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了840年的端午节,长安的景象,仿佛一下子就恢复到了初唐时的盛景。
反正,长安百姓们的感觉是这样的。除了初唐的贞观年间,还有唐中期的天宝年间,何尝在长安看到如此景象啊。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到处都是人头涌涌,似乎整个关中的人都涌来了长安,有些年头没见过这样的景象了,老人们纷纷感叹着。
李瀍这边忙完了准备新品上市的事,也开始上朝理政了。
朝中自然是振奋莫名,太监是晚唐的毒瘤、痼疾,偏偏你还不好动他们,他们是和神策军绑定的,要除他们,就得连神策军一起,可神策军偏偏是皇帝的御林军,轻易没法动,虽然这帮人不能打,可好歹是个门面啊,没了神策军,唐廷就连虚张声势都做不到了,哪怕做做样子呢?
还有就是几乎年年来犯的吐蕃人,这个在太宗面前唯唯诺诺的小老弟,现在已经露出了爪牙,谁知道他们什么时候就会再下陇山,一举攻破皇都呢?有神策军在,至少表面上还有抵御之力不是?能护着皇帝逃跑也行啊。
现在,陛下自己选拔了一批农兵,轻易就打翻了神策军,简直就是最理想的结局。不能打的神策军没了,换上来一支只听皇帝话的,又能上阵的少年兵,简直是最理想的情况,本来神策军也没啥用,只能装点门面的纸兵纸将,一戳就破,何如一支真正能战的少年军?
当然,这里面不好掺沙子,但至少太监们是被扫出舞台了,现在只能沦落去扫大街。朝中那些投靠太监的大臣,不是没为此忧心忡忡过,但日子一久,皇上没有清算的意思,这些人见仇士良都没事,还在安安分分的扫大街,也就放下了心事,准备老实的听皇帝吩咐了。
用熟不用生,这就是李瀍的用人之道了,把仇士良的党羽一扫而空,固然是痛快了,但自己还不得提拔一批新人来当官么?新人未必好用,也未必像这批老官油子般听话,还不如继续用这帮有污点攥在自己手里的呢。
这帮人有错可以两罪并罚,知道自己的把柄握在皇帝手中,自然更听话。比随便拉一票新人好用多了,至少配合程度比较高,自己设想的变革最需要的就是一群听话的官僚,能将自己的意志贯彻下去就好,反倒是这批墙头草才最好用。
再者说,自己的诗人班底里,人才也有限。不见得诗人有才就好用,比诗才,谁及得上李太白啊?还不是求仕无门,最后只能卷入了永王之乱,被一撸到底?
李瀍目前所需的人才,就是诗人队伍里没有的,建筑人才。
这种人后世多得是,已经泛滥成灾了,偏偏李瀍半点不懂,他虽然是个写手,涉猎的知识面比较广,但建筑这一行的专业性太强,他还真没学到多少,甚至还不如他对农业的了解多。
好在现在是唐朝,还没经历过满清的摧毁文化浩劫,华夏还是有建筑人才的,比如武则天时代建的那许多佛寺,就肯定有人才在,总不成主持工作的,真的是那个泼皮出身的薛怀义吧?
那人顶多挂个名,真正操刀的肯定不是他,他真正的底色就不是个手艺人,八成是有真正的高手在操盘。
唐代,最出名的建筑高手就是宇文恺,长安、洛阳这两大都城都是他修的,此外还有通济、广通二渠,加上传说中的行城,算是建筑达人一枚。虽然这人的后人名声不显,李瀍当初没有查到,但这时代的手艺都是代代相传的,这么个牛人,手艺大概率不会失传。
于是,李瀍今天升朝,就是想将宇文恺的后人找出来。
“众位卿家可知,当年的安平郡公,可还有后人在世么?”
“……”满座皆静,皇上要找宇文恺的后人,这是掌权后想大兴土木了么?这倒没啥,当初的宪宗也是这个套路,其治世还不是号称‘元和中兴’?今上扳倒了太监这个毒瘤,‘会昌中兴’的称号是跑不了了,那他想大兴土木,就随他去了呗,大不了,再等下一任天子来真正振作好了。
大唐已经是这个鸟样子了,日拱一卒的向前进,总比啥也没有强。
“回陛下,安平郡公已是古早之人,相隔日久,不可知也。但若只说建筑匠人,臣在淮南时倒识得一位工匠,名为喻商,其技艺,似不在当年的安平郡公之下,陛下可愿见之?”出班答话的正是李德裕。
老李虽被皇帝亲口点将为相,但皇上把他召入京之后,就一直把他放在一边,没怎么理会。搞文娱是提拔了那个杜牧之,除宦官也没知会自己配合,这让他很有危机感,明显没被当作心腹啊。
这还了得?他不觉得当今天子现在就要摆烂了,只是除几个宦官而已,观天子的手段,明显没将这个大唐的毒瘤当回事,否则也不会命杜牧将足球赛事的收入,就那么大咧咧的送去太极宫。
财不外露,天子若不知道这道理,他也不可能一登基就韬光养晦了,汉文帝当年的低调套路,除了那些不学无术的宦官之外,还真当谁看不出么?
当然了,他还是搞不清皇帝后续要干什么,但这位天子可不是普通天子,肯定不会想着自己大兴土木的。笑话,皇宫都开放给民间看球赛了,皇帝大兴土木给平民们看么?这就不合逻辑啊!
李德裕想不出来,皇帝后续要干嘛,他只知道,自己这个丞相必须得参与进去,皇帝肯定要搞大事,自己这个丞相就算不继续搞牛党了,也得成为陛下的心腹先,不能让陛下把自己甩出来。
举荐工匠,还是平民出身的工匠,肯定能得陛下的欢心,这也是自己留心民生的明证嘛,自己的确也是留心民生了,不然咋能知道这人呢?
“喻商……”李瀍将这个名字反复默念了几次,他前世为了收集资料,是查过华夏古往今来的建筑大师的,可以肯定,没这个人。倒是有个名字相似的,叫喻皓,是北宋初、五代末的建筑名家,由于身份低微,其传记不详,这个喻商按年份来说,搞不好是喻皓的先祖。
“你还能找到人么?能找到,就带来见见罢。”
“臣遵旨。”李德裕躬身领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