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耳鸣里的回响

蝉鸣聒噪的盛夏午后,马山镇卫生院被热浪裹得严严实实。王砚正在药房整理新到的地黄,竹帘突然被掀开,带进一阵浑浊的热风。拄着枣木拐杖的吴老汉弓着背挪进来,布满老年斑的手死死捂住右耳,浑浊的眼睛里泛着血丝。

“王大夫,救救我的耳朵......“老人的声音像是从很远的地方飘来,“三年了,每天夜里耳朵里都像有千万只知了在叫,整宿整宿睡不着觉。“他缓缓放下手,右耳已经被抓得通红,“去县医院做了检查,说是什么神经性耳鸣,吃了好多药都没用......“

王砚翻开病历本,吴老汉的脉细数无力,舌质红绛少苔。“平时是不是总觉得口干舌燥?腰膝酸软?“得到肯定答复后,他的目光落在墙角晾晒的熟地黄上。正要开口,张院长摇着蒲扇走进来,扇面上“妙手回春“四个字被磨得有些模糊。

“肾开窍于耳。“老人用扇子点了点吴老汉的太阳穴,“这是肾阴虚,虚火上扰清窍。“他转身从书架上取下布满批注的《小儿药证直诀》,泛黄的书页在穿堂风里翻动:“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的经典方。“

王砚提笔写下药方:熟地黄24g、山萸肉12g、山药12g、泽泻9g、牡丹皮9g、茯苓9g。“这药得慢慢调。“他特意叮嘱,“忌辛辣,少熬夜。“吴老汉接过药方时,干枯的手指微微颤抖:“王大夫,真能治好吗?我都快被这耳鸣逼疯了......“

半个月后,吴老汉再次来到卫生院时,精神明显好了许多。“夜里能睡三四个小时了!“他的声音里带着欣喜,“耳朵里的知了声小了不少。“王砚仔细诊脉,脉象依然细数,但已经平稳许多。在原方基础上,他加了磁石、石菖蒲以重镇安神、通窍聪耳。

又过了一个月,吴老汉提着一篮自家种的葡萄来复诊。他的脸上洋溢着久违的笑容:“王大夫,耳鸣基本消失了!“老人从口袋里掏出个布包,里面是皱巴巴的感谢信,“我照着药方,让城里的孙子也抓了几副药,他总熬夜打游戏,说吃完后腰不酸了......“

深夜,王砚在值班室整理医案。窗外,蝉鸣依旧,但不再令人烦躁。他翻开《医宗金鉴》,父亲用红笔圈出的批注映入眼帘:“治病如治水,堵不如疏;补肾如筑堤,虚则补之。“手机震动,是吴老汉发来的消息,还附了张照片:月光下的庭院里,老人正悠闲地听着收音机,嘴角挂着满足的微笑。

王砚望着窗外的星空,想起白天吴老汉讲述的故事:年轻时为了供孩子读书,在矿洞里没日没夜地干活,落下了病根。这六味地黄丸,补的不仅是亏虚的肾阴,更是一位老人对平静生活的渴望。他拿起钢笔,在新的病历本上写道:“耳鸣的回响里,藏着岁月的沧桑。而医者手中的方药,正是解开这岁月枷锁的钥匙。“

远处传来更夫的梆子声,一声,又一声,惊起了屋檐下的夜枭。而在卫生院的药圃里,新栽的地黄苗在月光下轻轻摇曳,等待着来年的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