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内生“五邪”
内生五邪,是指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气血津液和脏腑经络等生理功能的异常,而产生的五种内生邪气。由于它们的性质与致病特点,均与风、火、湿、燥、寒外邪相类似,因而分别称为“内风”“内火”“内湿”“内燥”“内寒”,统称为内生五邪。“五邪”属于可致病的病理产物,其致病特点与六淫中相应的外邪相类似,以下侧重阐述内生五邪的形成。
(一)内风
内风,是指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体内阳气亢逆变动而形成的一种病理产物。常因阳盛或阴虚不能制阳,阳升无制,亢逆变动而成,以动摇、眩晕、抽搐等临床表现为特点。内风多与肝脏有关,故又称之为肝风。内风的形成,主要有肝阳化风、热极生风、阴虚风动、血虚生风四个方面。
1.肝阳化风
多由于情志内伤,过度劳累,耗伤肝肾之阴,以致阴虚阳亢,水不涵木,肝之阳气升而无制,便亢而化风。临床上,轻则可见筋惕肉,肢麻震颤,步履不稳,眩晕欲仆,或为口眼㖞斜,或为半身不遂;重则血随气逆而猝然仆倒,不省人事,或为闭厥,或为脱厥。
2.热极生风
因邪热炽盛,煎灼津液,伤及营血,燔灼肝经,使肝所主司之筋脉失于濡养,筋脉连结肌肉关节主司运动的功能紊乱,形成阳热亢盛化而为风。临床上,出现痉厥、抽搐、鼻翼扇动、目睛上视等风动表现;并伴有高热、神昏、谵语等阳热亢盛内扰心神的症状。
3.阴虚风动
常因邪热耗伤阴津,或病久暗耗阴液,而导致阴液大亏,甚至枯竭,无以濡养筋脉,筋脉失养,功能紊乱,变生内风。临床上,可见筋惕肉、手足蠕动等风动症状;且兼潮热、五心烦热、消瘦、盗汗、舌嫩红少苔、脉细数无力等阴虚症状。
4.血虚生风
多由于生血不足,或失血过多,或久病耗伤营血,而致肝血不足,血不荣筋,筋脉失养,虚风内动。临床可见肢体麻木不仁、筋肉跳动,甚则手足拘挛、屈伸不利等风动症状;并见面、唇、爪甲淡白不华,眩晕,视物昏花,舌淡白,脉细弱等血虚症状。
此外,尚有血燥生风,多因久病耗血,或年老精亏血少,或长期饮食失宜,生血不足,或瘀血内结,新血化生障碍,从而导致津枯血少,肌肤失于濡养,经脉气血失于和调,于是血燥而生风。临床可见皮肤干燥或肌肤甲错,并有皮肤瘙痒,或兼落屑等。
(二)内火
内火亦称内热,是指因阳盛有余,或阴虚阳亢,或由于气血郁滞,或由于病邪郁结,而产生的病理产物。其形成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
1.阳盛化火
人体之阳气在正常情况下,本有温煦、推动脏腑组织生理功能正常发挥的作用,称之为“少火”。但在病理情况下,若阳气过亢,功能亢奋,代谢活动与机体反应性增强,必然导致物质的消耗增加,这种内生的火(热)则称为“壮火”,壮火的产生又可概括为“气有余便是火”。
2.邪郁化火
邪郁化火包括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外感风、暑、湿、燥、寒等外邪,在病理过程中,皆能郁滞从阳而化热化火,又称为“五气化火”,如寒郁化热、湿郁化火等。二是体内之食积、虫积,以及某些病理性代谢产物,如瘀血、痰饮等,均能郁而化火。
3.五志化火
又称五志过极化火,是指七情内伤,精神情志刺激日久,影响了机体阴阳、气血和脏腑的平衡协调,致使阳气偏盛,或气机郁结、气郁日久而从阳化热,因之火热内生。
以上“阳盛化火”“邪郁化火”“五志化火”所形成的内热与内火,皆属于实热、实火。临床上,均可见面红目赤、烦热渴饮、尿黄便干、舌红脉数等火热实象。
4.阴虚生热
因精亏血少,阴液大伤,阴虚不能制约阳气,虚阳偏亢,以致火热内生。其内生之火热,属于虚热、虚火。临床上常有阴虚内热与阴虚火旺之分。一般来说,阴虚内热多见全身性的虚热征象,如五心烦热、潮热盗汗、消瘦、失眠多梦、尿少便干、舌红苔少、脉细数无力等症状表现;而阴虚火旺,其临床所见的火热征象,则往往较集中于机体的某一部位,如阴虚而引起的牙痛、咽喉疼痛、目赤、耳鸣、口干唇燥、颧红等。另一方面,从程度上讲,阴虚火旺与阴虚内热相比,其火热之象更为明显。
(三)内湿
内湿,是指由于脾的运化功能,特别是化生和输布津液的功能障碍,从而引起水湿蓄积停滞。其形成,多因素体肥胖,痰湿过盛;或因恣食生冷,过食肥甘;或因忧思劳倦,内伤脾胃,致使脾失健运,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津液的输布发生障碍所致。因此,脾的运化失职是湿浊内生的关键。此外,脾主运化有赖于肾阳的温煦和气化,内湿的形成还与肾有密切关系,当肾阳虚衰时,亦必然影响脾之运化而导致湿浊内生。
内湿与外湿一样,都具有重浊、黏滞、易阻遏气机的致病特点。故其临床表现常可因内湿阻滞部位的不同而各异。例如,内湿留滞经脉,则见头闷重如裹,肢体重着或屈伸不利;壅阻上焦,则胸闷咳痰;阻滞中焦,则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口腻或甜,舌苔厚腻;流注下焦,则腹胀便溏,或为泄泻,小便不利;泛滥肌肤,则发为水肿。外湿与内湿在病因形成方面虽然有所区别,但单凭临床表现常不易区分,且两者亦常相互影响。例如,湿邪入侵常会影响脾的运化而导致内湿的产生;反之,脾虚运化水液无力而内生湿邪,又每每容易招致外湿的入侵。
(四)内燥
内燥,是指机体津液不足,人体各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而干燥枯涩。内燥常因久病伤阴,耗津损液;或大汗、大吐、大下,或亡血失精导致阴亏液少;或在热性病过程中热邪损伤阴津或热邪化燥耗津等所致。临床上以各脏腑组织干燥失润为特征,尤以肺、胃及大肠为多见。表现为肌肤干燥不泽,起皮脱屑,甚则皲裂,口燥咽干唇焦,舌上无津,甚或光剥龟裂,鼻干目涩,爪甲脆折,大便燥结,小便短赤等;如以肺燥为主,还兼见干咳无痰,甚则咯血;以胃燥为主时,则胃阴枯涸而伴见舌光红无苔;若系肠燥,则以便秘为主要表现。
(五)内寒
内寒,是指机体阳气虚衰,温煦气化功能减退,虚寒内生。内寒的形成主要与脾肾阳虚不足有关。脾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脾阳能达于肌肉四肢;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根本,能温煦全身脏腑组织。故脾肾阳气虚衰,则温煦失职,最易表现为虚寒之象,而尤以肾阳虚衰为关键。由于温煦失职,寒性收引,必致血脉挛缩,血行迟缓。故临床上,常见面色苍白或晦黯,畏寒肢冷,腹冷痛、喜温喜按,或筋脉拘挛,肢节痹痛,脉沉迟无力等。同时,阳气虚衰,则气化功能减退或失司,阳不化阴,从而导致阴寒性病理产物积聚或停滞,如水湿、痰饮之类。故临床多见尿频清长,涕唾痰涎稀薄清冷,或大便泄泻,或水肿等表现。
内寒与外寒,在致病机理方面既有区别亦有联系。其区别是,内寒所致虚寒证的临床特点主要是虚而有寒,以虚为主;外寒所致实寒证的临床特点则主要是以寒为主。两者之间的主要联系是,寒邪侵袭人体,必然会损伤机体阳气,最终导致阳虚;而阳气素虚之体,则又因抗御外邪能力低下,易感寒邪而致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