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外教育简史
- 黄思记 黄宝权 王立
- 4221字
- 2021-03-29 00:58:04
第五节 韩愈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与教育活动

图4-1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内南阳(今河南孟州市)人,唐朝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韩愈出生于官宦世家,七岁开始学习儒家经籍,学习刻苦勤奋。青年时期曾从独孤及、梁肃、萧存等游学,受其影响,开始专研古文,潜心儒道学说,奠定了一生学问的基础。唐朝贞元八年(792),韩愈进士及第,开始踏入官场。贞元十二年被汴州刺史、宣武节度使董晋招为幕僚,任观察推官,并首次招收弟子,开始教育活动。曾先后在地方和京都为官,多次起伏迁徙,曾先后任四门博士、权知国子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等。韩愈是当时思想文化和教育领域的主要倡导者和引领者。在思想文化领域,他主张复兴儒学,认为要维护国家统一,反对藩镇割据,就必须以孔孟之道作为国家的思想支柱,提出尊孔孟、排异端的口号,尤其反对佛教。在文学领域,他反对四六排比的骈体文,主张接近口语的散体文,倡导以儒学为文章思想内容的新古文运动。在教育领域,他倡导师道运动,打破习俗偏见,带头招收弟子,发表了著名的《师说》,扭转社会上对教育的偏见,使得社会风气发生转变。韩愈最后官至吏部侍郎,于长庆四年(824)病逝。韩愈的著作由李汉编集为《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又有其他遗文编为外集,加上《顺宗实录》五卷,均附于后,总称为《韩昌黎集》。
(一)“性三品”说
韩愈在《原性》中从天命论出发,将人性分为“三品”,认为人由天命而生,人性也由天命而成,人性三个等级和人性五项道德内容,都本于天命。
韩愈在论述人性问题时把性与情并论,把性作为情的基础。韩愈提出:“性也者,与生俱生也;情也者,接于物而生也。”认为性是人与生俱来的,情是人接触外界事物、受到刺激引起反应而产生的。性与情的关系是完全对应的。性有上中下之分,情之品也有上中下与之对应。性的内容表现在人身上是仁、礼、信、义、智等五德,情的表现是喜、怒、哀、惧、爱、恶、欲等七情。上品的性是善的,以仁德为主,但也与其他四德相通,相应地产生上品的情,动而得中,符合五德的规范。中品的性既可能善也可能恶,其表现为仁德有所不足或有所违背,其余四德或有而不完全纯粹,相应产生中品之情,有时过分有时不及,但也有合乎道德规范要求的。下品的性是恶的,既违反仁德,也不符合其他四德,相应产生下品的情,任凭感情支配行动,都不符合道德规范。
韩愈的这种人性三品的理论,把封建的仁礼信义智等道德原则,说成是人天生的本性,以此作为区分善恶的标准,使各阶级各阶层的人,都能够遵从道德原则的约束,从而达到维护封建社会秩序的目的。韩愈的性三品说是一种唯心主义的人性论,他反对任情纵欲,也反对绝情禁欲,而主张以道德规范来节制情欲。韩愈的性三品理论实际上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理论,他把人性的等级作为划分社会等级的依据,在他眼中,统治者是上品,劳动人民是下品,居于二者之间的是中品。在韩愈看来,人性三品是不会变的,那么社会的三个等级也就不能改变。统治者命定为统治者,被统治者命定为被统治者,这种理论必然受到统治者的支持和欢迎。
(二)论教育作用
韩愈的“性三品”说奠定了其教育理论的基础,在他看来,教育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人性决定教育所起的作用。由于人性存在等级差别,教育对不同的人性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上品的人,“上之性就学而愈明”,教育能使其先天具有的仁善之性得到发扬,使其行动都符合道德原则。中品的人,“中焉者可导而上下”,教育可引导人们往上也可引导其向下,这类人存在着被改造的可能性,也最需要接受教育,通过教育可使他们往上品靠拢。下品的人,“下之性畏罪而寡罪”,这类人的行为总是违反道德标准,对他们只有用刑罚,才能使他们害怕受到刑罚而避免犯罪,以此来保证社会秩序稳定。第二,人性规定着教育的权利。人的人性等级不同,教育作用也不同,教育的实施只限在一定范围内,有必要照顾到每一个人。“上者可教,而下者可制也。”因此,只有上层统治阶级才可以享受学校教育的权利,而被统治者阶级则被剥夺了教育的权利。第三,人性决定教育的主要内容。由于人性的内容是以仁礼信义智为主的,教育要发挥人内在的善行,应当以五常道德教育为主,最好的教育就应该是儒家的《诗》《书》《礼》《易》《春秋》。韩愈的这种主张,和他坚持捍卫儒学、反对佛老是思想是高度一致的。
二、论人才培养和选拔
韩愈认识到人才的培养有赖于教育。因此,他主张发展学校教育,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推动教育的发展。
第一,用德礼而重学校。韩愈继承了儒家重视德治的思想,把教育作为维护政治的首要工具。韩愈说:“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免而无耻。’不如以德礼为先,而辅以政刑。夫欲用德礼,未有不由学校师弟子者。”这里的德礼指的是德政和礼教。德礼和刑罚是古代政治统治中两种基本的治国手段,从国家治理的效果来看,先对民众进行道德的思想教育,人们对封建统治会更加顺服。德治需要先推行德礼,再运用刑罚。而要强调德礼,必然要重视学校教育,作为统治者推行德治的工具和手段。
第二,学校的任务在于训练和培养官吏。学校既是道德教化的场所,又是训练封建官吏的机构。特别是中央官学,更是补充官员的重要来源,应该选拔最优异的人才来训练和培养。韩愈在《韩昌黎集》卷十四《省试学生代斋郎议》中这样指出:“自非天资茂异,旷日经久,以所进业发闻于乡间,称道于朋友,荐于州府,而升于司业,则不得齿乎国学乎”,对国学寄予厚望,希望能够将国学生培养成为国之栋梁,他认为符合标准的官吏,应该是“纯信之士,骨鲠之臣,忧国如家,忘身奉上者”。这些官吏忠心朝廷,能够把君主的政令有效地推行到民众中去。各级学校都应该把培养未来合格的官吏作为重要的教育任务。
第三,对国学进行整顿。韩愈在穆宗即位后被任命为国子祭酒。在他上任之前,国子监积弊已久,正常的教学活动几乎停顿,无法发挥中央官学培养高级人才维护封建统治的职能。韩愈上任后,首要的任务便是对国子监进行整顿。首先,对招生制度进行改革,稍微放宽入学的等级限制。其次,对学官选任进行改革。在学官选任方面,原来政府委派学官只凭年龄和资质,学官的委任不以才能为标准,一些不称职的人借此混入学宫。韩愈主张以实际才能和学识为标准来选拔学官,主张新学官要从儒生中选拔,经考试合格,才能正式委派为官。最后,扭转官学学风,恢复教学秩序。原来的国子监纪律松弛,教学难以为继,甚至陷于停顿状态。韩愈上任后,恢复国子监的正常教学活动,使当时的国子监重新呈现浓厚的教学与研讨风尚。
第四,恢复发展地方学校。韩愈在潮州任刺史时,发现州学荒废,礼教未行,学生无处就学,为此他强烈呼吁要恢复地方官学,并在潮州地区大力推行教化,促进了官学的恢复和地方区域文化的发展。韩愈曾写有《子产不毁乡校诵》,一方面表达了对子产保存乡校的赞颂,另一方面也显示了韩愈对整顿地方官学的重视。
三、论师道
韩愈的《师说》是其论述师道的重要理论著作。自唐朝以来,科举制度盛行,士人依靠文学来争名位,文学的重要性已然超过经学,导致当时的学风和思想观念发生了转变,文人竞相撰文显示自己的才能,一些文人不以师传为荣,而以求师为耻,逐渐形成了轻视师道的风气。当时的学校虽然有传经博士,但无人以传道之师自任,文人之间形成了“耻学于师”的风气。为复兴儒学,扭转社会风气,韩愈写了著名的《师说》一文,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扭转了社会风气。
韩愈的师道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学者必有师”
韩愈反对儒家传统的“生而知之”的说法,赞同东汉王符提出的“虽有至圣,不生而智,虽有至才,不生而能”,认为“人非生而知之”,“人不可不就师”,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每个人要想进步必须要通过学习,而学习必须要通过教师的指导,教师是社会所必需的。
2.教师的基本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
关于教师的任务,前人的说法不一。如孔子认为教师要“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论语·泰伯》),荀况认为“师者,所以正礼也”(《荀子·修身》),杨雄提出“师者,人之模范也”(《法言·学行》)等。上述说法没有全面揭示教师工作的性质和任务。韩愈总结了历史上关于教师工作的经验和说法,提出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明确规定了教师工作的三大任务:所谓“传道”是指要传授和弘扬儒家的仁义之道,以达到治国平天下之目的;所谓“授业”,是指要传授儒学的“六艺经传”与古文;所谓“解惑”是解决学“道”与“业”过程中的疑问。三项任务中最重要的任务是“传道”,“授业”和“解惑”都要为“传道”服务。韩愈的这个观点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其影响延续到现在。
3.以“道”作为“求师”的标准,主张“学无常师”
韩愈认为,求师的目的是为了学“道”,其办法是要做到“学无常师”。在唐朝科举盛行、文学风靡的时代,人们不再以“道”为求师的标准,学生求师的目的急功近利,以通过科举考试为其明确目的。韩愈针对当时的风气,提出教师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道”,学生求学的主要任务在于学道,衡量教师能否胜任的标准是“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谁先闻道,谁就有条件担负起传道的任务,担任教师的工作,起到教师的作用,因此,能否为师就不能依据年龄大小、地位贵贱,道是唯一的标准,只要有道就可以为师,所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社会上有大量有道之人,他们皆可为师,因此求学的范围就不应当受到限制,而应当“学无常师”,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方能成为“圣贤”。韩愈提出的“以道为师”“学无常师”的主张打破了当时的士大夫妄自尊大的心理,营造了良好的尊师向道的风气。
4.提出“相师”,确立民主性的师生关系
韩愈通过观察各行业的人,发现“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他赞同这种“相师”的做法。但当时的士大夫“耻学于师”,不愿意相互学习,这让韩愈深以为忧。韩愈认为士大夫应该矫正“耻学于师”的风气,不仅同辈朋友之间要相互学习,师生之间也要相互学习交流。认为不应该以年龄大小作为判断为师的标准,而应该看学术和业务水平,“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认为师生关系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弟子如果有专长,也可以为师,教师也应当向有专长的弟子学习,教师与弟子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教学相长。
思考与拓展
1.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对教育的影响有哪些?
2.隋唐时期在教育制度的创新对当今教育改革有何启示?
3.隋唐时期教育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4.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对学校教育发展有什么影响?
5.分析韩愈的师道观及其意义。