行动逻辑进行论述,他们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嵌构的动态空间不断拓展,同主权国家、国际组织、企业等其他治理行为体在治理嵌构逻辑下呈现出独特的互动关系。
第三章从过程维度出发,重点分析气候治理嵌构中国际非政府组织的网络化参与进程,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节梳理了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地位变迁及其阶段性特点,以国际非政府组织为代表的非国家行为体开始拥有更多制度性参与渠道和互动路径参与到联合国主导的核心框架中。第二节分析了全球气候治理中国际非政府组织的网络化嵌构模式的演进,这包括组织内、组织间及跨组织伙伴关系维度。第三节对治理嵌构格局下国际非政府组织提升网络化参与的内外部动因进行分析。第四节对气候治理嵌构中的四个国际非政府组织案例,即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世界自然基金会碳减排先锋网络(WWF-CS)、21世纪可再生能源政策网络(REN 21)和可持续低碳交通伙伴关系(SLoCaT)的网络化参与进行比较分析。
第四章从结构维度出发,重点对气候治理嵌构中国际非政府组织的权威空间演进和在治理碎片化格局中的协调潜力深入探析。第一节主要分析了国际非政府组织在气候治理中的权威来源以及多维影响力谱系。国际非政府组织日益注重利用自身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认知性权威、手段性权威、社会性权威、资源性权威和象征性权威来提升国际层面的影响力。第二节指出随着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全球嵌入式治理中的参与度不断提升,他们日益注重通过自身的多维度权威来提升在气候治理中的影响力。这一部分具体分析了国际非政府组织提升气候治理中权威性影响的四种策略选择。第三节指出基于国际非政府组织权威空间的拓展和影响力的提升,其在气候治理碎片化格局中的协调引领潜力不断提升,可以通过机制目标提出、说服机制、支持机制、物质激励和声誉激励等策略发挥自身在机制领导塑造中的影响力。第四节是案例分析,探析了特朗普政府时期“去气候化”背景下美国非政府组织强化其治理权威的路径。
第五章在“网络化过程分析”和“权威结构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后巴黎时代国际非政府组织在治理嵌构中的长远性影响及其局限。第一节首先分析了国际非政府组织的网络性拓展和权威空间提升对于后巴黎时代的整体性影响,特别是对治理规范和治理标准、治理话语权、国际法主体地位、气候谈判集团的策略选择,以及气候治理中的“南北格局”所形成的长期性影响。第二节指出尽管国际非政府组织在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嵌构过程中影响力不断提升,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其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嵌构的过程还存在着诸多制约性因素:如国际非政府组织本身缺乏制度性规制、自我维持能力差、合法性与问责制度等方面的内部制约;网络化治理嵌构中互动能力的有限性;气候治理体系中的外部结构性制约;“南北分割”视野下发展中国家同国际非政府组织互动的治理能力低等问题。
第六章从全球视野回到了中国自身的治理策略,特别是关注治理嵌构趋势下中国本土社会组织参与气候治理的路径选择。第一节首先分析了中国社会组织参与气候治理的演进阶段及其特征。第二节指出尽管自2007年以来,中国政府在同国际非政府组织和本土社会组织互动与合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中国社会组织在参与气候治理过程中仍面临着不可忽视的国内外层面的困境与挑战。第三节对后巴黎时代中国本土社会组织气候行动能力的提升路径进行论述:首先要在法律体系完善基础上分阶段推进本土社会组织的国际化程度;其次注重本土社会组织参与气候治理嵌构的专业化和权威性;再次要重视提升本土社会组织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议题倡导和话语传播能力;最后通过网络协调策略来推进“一带一路”复合型气候公共外交。
最后是结语,作为全书的总结收尾部分,在重新回顾本研究视角的立意与初衷的基础上,该部分系统梳理提炼了本书的重要研究结论,并对未来的研究拓展方向进行展望。
[1]联合国新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气候变化是对可持续未来最大的威胁》,2014年4月11日,https://news.un.org/zh/story/2014/04/212742。
[2]习近平:《齐心开创共建“一带一路”美好未来——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9年4月27日第3版。
[3]关于集体行动问题的深入研究参见[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陈郁等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谢来辉:《领导者作用与全球气候治理的发展》,《太平洋学报》2012年第1期,第83—92页。
[5]于宏源:《马拉喀什气候谈判:进展、分歧与趋势》,《绿叶》2017年第6期,第45—55页。
[6]1997年美国克林顿政府签署《京都议定书》,而2001年小布什总统上台后宣布退出。2017年美国特朗普政府宣布退出《巴黎协定》是美国第二次退出全球气候治理协定。2021年拜登政府宣布重返《巴黎协定》。
[7]齐皓:《国际环境问题合作的成败——基于国际气候系统损害的研究》,《国际政治科学》2010年第4期,第82—111页。
[8]Rachel M.Krause,“An Assessment of the Impact that Participation in Local Climate Networks Has on Cities'Implementation of Climate,Energy,and Transportation Policies”,Review of Policy Research,Vol.29,No.5,2012,pp.585-604.
[9]田慧芳:《中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三重困境》,《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版)2014年第6期,第91—96页。
[10]薄燕:《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中的中美欧三边关系》,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11]机制碎片化文献参见Frank Biermann,et al.,“The Fragmentation of Global Governance Architectures: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Global Environmental Politics, Vol.9,No.4,2009,pp.14-40;Fariborz Zelli,“The Fragmentation of the Global Climate Governance Architecture”,Wiley Interdisciplinary Reviews Climate Change, No.2,2011,pp.255-270; FariborzZelli and H.V.Asselt,“The Institutional Fragmentation of Global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Causes,Consequences,and Responses”,Global Environmental Politics,Vol.13,No.3,2013,pp.1-5;王明国:《机制碎片化及其对全球治理的影响》,《太平洋学报》2014年第1期,第7—17页。
[12]机制复合体文献参见 Robert O.Keohane and Victor D.G.,“The Regime Complex for Climate Change”,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Vol.9,No.1,2011,pp.7-23; Amandine Orsini,“Multi-Forum Non-State Actors: Navigating the Regime Complexes for Forestry and Genetic Resources”,Global Environmental Politics, Vol.13,No.3,2013,p.34.
[13]机制互动文献参见Oran R Young,Institutional Interplay: Biosafety and Trade,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Press,2008; Elizabeth R.Desombre,“The Institutional Dimensions of Environmental Change:Fit,Interplay,Scale”,Global Environmental Politics,Vol.3,No.1,2004,pp.143-144; Oberthür,Sebastian,and O.S.Stokke,Managing Institutional Complexity:Regime Interplay and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The MIT Press,2011.
[14]郭小琴:《全球公地治理碎片化:一个初步的理论分析》,《学术探索》2020年第2期,第58—64页。
[15]Oran R Young,L.A.King,and H.Schroeder,“Institutions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Principal Findings,Applications,and Research Frontiers”,Students Quarterly Journal, Vol.16,No.4,2010,pp.1188-1189.
[16]Robert O.Keohane and D.G.Victor,“The Regime Complex for Climate Change”,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Vol.9,No.1,2011,pp.7-23.
[17]李昕蕾:《治理嵌构:全球气候治理机制复合体的演进逻辑》,《欧洲研究》2018年第2期,第91—116页。
[18]余博闻:《认知演化与全球气候治理的变革》,《世界经济与政治》2019年第12期,第101—133页。
[19]Timothy M.Lenton,Johan Rockström,Owen Gaffney,Stefan Rahmstorf etl,“Climate Tipping Points-Too Risky to Bet Against”,Nature,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9-03595-0.
[20]Bäckstrand,Karin,“Accountability of Networked Climate Governance:The Rise of Transnational Climate Partnerships”,Global Environmental Politics, Vol.8,No.3,2008,pp.74-102.
[21]李昕蕾:《治理嵌构:全球气候治理机制复合体的演进逻辑》,《欧洲研究》2018年第2期,第91—116页。
[22]于宏源:《全球气候治理伙伴关系网络与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太平洋学报》2019年第11期,第14—25页。
[23]王彬彬:《中国路径:双层博弈视角下的气候传播与治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86—91页。
[24]Mathews,J.,“Power Shift”,Foreign Affairs, Vol.76,No.1,1997,pp.50-66.
[25]M.Betsill & E.Corell(Eds.),NGO Diplomacy: The Influence of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in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Negotiations, Boston: MIT Press,2008; Betsill,M.,&Corell,E.,“NGO Influence in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Negotiations: A Framework for Analysis”,Global Environmental Politics, No.4,2001,pp.65-85; Newell,P.,Climate for Change:Non-State Actors and the Global Politics of the Greenhouse.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26]Albin,C.,“Can NGOs Enhance Effectiveness of International Negotiation?”,International Negotiation, Vol.4,No.3,1999,pp.371-387; Betsill,Michele M.,Transnational Actors in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Politics.Advances in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Politics, Palgrave Advances in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Politics.Palgrave Macmillan,2005; Biermann,F.,Betsill,M.,Gupta,J.,Kanie,N.,Lebel,L.,Liverman,D.,et al.,“Earth System Governance: A Research Framework”,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Agreements, Vol.10,No.4,2001,pp.277-298.
[27]Willetts,Peter,“From Stockholm to Rio and Beyond: The Impact of the Environmental Movement on the United Nations Consultative Arrangements for NGOs”,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Vol.22,No.1,1996,pp.57-80.
[28]李昕蕾、王彬彬:《国际非政府组织与全球气候治理》,《国际展望》2018年第5期,第136—156页。
[29]Gutman,“What Did the WSSD Accomplish?”,Environment, Vol.45,No.2,2003,pp.2026; Speth J.G.,“Perspectives on the Johannesburg Summit”,Environment, Vol.45,No.1,2003,pp.24-29.
[30]Abbott,K.,“The Transnational Regime Complex for Climate Change”,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C, Vol.30,No.4,2012,pp.571-590; Bulkeley,H.,Andonova,L.,Baeckstrand,K.,Betsill,M.,Compagnon,D.,Duffy,R.,et al.,“Governing Climate Change Transnationally: Assessing the Evidence from a Database of Sixty Initiatives”,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C,Vol.30,No.4,2012,pp.591-612;Nasiritousi,Naghmeh,and Björn-Ola Linnér.“Open or Closed Meetings?Explaining Nonstate Actor Involvement in the International Climate Change Negotiations”,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Agreements: Politics,Law and Economics, Vol.16,2016,pp.1-18; Schroeder,Heike,and H.Lovell.“The Role of Non-Nation-State Actors and Side Events in the International Climate Negotiations”,Climate Policy, Vol.12,No.1,2012,pp.23-37.
[31]Hjerpe,M,and B.O.Linnér.“Functions of COP Side-Events in Climate-Change Governance”,Climate Policy, Vol.10,No.2,2010,pp.167-180.
[32]Robert O.Keohane and Victor D.G.,“The Regime Complex for Climate Change”,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Vol.9,No.1,2011,pp.7-23; Amandine Orsini,“Multi-Forum Non-State Actors:Navigating the Regime Complexes for Forestry and Genetic Resources”,Global Environmental Politics, Vol.13,No.3,2013,p.34; Elizabeth R.Desombre,“The Institutional Dimensions of Environmental Change: Fit,Interplay,Scale”,Global Environmental Politics,Vol.3,No.1,2004,pp.143-144.
[33]Joseph S.Nye,Jr.,“The Future of Power”,Public Affairs,2011,pp.3-81.
[34]Liesbet Hooghe and Gary Marks,“Unraveling the Central State,But How?Types of Multi-Level Governance”,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ies,Vienna,No.3,2003,p.36.
[35]Roland Robertson,“The Conceptual Promise of Glocalization:Commonality and Diversity”,http://artefact.mi2.hr/_a04/lang_en/theory_robertson_en.htm.
[36]Barry Wellman,“Little Boxes,Glocalization,and Networked Individualism”,in Makoto Tanabe,Peter van den Besselaar eds.,Digital Cities,Berlin:Springer-Verlag,2002,pp.11-25.
[37]Princen,Thomas,and M.Finger,“Environmental NGOs in World Politics: Linking the Local and the Global”,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71,No.2,1995,pp.617-649.
[38]Omelicheva,Mariya Y.,“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in World Politics: The Construction of Global Governance”,Human Rights Quarterly, Feb 2012,pp.300-303; R.Falkner,Global Governance-The Rise of Non-State Actors(European Environment Agency,2011),http://personal.lse.ac.uk/Falkner/_private/2011_EEAreport_GlobalGovernance.pdf.
[39]F.Biermann & P.Pattberg,“Global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Taking Stock,Moving Forward”,Annual Review of Environmental Resources,Vol.33,2008,pp.277-94; E.Dannenmaier,“The Role of Non-state Actors in ClimateCompliance”,in J.Brunée et al.(eds),Promoting Compliance in an Evolving Climate Regim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2,pp.149-176; T.Hale,Thomas,and C.Roger,“Orchestration and Transnational Climate Governance”,The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Vol.9,No.1,2014,pp.59-82.
[40][西]安东尼·埃斯特瓦多道尔、[美]布莱恩·弗朗兹、[美]谭·罗伯特·阮:《区域性公共产品:从理论到实践》,张建新、黄河、杨国庆等译,《复旦国际政治经济学丛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406页。
[41]“选择性激励”机制包括互惠政策,即使用互惠策略来达成一项合作协议并要求制裁必须是可信和严厉的;议题联系政策,如把全球公共产品的供给和国际贸易联系起来,限制与非成员方的贸易;补偿政策,即国家之间不对称时,对弱势国家进行适当经济补偿。参见齐皓《国际环境问题合作的成败:基于国际气候系统损害的研究》,《国际政治科学》2010年第4期,第82—111页。
[42]Lars Udehn,“Twenty-Five Years with‘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Acta Sociologica, Vol.36,No.3,1993,pp.239-261.
[43]埃莉诺·奥斯特罗姆(Elinor Ostrom)作为公共经济学研究和公共选择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对于小规模公共池塘资源治理的理论和经验研究则表明,自主治理有望成为超越“集体行动困境”的另一种可能的选择。
[44][美]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演进》,余逊达、陈旭东译,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51页。
[45]Elinor Ostrom,Understanding Institutional Diversity,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5,pp.100-134.
[46]在不存在外部强制或者诱因的情景中,克服集体行动困境并提供基于内部的激励的公共产品还要依赖于两个核心条件:一是治理规模不能太大,参与者能够相对低成本地发现其他参与者的违规行为;二是重复博弈,一旦发现其他参与者的违规行为后,人们能够迅速地调整自己的策略。Elinor Ostrom,“Collective Ac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Social Norms”,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Vol.14,No.13,2000,p.142.
[47]Schultze,“Cities and EU Governance:Policy-takers or Policy-makers?”,Regional and Federal Studies, Vol.13,No.1,2003,pp.121-147; M.Betsill and H.Bulkeley,“Transnational Networks and Global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The Cities for Climate Protection Program”,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Vol.48,2004,pp.471-493.
[48]Grainne de Burca,Robert Keohane and Charles Sabel,“New Modes of Pluralist Global Governance”,New York University Public Law and Legal Theory Working Papers, January 25,2013,pp.1-61.
[49]“EU Climate and Energy Package”,European Commission:Climate Action Document,http://ec.europa.eu/clima/policies/package/docs/climate_package_en.pdf.
[50]Carlsson,Lars; Sandström,Annica,“Network Governance of the Common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Commons, Vol.2,Issue 1,2008,pp.33-54.
[51]参与性治理体现了多元网络将不同的行为体联系在一起,强调自下而上的活动同自上而下的交流方式共存。网络平台使次国家行为体可以塑造争论、影响政治议程、联合控制政策结果,同时这种多层伙伴关系有利于增强政策的执行力。参见 Claus J.Schultze,“Cities and EU Governance: Policy-Takers or Policy-Makers?”,Regional & Federal Studies, Vol.13,No.1,2010,pp.126-127.
[52]Simon J.Bulmer and Christian Lesquesne,The Member States of the European Un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53]Matthew J.Hoffmann,Climate Governance at the Crossroads: Experimenting with a Global Response after Kyoto,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1.
[54]Betsill,Michele M.,and Elisabeth Corell,NGO Diplomacy: The Influence of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in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Negotiations, Cambridge,MA: The MIT Press,2008.
[55]Betsill,Michele,“Environmental NGOs Meet the Sovereign State: The Kyoto Protocol Negotiations on Global Climate Change”,Colorado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 & Policy, No.13,2002; Chatterjee,P,and M.Finger,“The Earth Brokers: Power,Politics and World Development”,Contemporary Sociology, Vol.25,No.5,1996,pp.650-617; Jasanoff,Sheila,“NGOs and the Environment:From Knowledge to Action”,Third World Quarterly, Vol.18,No.3,1997,pp.579-594.
[56]Peter,and Newell,“Climate for Change: Non-State Actors and the Global Politics of the Greenhouse”,Agricultural & Forest Meteorology, Vol.109,No.1,2000,pp.75-76; Raustiala,Kal,and N.Bridgeman.,“Nonstate Actors in the Global Climate Regime”,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07; Petropoulos,Sotiris,and A.Valvis,“Crisis and Transition of NGOs in Europe:The Case of Greece”,Societies in Transition. 2015.Esty,D.C.,and M.H.Ivanova,“Global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Options & Opportunities”,Yale School of Forestry &Environmental Studies, 2002.
[57]Haas,Peter M.“Banning Chlorofluorocarbons: Epistemic Community Efforts to Protect Stratospheric Ozone”,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46,No.1,1992,pp.187-224.
[58]Dunlop,Claire A.,“Policy Transfer as Learning:Capturing Variation in What Decision-Makers Learn from Epistemic Communities”,Policy Studies, Vol.30,No.3,2009,pp.289-311.
[59]M.E.Keck&K.Sikkink,Activists Beyond Borders:Advocacy Networks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8.
[60]李玫:《西方政策网络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9页;Katzenstein P.J.eds.,Between Power and Plenty: Foreign Economic Policies of Advanced Industrial States,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1978,p.9; Benson,J.K.A Framework for Policy Analysis, 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82,p.165.
[61]Kickert W J M,Klijn E H,Koppenjan J F M.,Managing Complex Networks, Sage Press,1997,p.84.
[62]Helen Yanacopulos,International NGO Engagement,Advocacy,Activism: The Faces and Spaces of Change,Palgrave Macmillan,2015.
[63]Dencik,L,“Alternative News Sites and the Complexities of‘Space'”,New Media Society, Vol.15,No.8,2013,pp.1207-1223.
[64]Castells,M,Networks of Outrage and Hope,Cambridge: Polity Press,2012.
[65]王杰、张海滨、张志洲编:《全球治理中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6]参见刘贞晔《国际政治领域中的非政府组织——一种互动关系的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甘锋《国际环境非政府组织与全球治理》,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霍淑红《国际非政府组织(INGOs)的角色分析:全球化时代INGOs在国际机制发展中的作用》,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张蛟龙《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以制度复合体为视角》,外交学院2019年博士学位论文。
[67]红生、贺兵:《当代国际关系中的“第三者”:非政府组织问题研究》,时事出版社2004年版。
[68]霍淑红:《国际非政府组织的角色分析——全球化时代非政府组织在国际机制发展中的作用》,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
[69]刘贞晔:《国际政治领域中的非政府组织:一种互动关系的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70]吴志成、何睿:《国家有限权力与全球有效治理》,《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年第12期,第4—24页。
[71]沈中元:《全球化下非政府组织之研究》,复旦大学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
[72]刘晓凤、王雨、葛岳静:《环境政治中国际非政府组织的角色——基于批判地缘政治的视角》,《人文地理》2018年第5期,第123—131页。
[73]叶江、谈谭:《试论国际制度的合法性及其缺陷——以国际安全制度与人权制度为例》,《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12期,第42—49页。
[74]陈超阳:《全球治理中非政府组织“战略三角”问责模式研究》,《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第2期,第31—34页。
[75]Chris Alden and Christopher R.Hughes,“Harmony and Discording China's Africa Strategy:Some Implications for Foreign Policy”,The China Quarterly, Vol.199,2009,pp.563-582;Katherine Morton,“Transnational Advocacy at the Grassroots:Benefits and Risks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in Peter Hoand Richard Louis Edmonds,eds.,China's Embedded Activism: Opportunities and Constraints of a Social Movement, London and NewYork: Taylor & Francis,2007,pp.195-215.
[76]王杨、邓国胜:《中国非政府组织参与全球治理的合法性及其行动策略——以中国非政府组织参与海外救灾为例》,《社会科学》2017年第6期,第15—24页。
[77]宫兆轩:《试论气候传播的受众和传播效果》,《新闻学论集第27辑》2011年,第244—257页。
[78]郑保卫、王彬彬、李玉洁:《在气候传播互动中实现合作共赢——论气候传播中中国政府、媒体、NGO的角色及影响力》,《新闻学论集》2010年第24辑,第122—140页。
[79]郑保卫、李玉洁:《论新闻媒体在气候传播中的角色定位及策略方法——以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报道为例》,《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年第11期,第33—36页;余越:《国际非政府组织战略传播研究》,上海大学2016年博士学位论文。
[80]王彬彬:《全球气候治理变局分析及中国气候传播应对策略》,《东岳论丛》2017年第4期,第43—51页。
[81]王彬彬:《中国路径:双层博弈视角下的气候传播与治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
[82]王逸舟:《探寻全球主义国际关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41—248页。
[83]李庆四:《社会组织的外交功能:基于中西互动的考察》,《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年第6期,第70—72页。
[84]姚玲玲:《应对气候变化,中国环保NGO在行动》,《中华环境》2018年第9期,第48—50页。
[85]赖钰麟:《政策倡议联盟与国际谈判:中国非政府组织应对哥本哈根大会的主张与活动》,《外交评论》2011年第3期,第72—87页。
[86]张丽君:《气候变化领域中的中国非政府组织》,《公共外交季刊》2016年第1期,第48—53页。
[87]张丽君:《非政府组织在中国气候外交中的价值分析》,《社会科学》2013年第7期,第15—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