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东周(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史称“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分封制社会向郡县制社会过渡的时期,其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都经历了巨大的动荡。可以说,大动乱与大变革,就是这个时期的代名词。纷乱的政局和频仍的战乱,却为思想自由和文化繁荣提供了契机,使“政教合一”的模式松动乃至离散,从而为私学的发展和勃兴,以及教育理论的繁荣创造了条件。从“百家争鸣”局面对此后中国历代的深远影响来看,战国时代实可称为中国教育活动发展史上的第一个“轴心时代”。(7)

一、官学的衰废和私学的勃兴

官学教育活动的衰落并非一日而成的,经历了从西周末到春秋初较长时间的演变。整个春秋时期,见于史载的官学活动只有两条:一条是《诗经·鲁颂·泮水》中“明明鲁侯,克明其德;既作泮宫,淮夷攸服”的诗句,描述的是鲁僖公在泮宫设宴,庆祝战胜淮夷的事迹;另一条是《左传·襄公三十一年》记载的郑国执政子产“不毁乡校”,被后人传为德政之美谈。

与官学衰废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春秋时期私学则异军突起。春秋时期的私学是在私人讲学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后来逐渐发展、分化而形成了众多学派。一般而言,“私学”具有两重含义:一是指私家学派,二是指私人教育形式。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互为条件的:私家学派是在私人教育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私人办学要能生存和发展,也要以一定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声誉为基础。

二、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也称稷下之学。因其校址选定在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的稷门(西门)之外或稷山之下,故名。该学宫具备高等学府的特征,旨在研讨高深的学术,是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的缩影,且为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第一个有系统文字记录的学校,也为后世书院的创立预行了奠基礼。

图2-3 稷下学宫版画像

1.稷下学宫的沿革

稷下学宫创办于公元前307年左右齐桓公执政时期。齐国步入春秋以后,就成为与秦国并称的大国强国。它经济繁荣,人口众多,农工商并重,极大地活跃了新兴封建经济,为稷下学宫的创设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齐国统治者雄心勃勃,素有统一中国的雄志。他们在推行富国强兵政策的同时,在文化政策上采取开放政策,广揽天下之士,为完成统一大业做好人才准备。稷下学宫正赖此环境而产生,它历经齐桓公、威王、宣王、湣王、襄王、齐王共六代,跨越150年。

2.稷下学宫的性质、教学和管理

稷下学宫由政府出资办理,这与西周官学的经费来源是一致的;稷下先生被授以上卿、上大夫、大夫、学士等官职,这与夏、商、西周“官师合一”的定制也是一致的。但它“既官既私”,又“非官非私”;它冠以国立大学之名,却行以私学办理之实;它在经费来源、教官授衔等方面类同于官学,却在教育内容、管理方式等方面类同于私学。所以,稷下学宫的性质,可由“官私联营”或“民办官助”来概括。这种特殊性质的学校,实与后世“书院”的性质颇为相近。英国知名教授李约瑟(J.Neebham)便认为书院源于稷下学宫:“在中国,书院的创始可追溯到这个时期。其中最有名的是齐国首都的稷下书院。”(8)

稷下学宫的功能:一为议政,所谓“昔田巴毁五帝、罪三王、訾五霸于稷下”(9)证之;二为教学,所谓“齐田氏时善学者所会处”(10)证之;三为研究,所谓“各著书言治乱之事”(《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证之。

教学活动中的“期会”,既与议政相关,也与研究相关。所谓期会,即定期或约期举行的学术论辩会。参加者,主体为稷下师生,其他为四方游士或朝廷命官;论辩时,既可侃侃道来,也可愤激陈言。期会实际成为各派私学宣扬各自学说的舞台。这种讲学活动,实际具有“百家争鸣”的典型特征,进而促进了学术繁荣。孟子与告子有关“人性之辩”,孟子与淳于髡的“嫂溺之辩”,田巴与鲁仲连的“离坚白、合同异之辩”,均有可能是稷下期会的论题。这种求同存异、以理服人的学风,赋予了中国文化独特的韧性。

对于稷下学宫的管理,当政者亦取宽松、无为原则,不仅师生均来去自由,而且很少进行行政干预;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研究方向等方面,均取自由原则,以让各家私学在竞争中发展或淘汰。《弟子职》为《管子》之中一篇,被认定为是稷下学者托管子之名所撰。其中系统规定了弟子事师、受业、馔馈、洒扫、执烛、坐作、进退之礼。郭沫若认为,《弟子职》“当是齐稷下学宫之学则”(11),类似今日之“学生守则”。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春期战国时期,文献记载的官学或者私学,也或者性质特殊的稷下学宫,都是属于成人和高等教育性质。(12)至于儿童和小学教育,几乎没有一点材料,但是并不能就此认为当时不进行儿童教育。事实上,缺乏儿童教育这一环节,成人教育是衔接不上的。1957年,河南信阳长台观发现一座战国楚墓,出土了大批楚简。其中有一枚简上记载了儿童在家中要学习说话,练习乐器,以便上学后易于接受“六艺”课程。简文写道:“母教之七岁,教言三年……”《大戴礼记·保傅篇》称:“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这与简上所提“母教之七岁”是相符的。可见当时对学前儿童教育已有规定。至于相当于小学的儿童教育,因缺乏资料,难知其详。不过,从这枚楚简来推测,战国时期存在着相当于小学教育阶段的学校是可以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