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金元时期:刘完素有关“郁结”的论述

刘完素在《黄帝内经》理论的指导下,深刻地研究了火热病,提出了著名的“六气皆从火化”说。他以六气为纲领论述疾病的发生,强调火热是六气中最主要的致病因素,提出“阳气怫郁”是“六气化火”的一个重要环节。善用寒凉的方药有效宣通气血,解除壅滞,延缓其迅速发展为火热病。在治疗上,根据郁结所在表里病位,分别采用辛凉解表、清泄郁热及表里双解法开通郁结。对于湿热互结者,以辛苦寒药宣通气液,使湿去、结散、热退。治疗阳气怫郁时,还根据症情轻重,寒温并用,宣通郁结的阳气。

(一)“结”的病因病机

刘完素的郁结学说多从“阳气怫郁”“热气怫郁”“怫热郁结”等立论,他认为:“风本生于热,以热为本,以风为标,凡言风者,热也,热则风动。”又曰:“而气机不畅,所谓热甚则腠理闭密而郁结也。”刘完素认为六气化生火热的病机关键在于气机怫郁,郁是化生火热的发病机理,指出“由寒主闭藏,而阳气不能散越,则怫郁内作故也。”可见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引起玄府郁闭,郁而生热是化生火热的重要原因;而火热怫郁又可导致玄府郁闭,进而引起各种临床病证。

刘完素认为:“若五志过度则劳,劳则伤五脏,凡五志所伤,皆热也。”过度的情志活动可损伤脏腑,致使机体气血、阴阳失调,造成气机郁结,日久则导致五志过极化火而表现为发热、头痛、胁胀、卒中不语等躯体疾病,或烦躁、谵妄、惊悸、健忘等神志疾病。刘完素曰:“惊,心卒动而不宁也。火主于动,故心火热甚也。虽尔止为热极于里,乃火极似水,则喜惊也。”认为火热也可导致情志异常,此即惊能致心火热甚,而心火热甚又喜惊。刘完素还说:“由于将息失宜而心火暴甚……由五志过极,皆为热甚故也。”可见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失调导致五志过极,是火热化生的内在因素。

(二)“郁结病”治则

刘完素认为疾病多因火热而起,“以其本热,故得寒则散”,反对过用辛温,而应根据“气机怫郁”之病机,开通郁结,重视寒凉药物的使用,并应“各随其郁结甚微,而查病之轻重”处方用药以治之。临床上主要根据病邪表里之不同,采取宣、清、通法治疗。表证主要用宣法,刘完素曰:“夫辛甘热药……是故善用之者,须加寒药。”认为表证应汗解,不仅辛温药可发散解表,辛凉、辛寒之品亦可通过开发郁结使表邪得散,且仅用辛甘热药易化热入里,故应在发散药中加入甘寒辛凉之品佐之,或直接以辛凉药物。此即“如世以甘草、滑石、葱、豉寒药发散甚妙”。里证主要用清、下法,刘完素曰:“小热之气,凉以和之;大热之气,寒以取之。”清法为阳热怫郁的根本治法,可清热解毒,宜用黄连解毒汤,并指出“一切大热狂躁喘满及阳厥极甚,蓄热内深……或已利,热势甚者,并服本方”。同时,其还根据热病日久伤阴之病机,提出清热养阴退阳之创见,予白虎汤、凉膈散等养阴退阳。下法通里泄热,主攻里实热盛之证,可用诸承气汤,并自创三一承气汤,强调“三一承气汤通治大、小、调胃三承气汤证”,可用治多种里热证。表里俱病宜用表里双解法,刘完素认为:“伤寒日深,表热入里,而误以辛甘热药汗之者……古人以为当死者也。”表里同病时切不可再以辛甘热药复发其表,而应宣通表里郁热。故又曰:“热病半在表,半在里……此皆大寒之利药也,反能中病,以令汗出而愈。”并指出“凡治上下中外一切怫热郁结者,法当仿此”。著名的防风通圣散为刘完素创制之表里双解剂,亦为宣、清、通三法同用之代表方,可治气血、表里、三焦实热证而不犯三阳禁忌。

(三)“郁结病”治法

1.辛凉解表

对于怫热郁结在表、燥而无汗者,刘完素摒弃了前人倡导的辛温发散法,认为服用麻桂一类辛甘热药非但不能汗出,反会加重热势,发生发黄、惊狂等变证。率先提出辛凉解表法,以辛味药能行能散,发散表郁;寒凉药能凉能泻,清热泻火。因病的本质在热,热得寒(凉)则清,故辛凉甘寒的药物合用开通郁结,排出汗液,最终解除表热。“如世以甘草、滑石、葱、豉寒药发散甚妙,是以甘草甘能缓急,湿能润燥;滑石淡能利窍,滑能通利;葱辛甘微寒;豉咸寒润燥,皆散结、缓急、润燥、除热之物。因热服之,因热而玄府郁结得通,而怫热无由再作。”该法的创立,在纠正时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还对后世温病的研究有很大启发。

2.清泄郁热

刘完素善用清泄郁热,急下存阴法治疗怫热郁结于内之证,如胃肠气滞,腑气不通,出现腹满时痛,或烦渴,或谵妄,大便结滞等症状。刘完素沿袭了张仲景的辨证思路,常用承气汤类方清泄郁热,急下存阴。“伤寒里热太甚,而胃中干涸烦渴者,急下之,救其胃气”,并在此基础上扩大了大、小承气汤的应用范围,刘完素认为大承气汤可治“表里俱热”,小承气汤可治“里热多,表热少……势更甚者”,兼清表里郁热。刘完素还提出用大承气汤治疗因怫热郁结,影响津液输布而致的“里热燥甚,肠胃怫郁,留饮不散,胸腹高起,痛不可忍,但呕冷液,大渴反不能饮,强饮不能止,喘急闷者”的饮证疗效好。此外,还创制了三一承气汤,大黄、芒硝、厚朴、枳实、甘草合用通里泻下,通治三承气汤证,佐证了其“留而不行为滞,必通剂以行之”“有余为闭,必泻剂以逐之”的理论。

3.表里双解

刘完素常用和解郁热之法治疗表里兼有郁热的病证,他在《宣明论方·伤寒门》中提出“当和解,不可发汗吐下”,采用表里双解的治法向外宣透,向内疏通。同时根据表里热势深浅情况,归纳了相应的方药。对于表里热不甚者,或宗仲景之法以小柴胡汤和解,或以自创凉膈散清解;表里热势俱甚者,以大柴胡汤微下之,或以大承气汤下之;表热多于里热者,天水一凉膈半散风壅,开结滞;里热多于表热者,凉膈天水一半调之,势更甚者,小承气汤下之。此外,他还创制了防风通圣散,既能散在表的风寒怫郁,又能通在里的胃肠郁结,其辛开苦泄,解除郁热,两擅其长,开通内外。后世医家评价其药味虽多,但配伍严谨,有指征可寻,有经方的骨架和精神。

4.苦寒燥湿

在以辛药散郁治疗湿热郁结诸证时,刘完素多采用辛苦寒药,其曰:“盖以辛散结,而苦燥湿,以寒除热而随其利,湿去结散,热退气和而已。”使气液宣通,湿流燥润。他将这一治法充分运用在妇人带下病的治疗上,极力反对俗医滥用辛热药物,“虽有误中,致令郁结热聚,不能宣通”。刘完素提出以辛苦寒药治疗妇人赤白带下,方用十枣汤先下之,次用苦楝丸,以大玄胡汤调下,达到热去湿除,病即自愈。治疗泄泻、痢疾也是如此,刘完素曰:“若下利热极,频并窘痛,或久不愈,诸药不能止者,须下之,以开除湿热痞闭积滞,而使气液宣行者,宜以逐之,兼宣利积热也。”

5.寒温并用,谨守病机

刘完素在治疗怫热郁结的多种病证时,为避免寒药郁闭腠理而影响郁积的发泄,往往先以辛甘热药发散,取其强力开冲郁结之力,使郁热稍退,此时尽快改用寒药治其根本。治疗郁热在胃的泛酸轻症者,即提出以温药发散,宣通胃中郁热。而当胃酸日久不愈时,又恐温热药久用加重热势,损耗阴液,主张“不宜温之,宜以寒药下之,后以凉药调之,结散热去而气和也”。并提出瘥后调摄方法,宜多食蔬菜粗粮,使胃气通降,避免肥甘厚味壅塞阳气,郁结反复。

总之,对于湿热互结者,以辛苦寒药宣通气液,使得湿去、结散、热退;治疗阳气怫郁时,根据症情轻重,寒温并用,宣通郁结的阳气。他将寒凉药物始终贯穿火热病的治疗中,被后世称作“寒凉派”,所谓“热病宗河间”。此法的建立,为温病学派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总之,刘完素对火热病的认识及治“郁结”的思路为后世开了先河,在今天的临床上仍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