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业ESG战略规划与实施
- 张晗 翟春娟
- 1552字
- 2025-05-07 11:40:03
2.推进宏观机制健全与完善
第一,完善保证机制,确保企业的ESG战略与国家发展战略保持一致。事实上,在ESG理念兴起之前,关于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公司治理等的相关评价体系和框架已经存在。在引入ESG理念后,将环境与社会视为利益相关者而辅以科学的治理并加以利益协调,这有利于实现环境、社会和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构建中国特色的ESG体系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平衡好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关系,充分发挥ESG体系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引领带动作用。
第二,需要实践探索ESG监管体系、制度框架的不断完善。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出台绿色信贷相关监管要求、开展绿色信贷统计和关键指标评价的国家之一。2021年,绿色金融领域接连取得新的发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立,碳减排支持工具落地生效。截至2021年年末,我国绿色信贷的余额是15.9万亿元,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国内ESG投资也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2023年4月,国家开发银行发布《国家开发银行关于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发放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的实施意见》,以促进加快绿色信贷的发放,推动经济社会的绿色转型。中国人民银行提出了三大功能、五大支柱的绿色金融发展政策思路。相关部门也进一步完善了绿色金融政策框架和激励机制,正在着力构建系统性的支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金融制度安排。中国银保监会于2022年6月发布了《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见表1-2),在组织管理、政策制度及能力建设、投融资流程管理、内控管理与信息披露以及监督管理五方面提出36条明确要求。这对推动银保机构关注利益相关者,加强绿色金融监管,深化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表1-2 《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指引》要点梳理

第三,推动发展建设ESG投资机制。ESG投资将是我国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力量。一是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金融支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碳减排效益项目的支持,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二是加强碳市场的建设,拓展金融创新领域,推动碳排放交易不断扩容提质。三是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碳中和债等绿色债券,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和再融资。四是以支持实现“双碳”目标为导向,调整完善信贷政策和投资政策,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围绕ESG投资,国内监管层以绿色金融为核心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引导,如2018年11月,基金业协会发布《绿色投资指引(试行)》,为基金开展绿色投资活动进行全面指导和规范;2020年生态环境部等部门发布了《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来推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发展;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制定了《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评价方案》来优化绿色金融激励约束机制,进而提升金融支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第四,加强ESG信息披露机制完善,引导资本规范健康发展。资本创造价值和野蛮生长都源于其逐利性。ESG信息披露对于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防止垄断和资本无序扩张有着重要意义。一些经营者和大股东,把上市套现作为实现自身财富快速积累的手段,置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于不顾。在中小银行风险处置案例中,一些企业股东入股的动机不纯,把机构当作自己的“提款机”。突出ESG信息披露的意义,是把资本自身收益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更好地结合起来,引导资本流向可持续发展的领域,流入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夯实市场的信用基础。目前我国关于ESG信息披露的整体规范在于自愿而非强制,但监管部门陆续出台的政策支持呈现出了加强ESG信息披露的要求,2006年沪深交易所发布《上市公司责任指引》,要求上市公司积极履行社会责任;2018年证监会修订《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确立了ESG信息披露的基本框架;2019年新成立的科创板强制要求上市公司披露ESG信息;2023年中国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管理办法》,通过优化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提高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和信息披露质量,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