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李太白要入长安了

中堂之内,众人纷纷落座。

侍女款步轻移,将一盘盘精致的肴馔依次奉于众宾案前。

韦谅抬头,目光不经意的落在了王忠嗣的脸上。

元载是王忠嗣的女婿,此番进京赴进士科。

元载,唐代宗李豫宰相,精理户政,但为人贪婪,颇有李义府和李林甫之姿,可不得不承认,他很有能力。

韦谅微微低头,眼底轻笑。

很好,如今大家都在一条船上。

韦谅看向身前的父亲韦坚,之前,韦坚提及到元载这个王忠嗣的女婿,偷偷从朔方跑到长安参加科考。

说了这件事,王忠嗣就再也不提什么韦谅调往朔方之事了。

韦谅闻言默然,心下暗叹!

朔方,去什么朔方。

王忠嗣自己在朔方都待不了几年,他去朔方干什么。

和安禄山直面强拼吗?

如果不是李隆基无条件的偏信安禄山,韦谅或许还能想想办法,但李隆基……他偏信安禄山的有些不讲道理了。

收回目光,韦谅看向前方。

金烛闪烁,灯火通明。

父亲韦坚和母亲姜氏并肩坐在前方,韦谅坐在两人身后,就如同殿中的其他人一样。

都是父母坐在前方,儿女坐在后方。

身前太子宅侍女将酒菜小心的放在韦谅面前的矮几上,然后躬身退开。

茄鲞,糖蒸酥酪,酸笋鸡皮汤和几样同样精致的佳肴,还有一壶黄瓷酒壶。

韦谅的目光不由得看向上方,太子李亨坐在主榻上,太子妃韦氏坐在旁边,两双儿女坐在左右两侧两首。

左侧是李亨和太子妃韦氏的一双儿女,李僴和宝章郡主。

右侧是李亨和已故宫人吴氏的一双儿女,李俶和和政郡主。

李俶就是后来的唐代宗,因为吴氏已经病逝,李俶和其妹和政郡主实际上是韦氏一手带大的,如同亲生一般。

韦谅轻轻低头,他的表弟李僴是太子李亨的嫡长子,而李俶,是李亨的庶长子。

现在还好,将来一旦李亨继位,皇太子的事情,怕是还有得争。

当然,前提是韦谅他们一家能活下来。

……

韦谅的目光轻轻的瞥向一侧。

大堂之中,左侧上首是贺知章,跟着是王忠嗣,过来是韦坚;右侧上首是永王李璘,陈王李珪和嗣薛王李琄。

这就是一个简单的家宴。

贺知章是太子宾客,但实际上是太子师,他的所行所向,就连李隆基都不太管。

王忠嗣早年是忠王友,和李亨同榻而睡好几年。

韦坚是太子妃的兄长。

永王李璘比李亨小十岁,但却是李亨从小抱大的,但可惜,李璘根本不知道自己将来会死在自己兄长手里。

还有李白……

陈王李珪是王美人之子,王美人是王皇后的堂妹,而太子李亨,从小便是王皇后抚养长大的。

所以,当年三庶人案后,李亨被封为太子,上下很快服气,也有这方面的原因。

当然,王皇后因巫蛊案被废,导致这事也不大好提。

韦谅微微低头,他忍不住的去思索刚才的事情,怎么好好的贺知章就问起了吐蕃的事情,而且王忠嗣似乎也很重视。

这里面难道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吗?

难不成他们打算以这件事情做什么布置吗?

就在这个时候,坐在主位上的太子李亨举起了酒杯,笑着看着众人道:“诸卿都是孤的师长兄弟,今日除夕,辞旧迎新,感念诸卿一年辅弼,方有内外和谐,今日以此杯,祈愿新年风调雨顺,大唐昌盛安乐,来,同饮。”

“祈愿新年风调雨顺,大唐昌盛安乐!”

众人齐齐举杯,然后将杯中酒一饮而尽。

李亨朝着堂外拍拍手:“来人,舞!”

紧跟着,鼓乐声响,十几名身材婀娜的舞女,已经旋转着进入中堂,然后翩翩起舞。

……

酒过数旬,不知不觉中,夜色已经有些深了。

中堂之内,已经是一片酒气酣然。

韦谅不经意间抬头,突然他发现,原本站在李亨身侧的东宫内侍少监程文远不见了踪影。

替他站在李亨身边的,已经成了李辅国。

韦谅眼神微微眯了起来,他有些明白了,今夜前半夜,李辅国守府门,后半夜,却是程文远守府门。

联合今日贺知章,还有王忠嗣关于吐蕃之事的议论,今夜,他们难道还要再讨论什么吗?

就在这个时候,贺知章突然举杯,高声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贺师可是想念家乡了。”李亨看向贺知章,关心询问。

“一半一半吧。”贺知章轻叹一声,说道:“久不归乡自然想念,不过李太白这诗,写的着实不错。”

“那是自然。”李亨笑着点点头,说道:“李太白作诗自有三分仙气,若是什么时候,孤能得亲见太白先生就好了。”

“快了。”贺知章一句话,顿将所有人的目光都引了过去。

“贺师的意思,是李太白要入长安了。”李亨第一个忍不住的说了出来,眼神兴奋。

韦谅也是如此,一样的兴奋。

李白要入长安了。

李白终于要克服自己身份的阻碍,入长安为官了。

“玉真公主很是欣赏李太白,前阵子说是要举荐李太白,到时候,就知道了。”贺知章举起酒杯,笑着说道:“不管如何,总是好事一件。”

“是!”众人赞同的点头。

这个时候,坐在李亨旁边的太子妃韦氏,突然笑着看向韦谅,问道:“大郎风采不俗,想来也不比那李太白差。”

“不敢。”韦谅立刻惶恐的站了起来,认真拱手道:“太白先生文辞天人,侄儿虽读了几年书,但恐怕难以望其项背。”

韦谅两世为人,脑海中的古今名诗多不胜数,但能够和李白的诗作相提并论的寥寥。

真正能和李白相提并论的,只有杜甫。

杜甫不几年也要入长安路。

韦谅是一点也没有窃取这两人诗作的打算。

不是因为担心被人质疑,而是他真心钦佩这两人,而且单纯靠诗词,在如今这个时候,很难出头。

尤其是安史之乱只有十四年了。

到时候,能依靠的只有手里的刀。

“大郎还是谦虚了。”韦氏对着韦谅满意的点点头,然后看向坐在韦谅前方的姜氏,问道:“阿嫂,大郎翻过年,就十七了,他的婚事,你和阿兄考虑过没有?”

姜氏微微一愣,起身福身道:“原本是打算年后几天,看看哪家的女子合适。”

韦谅惊讶的看着母亲。

今日之前,他从来没有听母亲说过这件事。

所以,对于未来,他有自己的计划,但现在,一切可能都要打乱。

韦妃也是有些惊讶的说道:“是吗,本来想着过两年,和政的年纪也不小了,正好配于大郎。”

姜氏一愣,随即忍不住的看向韦坚。

韦坚一样的神色诧异,有些难以置信的看向韦妃,他略微沉吟,说道:“两年时间并不长,殿下若是有意,大郎这边可以等一等。”

“哦!”李亨这个时候抬头,看向韦坚身后身材修长,面如冠玉,风度翩翩的韦谅。

韦谅赶紧躬身。

李亨仔细的上下打量几眼,点头道:“姿容优妙,气态雅致,而且才能不俗,的确不错,大郎,此事你怎么看?”

韦谅一时有些发愣,怎么短短几句,就要将他的未来定下。

韦谅心下犹疑,这是怎么回事。

虽然说他之前也说过几句吐蕃方略,但也不至于此。

难道说,是因为容貌的原因吗?

韦谅一时间感到有些荒谬,但联想起李辅国,还有贺知章之前的夸赞,还有李亨现在所言,难道他真的容貌真的很出色吗?

他出生世家,自然是当世一等一的相貌,但这并不稀奇……

韦谅有些明白了过来,他本身姿容上等,然后加上两世记忆融合,行动还有言语之间,都别有风姿,所以才得人赞叹。

至于说婚事,或许本身就是早有商量的事情,不过是今日提出罢了,只是他的气质有了变化,让他们更加愿意。

贺知章说的不错,人长的漂亮,的确会有几分好运气的。

“婚姻之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大郎一切听从长辈安排。”韦谅有些羞涩的低头。

“哈哈哈!”李亨忍不住的笑了起来。

韦氏也在一旁笑着点头,看向韦谅的目光中带着温和。

韦谅少时,曾跟随母亲姜氏一起在太子府住过几日有,韦氏也带过他几天,更别说是自己的亲侄子,也就比亲儿子差点。

“好了,这事年后商量,来饮酒。”李亨笑着举起酒杯。

众人齐齐举杯道:“是!”

……

韦谅放下酒杯,稍微松了口气。

目光却不由得朝着坐在李亨左侧桌几之后的和政郡主看去。

一身粉色襦裙,头上带着银饰,面容稚嫩,但五官精致,容颜娇美,眉形纤细,双眸明亮,面容一瞬间明艳起来,可偏偏动作之间多有些小心,而她又忍不住的抬头看向韦谅的方向。

一刹那间,两个人的目光竟然对视在了一起。

然后又同时有些羞涩点低头。

对面的贺知章恰好看到这一幕,忍不住的大笑了起来,跟着众人也一起笑了起来:“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