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可致结证的病理产物
致病因素除上述外感、内伤、其他致病因素以外,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也能成为引起结证的致病因素。这种病理产物包括痰饮、瘀血与结石等。
(一)痰饮
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将较稠浊的称为痰,较清稀的称为饮。痰饮源于内生水湿,当属阴邪。痰饮与内生水湿同源而异流,都是人体津液输布和排泄障碍,停留于体内而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认为津停为湿,湿聚为水,积水成饮,饮凝成痰。因而就形质而言,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清澈澄明者为水,而湿乃水气弥散浸渍于人体组织中的状态,其形质不如痰、饮、水明显。但临床上在许多情况下又难以将痰、饮、水、湿截然分开,故常合称为“水湿”“水饮”“痰湿”“痰饮”等。尽管痰饮与水湿在致病特点上有所类似,但毕竟有其特异之处,故从“内湿”中分离而出,成为一个独立的致病因素。
此外,痰饮作为病理产物,有的直接视之可见,如咳嗽之咯痰稠浊属痰,或咳吐涎沫清稀或状如泡沫属饮;也有的停滞在脏腑经络等组织中,虽然直接视之不可见,但可通过其所表现的症状,运用辨证求因的方法确定。习惯上把前者称为有形之痰饮,后者称为无形之痰饮。
1.痰饮的形成
痰饮多由外感六淫,或饮食、劳逸、七情内伤等,使肺、脾、肾、三焦等脏腑气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以致水津停滞而成。
2.痰饮的致病特点
(1)阻滞气机、气血:
痰饮既可阻滞气机,影响脏腑气机升降;又可流注经络,阻碍气血的运行。例如,痰饮停留于肺,使肺失宣肃,而见胸闷、咳嗽、喘促等症;痰饮若流注经络,易使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出现肢体麻木、屈伸不利,甚至半身不遂等症,日久还可导致瘀血形成,故有“痰瘀相关”之说。
(2)致病广泛多端:
痰饮形成之后,饮多留积于胸胁、胃肠及肌肤,而痰则随气升降流行,内而脏腑,外至筋骨皮肉,形成多种病证,因此有“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说。例如,痰饮上扰清窍,可见眩晕;痰饮阻肺,可见喘咳咯痰;痰饮阻滞心脉,可见心悸、心胸闷痛;痰迷心窍,则可见神昏、痴呆,或发生癫病、痫病;痰火扰心,则可见谵妄狂躁,或发为狂病;饮悬胸胁,则见胸胁胀满、咳唾引痛;痰饮支撑于胸膈,则胸闷、咳喘、不能平卧、其形如肿;痰停于胃,可见恶心呕吐、胃脘痞满;痰饮流注经络筋骨,则可致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或成阴疽流注;顽痰郁结不散,则成瘰疬、瘿瘤、痰核等;饮留肠间,则肠鸣沥沥有声;痰气凝结咽喉,则可见咽喉中如有物梗阻的梅核气;饮溢肌肤,则见肌肤水肿、无汗、身体疼重。
(3)重浊黏滞缠绵:
痰饮由水湿停滞积聚而成,同样具有湿邪重浊黏滞的特性。所致病证,大多具有沉重、秽浊或黏滞不爽的症状;都具有秽浊黏腻的舌苔征象,或为腐浊苔,或为黏腻苔。同时,痰饮致病均表现为病势黏滞缠绵,病程较长。临床上常见由痰饮所致的咳嗽、哮病、喘病、眩晕、胸痹心痛、癫病、痫病、中风、痰核、瘰疬、瘿瘤、流痰、疽病等,多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二)瘀血
瘀血是指体内有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血液运行不畅,阻滞于血脉、经络及脏腑内的血液,均称为瘀血。
1.瘀血的形成
瘀血的形成,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因气虚、气滞、血寒、血热等,使血液运行不畅而凝滞。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若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或气滞阻碍血液运行,则血液停滞而为瘀血。若感受外寒或阳虚内寒,寒入血脉,则可使血脉挛缩拘急,血液凝滞不畅,聚而成瘀。若热入营血,或血与热邪相搏结,或热邪壅迫,血液受热邪煎熬而黏浓,均可使血行不畅,结滞而成瘀。二是由于外伤、气虚统摄失职或邪热迫血妄行,使血离经脉,积存于体内而形成瘀血。
2.瘀血的致病特点
(1)病位不一,病证各异:
瘀血所致病证极为广泛,常因瘀血阻滞的部位不同而异。例如,瘀阻心脉,可见心悸,胸闷心痛,口唇指甲青紫;瘀阻于肺,可见胸痛,咳血;瘀阻胃肠,可见呕血,大便色黑如漆;瘀阻于肝,可见胁痛痞结;瘀血攻心,可致躁妄发狂;瘀阻胞宫,可见少腹疼痛,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经色紫黯成块,或见崩漏;瘀阻肢体末端,可成脱疽病;瘀阻于肢体肌肤局部,则可见局部肿痛青紫。此外,由于形成瘀血的原因不同,瘀血致病除血瘀证外,常可有相应的兼夹证,如或兼气虚,或兼气滞,或兼血寒,或兼血热等不同的兼夹之结证。
(2)病证虽多,特点共同:
瘀血病证虽然繁多,但其临床表现归纳起来则有以下六个共同特点。
1)疼痛:
多表现为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多夜间疼痛加剧。
2)肿块:
在体表,则局部青紫肿胀,肿块固定不移,为外伤肌肤局部所致;在体内,则多为痞块或积结,按之痞硬,位置固定不移,为瘀血内积脏腑所致。
3)出血:
血色多呈紫黯色,或夹有血块。
4)肌肤爪甲失荣:
面色黧黑或紫黯,肌肤甲错,口唇、爪甲青紫。
5)瘀血舌象:
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舌下脉络青紫、粗张、迂曲。
6)瘀血脉象:
多见细涩、沉弦或结或代。
(三)结石
凡体内湿热浊邪,蕴结不散,或久经煎熬,形成砂石样的病理产物,称为结石。常见的结石有肾结石、膀胱结石、胆结石等。古代医家所论主要是导致石淋病的肾与膀胱结石。如《中藏经》说:“虚伤真气,邪热渐强,结聚而成砂。又如以水煮盐,火大水少,盐渐成石之类。”《诸病源候论·淋病诸候》亦指出:“石淋者,淋而出石也。肾主水,水结则化为石,故肾客砂石。肾虚为热所乘,热则成淋。”
1.结石的形成
结石主要是由于脏腑本虚,湿热浊邪乘虚而入,蕴郁积聚不散,或湿热煎熬日久而成。肾与膀胱结石,常因饮食肥甘厚味,影响脾胃运化,内生湿热,或长期饮用含有易形成结石之水,湿热浊邪流注下焦,稽留肾与膀胱,日久则湿热水浊瘀结而为肾与膀胱结石。胆结石则常因外感或内生之湿热内阻,交蒸于肝胆;或情志失调,气机怫郁,郁而化热,导致肝失条达,胆汁疏泄不利,湿热与胆汁互结,日久煎熬而成。
2.结石的致病特点
(1)病位不同,病证不一:
结石由于病位的不同,阻滞不同脏腑气机,所致病证亦各不相同。例如,结石阻于肾、输尿管与膀胱,可致腰痛、尿血、石淋或癃闭,甚至尿毒攻心等病症;结石阻于胆腑,则可致胁痛、黄疸等病症。
(2)易致疼痛,易惹湿热:
结石为有形病理产物,停留脏腑之内,多易阻滞气机,影响气血运行,甚至阻闭不通,不通则痛。故结石所致病证,一般可见到局部胀痛、掣痛、按压痛、叩击痛等;一旦结石引起脏腑气机阻闭不通,则可发生剧烈的绞痛。如胆结石可引发右胁腹绞痛,痛引右肩;肾结石可导致腰及少腹剧烈绞痛,痛引阴器或两股内痛。绞痛时疼痛难忍,常伴冷汗淋漓,恶心呕吐。
结石因脏腑本虚,湿热浊邪蕴郁结聚,或湿热煎熬日久而成。故结石患者,每当外感湿热邪气,或内生湿热之邪,均易招惹此等湿热浊邪乘虚走注结石留滞之脏腑而发病。例如,胆石症患者,常易发生肝胆湿热,而见身热起伏或寒热往来,胁痛,脘闷不饥,恶心呕吐等。肾与膀胱结石患者,则易发生膀胱湿热,而见小便频急,小便短赤滞涩不畅,尿道灼热刺痛,或腰痛如绞,痛引少腹等。
(3)病程较长,时起时伏:
结石形成后,如得不到及时与恰当的治疗,便会长期滞留于脏腑之内,缓慢地增大或增多,如结石所致病证,病程较长。由于病程长,结石停留体内日久,若邪正相持,脏腑气机尚且通畅,则病情轻微,甚至可无任何症状;若因外感、情志、饮食、劳累等因素的影响,结石扰动,阻滞气机,引发湿热,则可使病证加剧,从而表现出病情时起时伏,休作无定时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