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贺知章:长的漂亮,总是会有几分好运气

太子宅,不是东宫。

虽然院落重重,一眼看不到尽头,但相比于东宫,这里要缩水太多了。

除夕夜,太子宅中挂满了红绸桃符,一阵阵的香气传来,远处的宫灯之下,宫人来往,脚步窸窣,匆匆准备宴席佳肴。

越过前堂,进入中院。

灯火通明的中堂出现在眼前。

红灯高挂,福字满堂。

韦坚在前面走着,韦谅和母亲姜氏跟在后面,看起来都有些拘束。

不过在韦谅的记忆中,东宫他也不是第一次来了,毕竟太子宅的女主人太子妃,是他的亲姑母。

太子宅毕竟也不是东宫,除了门口进出查的严一些以外,内院相对要宽松的多。

中堂宽阔,虽然不是殿宇形制,但内部陈列却不逊色东宫。

廊柱帷帐,高红金烛。

殿中此时已经有十余名侍女站立两侧,但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名身穿绯袍,略带老态的内侍,站在中堂左侧桌几后,面露无奈。

因为此刻,整个中堂之内,已经有一个人坐在桌几之后,毫不在意形象的喝酒品茗,一杯又一杯,不停的入喉。

身穿紫袍,头发发白,面色肆意,品酒之间眼神有些迷离,袖口沾着缕缕酒渍,谁也不知道他究竟喝了有多少。

韦坚对着韦谅和姜氏,然后带着他们一起来到了老者身前,然后拱手道:“下官韦坚,见过贺监,新年安康。”

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贺知章。

贺知章有些恍惚的抬头,看了韦坚一眼,点头道:“新年安康,原来是子全啊,你来的早了。”

“不算早了。”韦坚有些无奈,随后他侧身看向韦谅道:“大郎,来见过贺监。”

韦谅上前,认真拱手上揖道:“学生韦谅,见过贺监,贺监,新年安康。”

“新年安康!”贺知章随意偏头看向韦谅,一眼之后,目光却有些清醒了过来:“风姿特秀,萧萧肃肃,爽朗清举,天质自然,翩翩少年啊。”

“贺监过奖了。”韦谅有些受宠若惊的拱手。

贺知章摆摆手道:“老夫见过张易之与张昌宗兄弟,你比他们还要出色几分,而且为人多英气壮志,这是他们所不及了。”

“多谢贺监。”韦谅赶紧躬身。

“年轻人,长的漂亮,总是会有几分好运气的。”贺知章一时间有些感慨。

“这孩子也不知道怎么了,冬日里受了寒潮,之后一场大病,这好了之后,人倒是变好看了不少。”韦坚在一旁笑着答话,人高兴不少,目光却是看向来韦谅。

在家中的时候,日日看着也没有觉察出什么来,但到了太子宅,却总有人说韦谅风姿俊逸。

韦坚也这才察觉到儿子的不同。

其实人还是那个人,但衣着打扮的一些细节,还有动静之间的气质,加上又是神态温润的少年郎,这才给人几分好看。

韦谅自己的情况自己清楚,穿越以来,两世记忆融合,不自觉地就带出一些不同,有了一些风采。

贺知章笑着点点头,看着韦谅,他又平静下来,意味深长的说道:“少年人,为人俊朗,气质殊胜,这很难得,关键是要多年心气不减,老夫问你一个问题,你可答可不答!”

“贺监请讲。”韦谅神色谨慎,然后认真拱手。

“月前,吐蕃突袭达化县,屠城,然后又陷石堡城。”贺知章看着韦谅,问道:“年轻人,你觉得大唐应该如何应对?”

“贺监。”韦坚神色有些发急,忍不住的打断贺知章,目光微微瞥向站在贺知章侧后的内侍。

内侍面沉似水,手指却在轻轻颤抖。

贺知章摆摆手,说道:“不用担心,圣人我比你了解,他也想听听年轻人的说法。”

韦谅眉头微微皱了起来,贺知章怎么现在这时候问这个问题,他的呼吸一瞬间轻了起来。

中堂之内,一时间气氛有些诡异的安静。

贺知章说的,是上个月,吐蕃出动四十万大军,攻陷了廓州达化县,尽屠城内军民,随后向石堡城发起进攻。

石堡城本是易守难攻之地,但因为盖嘉运放松了警惕,结果轻易地就被吐蕃军攻占。

盖嘉运反击,但却始终夺不回石堡城,让这个重要的战略要点落入到了吐蕃人的手里。

消息传到了长安城,李隆基愤怒无比,如果不是现在已经是年底冬日,说不定他早就派兵夺回石堡城了。

这些事情,如今在长安城传的沸沸扬扬。

只是贺知章现在这么问,而父亲韦坚的神态却有些超出的紧张,难道这里面东宫要做些什么?

……

韦谅目光扫过贺知章身后的内侍。

东宫内侍少监程文远。

相比于李辅国更偏向太子李亨,程文远却很忠诚于李隆基。

“贺监。”韦谅拱手,沉吟着说道:“前汉有言,凡江河所至日月所照皆归汉土,如今大唐鼎盛,国祚强大,吐蕃敢悍捋虎须,屠我国民,占我城池,别说是反击,就是杀入吐谷浑旧地,杀入吐蕃国境,甚至占领吐蕃,也是当然。”

“但是……”贺知章轻轻抬头,眯着眼睛看着韦谅。

韦谅目光一闪,随即面色凝重的躬身:“学生对军前详情知晓并不多,但也明白石堡城地势险峻,易守难攻,甚至一句话,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都有些描述不足,再加上高原地形特殊,所以以学生愚见,石堡城要夺,但需要寻时间,寻战机,不应强攻硬取,而且最重要的是……”

“是什么?”贺知章忍不住的追问。

“应当先守。”韦谅有些无奈的拱手,道:“此次吐蕃突然集中四十万大军突袭鄯州,学生总觉得不对,四十万,几乎可以说是倾国而来,在没有弄清楚吐蕃原因和目的之前,应该以稳守为主,同时从西吐谷浑之地,沙肃,还有黄河道,甚至是沙州四面出击,打乱吐蕃部署,而不是如他们所想的去攻石堡城……”

“说的好。”一个豪爽的声音从东厢房方向传来。

韦谅下意识的侧身,看向东厢房方向,就见一名身穿紫色长袍,鬓角带着一抹刀痕的雄长身影,直接走了过来。

太子义兄,朔方节度使、权知河东节度使、摄御史大夫、云麾将军,当朝名将王忠嗣。

在王忠嗣的身后,一身朱红色团龙圆领袍,头顶金冠的太子李亨,有些苦笑无奈的跟在了王忠嗣的身后。

太子妃韦氏,还有几名年少的儿女跟在后方。

“殿下!”殿中众人齐齐对着李亨拱手行礼,然后对着韦氏拱手行礼道:“见过太子妃。”

“都平身吧。”李亨摆摆手,目光看向王忠嗣。

王忠嗣此刻来到了韦谅身前,目光上下的打量着他,问道:“你也觉得吐蕃内部出了问题?”

韦谅眉头一跳,小心拱手道:“兵法有言,知自知彼,百战不殆,吐蕃人倾国力而来,没有足够的理由是说不通的,下官以为,他们内部肯定出了什么问题,然后急于要做什么,所以在这些情况弄清楚之前,对于易守难攻的石堡城,还是缓一缓,看看能不能从其他方向,先打乱吐蕃人的部署。”

王忠嗣侧头看向韦坚,问道:“这是你教他的。”

韦坚微微拱手,然后摇头道:“军前的情况,下官可不敢在家中乱说,至于其他,或许是大郎在千牛卫听到什么的吧,他现在是左千牛卫千牛备身。”

“薛畅可没有这份本事。”王忠嗣目光上下打量着韦谅,点头道:“高荫子弟,年少,姿容美丽,的确是千牛备身的料子,不过你是觉得他们内部出了问题的,若是让你猜,你觉得吐蕃内部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韦谅一愣,随即苦笑道:“大将军,下官如何知晓千里之外的事情,不过是觉得吐蕃行动不对罢了。”

“好了,别为难一个孩子了。”李亨有些好笑的走过来,拍了拍王忠嗣的肩膀,王忠嗣醒悟过来,然后拱手后退一步。

李亨看着韦谅,有些惊讶的点头道:“有些时日不见,没想到大郎竟然也有了良才,不过良才也需要雕琢,未来怎样,想过了吗?”

“想过了。”韦谅拱手,说道:“若是未来几年有机会的话,就顺着机会走,若是没有机会的话,就考一考制举。”

李亨一愣,随即说道:“制举可不好考,你心中是有什么目标了吗?”

“殿下,臣想考御史,监察御史,或者殿中侍御史。”韦谅一句话做的很直接。

“御史,为什么想做御史?”李亨有些好奇。

“因为御史能上朝啊!”韦谅一句话脱口而出,随即,他有些不好意思的点头。

“哈哈哈!”李亨,还有四周的众人都忍不住地笑了起来,他们忍不住的看了韦坚一眼。

韦坚是正五品上的长安令,是有资格上朝的。

儿子学老子。

韦坚一时间也不知道该说什么。

“好好的做什么御史。”王忠嗣在一旁插口,说道:“依臣看,将来干脆去兵部,调职方司任个员外郎,可比御史好,或者跟随直接跟我去朔方,做个兵曹参军,保你前程。”

职方司,朔方,可都不是什么好地方。

韦坚在一旁,轻轻笑笑,说道:“听说大将军的女婿准备参加明年科举,不知道大将军安排的怎样了。”

王忠嗣一顿,随即苦笑说道:“女婿不听话也就罢了,女儿也不听话,能有什么办法。”

王忠嗣的女婿,是元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